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形态学看北美红杉的亲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认为AAAABB的同源异源多倍体红杉可能由亲本水杉(属)和巨杉(属)杂交起源,它们分别为红杉提供了染色体组AA和染色体组B。这与根据核型等资料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但跟Stebbins认为红杉除水杉(属)以外的另一个亲本已经灭绝并没有留下近缘的推论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李林初 《植物研究》1988,8(3):161-164
本文对Schlarbaum等认为红杉是染色体组组成为A1A1A1A1A2A2的部分异源多倍体、它的亲本是某个为其提供了染色体组的杉木属植物的意见提出了异议。无论从核型比较还是形态学特征来看, 红杉的染色体组组成似应为AAAABB而不是A1A1A1A1A2A2, 杉木属植物不可能是红杉的亲本, 后者可能是"水杉"和"巨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有关细胞学和形态学资料.不同意Schlarbaum等以红杉没有水杉的具长着丝点区域的标记染色体来否定水杉(属)是红杉的亲本,同时认为,他们提出某种杉木属植物为红杉提供了染色体组而是它的亲本的意见难以成立,从而支持Stebbins的假设,水杉(属)可能是北美红杉的一个亲本。而且,它或许还是一个父本。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细胞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同属土著种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染色体计数,并对核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54,核型公式为k(2n)=6x=54=46m 8sm(0-6SAT),核型类型为2A型;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2x=18=16m 2sm(0-2SAT),核型类型为1A型.通过对一枝黄花属(Solidago L.)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判断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9.通过对多倍体基因表达导致植物适应进化的讨论得出:多倍体是入侵植物特征,可能是植物入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浅析植物多倍体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浅析植物多倍体现象沈显生(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230061)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进行增减。当生物体内的染色体组数达到3组或3组以上者,称为多倍体。多倍体是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蕨类植物中多倍体可能高达50%,被子...  相似文献   

6.
胡秀  吴福川  刘念 《广西植物》2011,31(2):175-180
采用压片法对中国姜花属十八个分类群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对白姜花减数分裂终变期I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包括白姜花在内的十九个分类群中有六个二倍体,一个三倍体,十二个四倍体,其中十二个分类群的体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显示中国姜花属植物具有较高比例的多倍体类型;姜花属的染色体基数为n=17,染色体组可能是多倍体起源的。  相似文献   

7.
换锦花C-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传良  周坚 《生物学杂志》2004,21(2):18-19,37
对换锦花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22,带纹主要以着丝点带为主。还讨论了染色体C-带在研究石蒜属植物核型演化及多倍体起源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2):127-137+191
本文对已报道的(包括作者的研究)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作一简单的讨论,结合地理分布情况,提出由二倍体向多倍体进化可能是山茶属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多为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表明山茶属植物是一个较原始的种系。本文中12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李林初 《植物研究》1988,8(1):109-114
本文作者对Stebbins的"水杉和红杉的染色体及亲缘关系"一文进行了评述, 认为红杉除水杉(属)以外的另一个二倍体亲本可能并没有灭绝, 它或许就是巨杉(属).  相似文献   

