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从传统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8,9-dihydroxy-1,5,6,10b-tetrahydro-2H-pyrrolo[2,1-a]isoquinolin-3-one(1)、甲氧基淡黄巴豆亭碱(o-methylflavi nantine,2)、黑水罂粟碱(amurine,3)、tricin(4)、木犀草素(luteolin,5)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6)。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karachine(1)、valachine(2)、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4)、原鸦片碱(protopine,5)、马齿苋酰胺E(oleracein E,6)、anhydroberberillic acid(7)、小糪碱(berberine,8)、阿苞碱(alborine,9)、木犀草素(luteolin,10)、小麦黄素(tricin,11)、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12)、洋芹素(apigenin,13)、大风子素(hydnocarpin,1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15)、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 acid,16)和尿嘧啶(uracil,17)。其中,化合物1~3、7、15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8、11和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二维NMR技术首次归属了化合物1和2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4.
5.
藏药五脉绿绒蒿不同部位红外光谱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粉末状五脉绿绒蒿花、叶及全草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红外谱图,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部位判别模型.分析各部位中红外吸收光谱可知,宏观上难以区分不同部位中红外谱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不同部位各吸收峰处吸光度值之间差异极显著,可据此建立部位判别模型.以识别率和预测率为指标优化建模条件,建模条件为Distance Matc...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杂交种Meconopsis×cookei及其亲本红花绿绒蒿M.punicea和五脉绿绒蒿M.quintuplinervia的叶绿体DNAtrnL-trnF区进行了序列测定,所得序列的长度为957~961bp,其中M.×cookei的序列长度为960bp,红花绿绒蒿为961bp,五脉绿绒蒿为957bp。利用软件Clustal X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和碱基比较,排序后的序列长度为964bp,其中trnLintron为512bp,trnL3′exon为50bp,trnL-trn Fintergenic spacer(IGS)为361bp,还包括41bp的trnF5′端片段。整个trnL-trnF区序列共有25个变异位点,其中杂交种M.×cookei与红花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有21个(占84%),M.×cookei与五脉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仅有1个(占4%),余下3个位点(占12%)中,M.×cookei的碱基与两个亲本均不相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M.×cookei的叶绿体基因trnL-trnF来自红花绿绒蒿,根据质体细胞质遗传的规律,从而推测红花绿绒蒿为该杂交种的母本,五脉绿绒蒿为其父本。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提出顶点及顶点相互作用矢量的概念,并将该矢量用于复杂样本的分子结构表征。采用逐步回归结合统计检测对变量进行筛选后,再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定量结构-色谱保留(QSRR)关系的7变量模型,模型的建模计算值复相关系数(R)为0.990,标准偏差(SD)为1.325;留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V)为0.983,标准偏差(SDCV)为1.696。结果表明该矢量具有较强的分子结构表达能力,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全缘叶绿绒蒿(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的花内热量来源和温度调节功能,该研究选择在全缘叶绿绒蒿的巴朗山居群,对其进行遮阴及去瓣处理,并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微环境温度日变化及花器官温度,用环境温度计监测环境温度。结果表明:(1)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和花器官温度,全缘叶绿绒蒿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显著低于环境昼夜温差,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具有温度调节功能。(2)白天环境温度较高时,太阳照射显著提高全缘叶绿绒蒿花内微环境温度,花瓣会降低花内微环境温度; 夜间环境温度较低时,花瓣闭合会提高花内微环境温度; 花瓣闭合运动降低了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产生了保温效果。(3)在太阳照射下,花器官温度差异显著,雌雄蕊温度显著高于花瓣温度,且花器官温度由雌蕊柱头中心点向外递减,全缘叶绿绒蒿能有效调控花器官各部位的温度。综上认为,全缘叶绿绒蒿的花内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主要通过花瓣闭合运动降低花内微环境昼夜温差并能在太阳照射下调节各花器官的温度实现温度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经查阅文献、植物标本、植物图片库,结合野外调研,认为中国不产毛盘绿绒蒿(Meconopsis discigera Prain)。《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记载的毛盘绿绒蒿均为错误鉴定。中国绿绒蒿属具盘绿绒蒿亚属(M. subgen.Discogyne G. Taylor)有4种,分别是毛瓣绿绒蒿(M.torquata Prain)、吉隆绿绒蒿(M.pinnatifolia C. Y. Wu&H. Chuang ex L. H. Zhou)、康顺绿绒蒿(M.tibetica Grey-Wilson)和不丹绿绒蒿(M.bhutanica Tosh. Yoshida&Grey-Wilson),其中不丹绿绒蒿是中国西藏新记录种。本文对国产4种具盘绿绒蒿亚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形态学特征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1.
