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2):158-169
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晚近有一种观点将丁村54:100和54:102地点的石制品组合从丁村文化范畴中分离出来,归入以周口店第1地点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中,而将该遗址的其它地点划归“丁村文化B组工业。”本文认为丁村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丁村遗址是一个经过河流搬运埋藏的遗址群,各地点之间石制品大小和类型等特点的差异主要是由河流搬运埋藏的特点所造成的,并不是两种“工业”或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相似文献   

4.
大梅遗址位于百色右江区东南的右江北岸,最初发现于1982年。该遗址包括三个地点,分别位于Ⅱ、Ⅲ、Ⅳ级河流阶地上。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第一地点(A区)发掘面积1100m~2,第二地点(包括B、C、E区)发掘面积1900m~2,第三地点(D区)发掘面1000m~2,总揭露面积4000m~2。该点出土石制品314件,包括砾石、石核、石片、石锤、石器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和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根据地层和出土石制品的特征推断,第一地点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5.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2016,35(4):509-521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淼 《人类学学报》1988,7(4):387-387
1987年5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文物普查时,在仁和区的民政乡金沙江北岸支流——把关河畔,名叫迴龙湾的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E、101°35′,N、26°38′)。
迴龙湾洞座东向西,略偏南15°,东西最深处12米,南北平均宽3米,洞口宽4.6米,面积约36平方米。洞口高11.9米。海拔1550米,高出把关河水面300米。
经初步试掘,该洞穴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平均厚约2米,可分三层。第一层表土,第二层灰色土层,第三层红色亚粘土层,较致密。第二、三层为未扰乱的文化层。从中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和动物化石。在石制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用玛瑙、燧石、脉石英等石料制作的细石器。数量众多,器型颇繁杂。骨角器中有精磨制成的针、锥、凿和锨等。动物化石多为单个牙齿。经初步鉴定,有猴、象、犀牛、豹、巨羊等20多种。动物骨骸极为破碎,有些碎骨上留有敲砸和烧灼的痕迹。
从上下两层文化已初步看出一些差别。上层者原料以砾石和石英为主,下层者则岌石和玛瑙较多。较 大型的石器均出自上层, 犀象等化石只见于下层。依据初步整理, 其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上文化层也有可能略晚一些。迥龙洞遗址层位清楚, 富含大量细石器材料, 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 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河北昌黎■泗涧细石器遗址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的细石器埋藏于饮马河支流的二级阶地上部的含砂砾凸镜体的黄色粘土层中。依地貌、地层和石制品的性质,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应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9.
贵州以更新世洞穴遗址发育在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近年来贵州中部和西南部洞穴遗址的调查发现进行报道。新发现的9处洞穴遗址均分布在珠江水系的盘江流域,文化遗物主要为石制品。黔中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硅质灰岩,而黔西南石制品原料多以河流成因的石英岩砾石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黔中石制品的个体较小,而黔西南石制品的个体相对较大;石器组合以刮削器占多数。区域对比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万年后的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本次调查丰富了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的活动信息,其中惠水清水苑大洞、长顺马路大洞和安龙路边大洞具有较大的工作前景。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出土的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标志。1979年首次试掘出土的骨器基本为磨制者, 类型主要有骨锥、骨铲、骨叉、骨棒及骨针等,多采用较厚的动物骨骼的碎片为原料加工而成。一次性出土数量如此多骨器的遗址在我国非常少见, 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并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增加了我们对骨器工具的制造工艺及用途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遗址及文化遗物通常埋藏于河流的第二级阶地中,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峙峪等遗址的地层清晰、化石丰富、时代明确,没有再搬运的任何迹象。研究旧石器文化必须结合地层、地貌和古生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适当的年龄数据印证,才能得出断代上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陈淳 《人类学学报》1983,2(4):331-408
通过中国十个重要细石器遗址中细石核的观察,对中国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技术作一初步的区分和综合的比较,以探讨中国细石器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与发现于东北亚、西北美的细石核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异同来看这一地区在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 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 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 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 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 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5.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2007,26(4):345-360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相似文献   

16.
关于萨拉乌苏遗址地层及人类化石年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与人类化石相关的萨拉乌苏河晚更新世地层及文化层的年代学研究,经过14C测年和相关证据认为,采集的萨拉乌苏PA.62号股骨不属于萨拉乌苏遗址的原生地层。  相似文献   

17.
胡平 《化石》2011,(1):28-32
以泥河湾村命名的泥河湾盆地,原先称之为桑干河盆地,亦称大同盆地。盆地中自新生代早更新世以来几百万年间沉积形成的泥河湾层,由于其范围之大,堆积之厚,且富含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和古人类化石而闻名中外,被誉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圣地、东亚地区古人类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百色手斧问题——兼论手斧的划分标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从讨论手斧的定义出发 ,归纳出划分手斧的标准 ,并以此来衡量百色手斧 ,认为百色手斧是真正手斧。由于百色手斧的原料 (多为石英岩 )质地粗糙、结构面多、且有的在制作工具时已被风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斧的制作质量 ,因此 ,百色手斧更多地显示出早期类型手斧的特点。百色手斧和印度、中东以及非洲的部分手斧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主要是由于原料相同或相近的结果。文中论述的百色手斧 ,部分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2004年金盆洞遗址被第二次发掘。新的化石材料表明,金盆洞产有8目18科25属31种的化石。金盆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最晚期, 相当于MIS6,或欧洲的RISS冰期, 或世界上的倒数第二次冰期。这个动物群既展示了森林环境, 也展示了灌木丛林和草原环境。长江以南的茂密的丛林阻碍了江南各哺乳动物群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埋藏于泥河湾层灰白色-灰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遗址发现于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4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2m~2,出土143件石制品、8件动物碎骨和235件砾石。遗址成因(标本分布状况、原料与个体大小、风化磨蚀状况和标本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受到明显的水流搬运和改造。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周围1km~2范围内,岩性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随意,石制品形态无定型,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奥杜威(Oldowan)工业特点。初步古地磁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20 Ma。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成因与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