10.
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及其遗传与进化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再云  华玉伟  葛贤宏  徐传远 《遗传》2005,27(2):315-324
远缘杂交与多倍体化在高等植物的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矛盾和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自然界在合成多倍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类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然多倍体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产物,人类难以在短期内重复和完成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可能对不同的染色体组结合后的遗传与互作机制还不太了解。故多倍体化后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成了目前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在有些有性和体细胞杂种内亲本染色体在细胞内分开排列,但此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和生物学意义还不太清楚。在植物远缘杂交中出现的假配生殖、半配生殖、染色体消除和亲本染色体组分开等异常染色体行为,也反映出不同物种在配子和染色体水平上的不亲和。需对植物远缘杂交中的染色体行为和遗传进行不同层次与系统的研究,才可能深入了解杂交后新种的形成及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水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水杉的染色体,确定2n=22,核型公式为K(2n)=22m(2SAT),全具中着丝点,有一对随体。第8、10、11号染色体具“长着丝点区域”。属“1A”型,与北美红杉-AA的核型非常相近,可能是它的一个亲本种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12.
整理燕麦属(Avena L.)细胞遗传学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燕麦属有7组29种植物,分属5个基因组类型(A、C、AB、AC、ACD)。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种间杂交实验表明,A、C基因组染色体结构差异较大,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等臂染色体,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不等臂染色体。燕麦属植物D基因组和A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小,B基因组有可能是A基因组的变型——A′基因组。普遍观点认为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可能是燕麦属六倍体物种母系亲本,砂燕麦(A.strigosa)为该属多倍体物种A基因组祖先的假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加那利燕麦(A.canariensis)可能是多倍体物种A或D基因组的供体。燕麦属多倍体物种基因组互换及染色体重排事件,增加燕麦属种间亲缘关系、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起源研究的困难。结合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有望为上述问题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北美红杉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笔者认为的北美红杉的亲本可能是分别以水杉、巨杉为直接后裔或留下近缘的水杉属和巨杉属的二个古代种及Florin的古植物学资料,本文推测北美红杉这个AAAABB同源异源多倍体(autoallopolyploid)杂交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有三种可能:(1)中新世的美国西部(以俄勒冈州及其附近为中心);(2)古新世的格陵兰岛西海岸;(3)晚白垩纪的美国中西部(包括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其中第一个推测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4.
木兰科植物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木兰科5种(含笑属4种、木莲属1种)、1杂交种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19,且都是二倍体2n=38,未见多倍体和非整倍体.其中4种和1杂交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87,(3):201-204
本文报道浙江丽水地区栽培杉木的核型为K(2n)=2x=22=20m(2SAT)+2sm,它的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最短)大于2、小于4,没有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属Stebbins的“1B”核型。根据Stebbins的研究,后者在高等植物中尚未发现过,因此“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笔者还发现其他产地的杉木及德昌杉木、米德杉木、巨杉和红杉—B染色体组的核型也为“1B”类型。  相似文献   

16.
对横断山区两种菊科植物圆齿狗娃花和细叶亚菊进行了染色体数目报道和核型研究,其中圆齿狗娃花为首次报道,2n=18=2x=18m(2SAT);而细叶亚菊的为新的染色体数目,2n=72=8x=56m+16sm,与之前报道的36不同。研究结果发现菊科植物这两个属在横断山及其它地区同时存在二倍体与多倍体。  相似文献   

17.
以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二倍体(AA,2n=10)为材料,经0.2%秋水仙素处理和细胞学鉴定,成功获得拟南芥同源四倍体(AAAA,2n=20)。以二倍体为对照,通过对拟南芥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以及减数分裂调控同源染色体联会与重组相关基因的定量PCR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拟南芥同源四倍体叶片表皮细胞间气孔孔径显著增大,荚果变长,但气孔密度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部分单价体和三价体,以及二价体和四价体等染色体配对构型;减数分裂期重组相关基因ZYP1表达水平降低,ASY1、DMC1、MRE11和SPO11-1表达水平均升高。因此,我们推断,伴随着多倍体化,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植物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和相关基因表达都有一定改变,影响多倍体植物生殖发育以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18.
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首次报道,对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分布区内的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白菊木属在中国分布的仅白菊木(Leucomeris decora Kurz)一种,对漾濞这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也为2n=54。这两个属的基数可能x=9,它们可能为6倍体,结合帚木菊族已有染色体报道及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初步分析表明:栌菊木种内分化程度小,是一自然类群;栌菊木和白菊木可能有着较近缘的联系;栌菊木可能是古老孑遗植物的后裔,为适应环境而多倍体化,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玉兰减数分裂观察及染色体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去壁低渗方法,观察研究了玉兰Magnolia denudat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特征。实验结果证实玉兰存在两种染色体倍性,即2n=4x=76和2n=6x=114。通常,在木兰属甚至整个木兰科每个物种只具有一种染色体数目。玉兰有丝分裂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其中期染色体较小。玉兰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构型表现出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比同源多倍体预期的二价体出现的频率更高些,其次是在减数分裂中期I可以观察到1或2个环状和(或)链状六价体。这些特征与同源异源六倍体或部分的异源六倍体种北美红杉Sequ  相似文献   

20.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片段并发生了DNA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界, 多倍体植物非常普遍. 具有A, B, D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一个典型代表. 近几年, 模拟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 从四倍体小麦注入节节麦整个基因组形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早期阶段, DNA序列和基因表达发生了可能有利于遗传“二倍化”的变化. 利用普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自然结实的早代稳定特异小麦99L2研究发现: (ⅰ) 99L2至少导入了两个黑麦染色体上的DNA片段, 表明可能存在不同于传统的小麦-外源染色体配对重组的外源DNA导入机制; (ⅱ) 99L2自身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表明外源DNA部分片段注入小麦染色体组过程中, 也可能导致小麦自身DNA序列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