从水朝阳旋覆花(Inula helianthus-aquatic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aromaticin(1),8-epi-helenalin(2),bigelovin(3),2,3-dihydroaromaticin(4),carpesiolin(5),ergolide(6),inuchinenolide C(7),6α-acetoxy-isoinuviscolide(8),8-epi-inuviscolide(9),inuchinenolide B(10),tomentosin(11),11α,13-dihydrotomentosin(12),inuchinenolide A(13),4H-tomentosin(14),11β,13-dihydro-4H-tomentosin(15),11-epi-sundiversifolide(16),sundiversifolide(17),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18),10-羟基-8,9-双氧亚异丙基百里香酚(19),8,10-二羟基-9-异丁酰百里香酚(20),8-羟基-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21),8-羟基-9-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22),8,9-环氧-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23)和8,9-环氧-3-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24)。除了化合物1~6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色谱法从石菖蒲根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7S,8R)-4,9’-di-hydroxyl-3,3’-dimethoxyl-7,8-dihydrobenzofuran-1’-propylneolignan(1),(7S,8R)-4,9’-dihydroxyl-3,3’-dimethoxyl-7,8-dihydrobenzofuran-1’-propylneoligan-9-O-β-D-glucopyranoside(2),7’-hydroxylariciresinol-9-acetate(3),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4),野漆树苷(5),紫云英苷(6),松属素-3-O-芸香糖苷(7),山奈酚-3-O-芸香糖苷(8),德钦红景天苷(9),isoschaftoside(10),5-羟甲基糠醛(11),反式桂皮酸(12),3,7-d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acid(13),3,7-d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16-dien-26-oic acid methyl ester(14),环阿屯醇(15),胡萝卜苷(16),羽扇豆醇(17),(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18)。除化合物4、11和16外,其余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蛇菰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蛇菰科植物蛇菰 (BalanophoraharlandiiHook .f.)花序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 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桐甾醇 (1)、桐甾醇 - 3-O - (6′ -O -棕榈酰基 ) - β -D -葡萄吡喃糖甙 (2 )、 (- ) -lariciresinol (3)、 (- ) -松脂醇 [(- ) -pinoresinol](4 )、β -香树脂醇 (5)、乙酸蛇麻脂醇酯 (6 )、棕榈酸 (7)、 1-O -咖啡酰基 - β -D -葡萄吡喃糖 (8)、 1-O -咖啡酰基 - (6 -O -没食子酰基 ) - β -D -葡萄吡喃糖 (9)、 1-O -咖啡酰基 - (4 -O-没食子酰基 ) - β -D -葡萄吡喃糖 (10 )以及没食子酸 (11)。应用 2DNMR技术对化合物3,4 ,8,9和 10的氢和碳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 9和 10尚未见从植物中分离到的报道 ,化合物 1,2 ,8和 11系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15.
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旋覆花(Inula hupehensis)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9-羟基-百里香酚(1),8,10-去氢-β-羟基-百里香酚(2),2-羟基-4-甲基苯乙酮(3),8,9-双羟基-9-百里香酚(4),10-羟基-8,9-双氧亚异丙基百里香酚(5),8,10-二羟基-9-异丁酰百里香酚(6),8-羟基-9-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7),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8),8-羟基-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9),neoechinulin A(10),3-醛基吲哚(11),3-羟乙酰基吲哚(12),丁香酸(13),4,6-二羟基-2-甲氧基苯乙酮(14),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15),6-甲氧基山奈酚(16),(+)-正丁香酯素(17),β-棕榈精(18)和豆甾醇(19)。除了化合物8和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柳叶白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柳叶白前根和茎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4-二羟基苯乙酮(1-(2,4-dihydroxphenyl)ethanone,2),间二苯酚(resorcinol,3),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1-(4-hydroxy-3-methoxyphenyl)e-hanone,4),4-羟基苯乙酮(1-(4-hydroxyphenyl)ethanone,5),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6),蔗糖(sucrose,7)。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宽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宽叶大戟(Euphorbia lat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萘酚(kaempferol,1)、槲皮素(quercetin,2)、山萘酚-3-O-β-D-葡萄吡喃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βD-葡萄吡喃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4)、白桦酯酸(betulinic acid,5)、白桦酯醇(betulin,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正二十八烷醇(1-octacosanol,10)。化合物1~10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