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知母须根总黄酮(TF)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及其解热作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等四个因素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根据拟合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干酵母致热大鼠为动物模型,通过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PGE-2、IL-6、AVP的含量研究其解热作用。知母须根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为50 m L/g,提取次数2次。解热实验表明知母须根总黄酮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下丘脑中TNF-α、PGE-2、IL-6的含量,升高发热大鼠模型血清及下丘脑中AVP的含量。本研究表明知母须根总黄酮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本文可为知母须根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野马追(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正二十八烷酸(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蒙花苷(5)、5,8,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6),其中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野马追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并考察野马追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腹腔注射脂多糖(100μg/kg)法建立大鼠发热模型,记录灌胃给药后0.5、1、1.5、2、2.5、3、3.5、4、4.5、5、5.5、6、7、8 h大鼠的体温变化,绘制体温曲线;测定8 h大鼠肝组织髓过氧化酶活性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含量。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体温呈明显三相热变化趋势,在造模后4 h出现升温峰值(1.97℃),8 h后体温恢复正常;野马追醇提物显著地降低了大鼠体温峰值;同时有效地抑制了肝组织中髓过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含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MCI等方法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全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Chlorajapolide C(1),Shizukanolide H(2),Chloranthalactone E(3),Istanbulin B(4),Istanbulin A(5),4-Hydroxy-4,7-dimethyl-1-tetralone(6),4α,7α-Epoxyguaiane-10α,11-diol(7),(+)-Hydroxydihydroneocurueol(8),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9),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10)。其中6∽10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桂枝化学成分研究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组前期发现桂枝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生理活性。为进一步阐明桂枝的化学成分和更好地开发利用桂枝药用资源,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桂枝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此次报道从中得到的1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为脱落酸(1)、蚱蜢酮(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3)、赤型-1,2,3-三羟基苯丙烷(4)、1-苯基-1,3-丙二醇(5)、香豆素(6)、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邻羟基肉桂酸(9)、邻甲氧基肉桂酸(10)、肉桂醛(11)、阿魏酸(12)、咖啡酸乙酯(13)。其中1-5、12和13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ligballinol(11)、阿魏酸二十六醇酯(12)、香豆酸二十四醇酯(13)。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2、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研究蜘蛛香Valerianajatamansi的化学成分,为选择控制其质量的化学成分提供依据。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分别为橙皮苷(1),5-O-咖啡酰基奎宁酸(2),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3-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3-O-咖啡酰基奎宁酸(6),原儿茶酸(7),咖啡酸(8),松脂素(9)。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LH-20凝胶和制备HPLC色谱技术对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去甲络石苷元(1),异落叶松脂素(2),(+)-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3),豆甾4.烯-3,6-二酮(4),rel-(-)-(3R,3’R,4R,4’R)-6,6'-dimethoxy-[3,3'-blchroman]-4,4'-diol(5),methyl3-(2-hydroxy-4-((7-hydmxy-6-methoxy-2-oxo-2H—ehromen-3-y1)oxy)phen-y1)pmpanoate(6),狼毒素A(7),异狼毒素B(8),狼毒素B(9),雁皮素A(10),异雁皮素A(11),狼毒色原酮(12),mohsenone(13),丁香酸(14),二氢瑞香素乙(15),西瑞香索(16),β-谷甾醇(1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18)。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核桃青皮Walnut green husk进行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1)、myricananin F(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核桃酮(5)、积雪草酸(6)、常春藤皂苷元(7)、β-胡萝卜苷(8)、(4R)-4,8-二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3β,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0)、熊果酸(11)、丁香酸(12)、Juglanoside B(13)。其中,化合物1、2、6、7、9、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4对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紫叶李果实95%乙醇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运用IR、UV、1H NMR、13C NMR、HMBC、HSQC等波谱学技术鉴定5个化合物:3-O-乙酰基原儿茶酸(1)、2(R)-羟基丁二酸-1-甲酯(2)、3,3′,4,4′-四羟基联苯(3)、β-胡萝卜苷(4)和槲皮素(5)。化合物1~4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并且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1H NMR,13C NMR数据。对已分离的5个化合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5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华泽兰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2R,3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2)、豆甾醇(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12,13-dihydroxyeuparin(5)、5-乙酰-6-羟基-2-异丙烯基苯并呋喃(6)、2,5-二乙酰基-6-羟基苯并呋喃(7)、ruscodibenzofuran(8)、2-乙酰-5-(1-炔丙基)-噻吩-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化合物1、2、4和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4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牛津杯法评价部分化合物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各自的MIC值,结果显示,测试化合物对5种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1、6和8对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分别为0.98、0.98μg/m L和0.49μg/m L,化合物7对大肠埃希菌显示较强抑菌活性(MIC≤3.91μg/m L),化合物1、2、6和7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均为7.81μg/m L,可见化合物1及苯并呋喃类化合物2、6、7、8为华泽兰根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色谱法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95%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紫芝烯酸C(1)、赤芝酸A(2)、赤芝酮B(3)、灵芝烯酸B(4)、灵芝烯酸E(5)、灵芝酸H(6)和灵芝酸I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1对DU145细胞株、CEM细胞株及Hela细胞株细胞活力的影响,其半数抑制浓度为28. 8±1. 5μMol/L(Hela细胞株),说明化合物1对Hela细胞具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滇产植物纤枝金丝桃的物质基础,寻找活性化合物,该文用80%乙醇对纤枝金丝桃地上部分浸渍提取,应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纤枝金丝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纤枝金丝桃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ttenuatumione G(1)、uralodin B(2)、chipericumin C(3)、2,5-二羟基-1-甲氧基氧杂蒽酮(4)、1,7-二羟基氧杂蒽酮(5)、1,7-二羟基-4-甲氧基氧杂蒽酮(6)、槲皮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槲皮素(11)、白桦脂酸(12)、白桦脂酸甲酯(13)、白桦脂酮酸(14)、β-谷甾醇(15)。化合物1-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14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结果仅显示化合物3、6、13对2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为48.6~123.5μg·mL^(-1)。该研究结果对综合开发利用纤枝金丝桃资源具有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6’-O-(9Z-二十碳酰)-β-D-葡萄糖酰]-谷甾醇(1)、β-谷甾醇-3-O-α-L-(6’-O-正十六酰基)-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狗脊酸(4)、胡萝卜苷(5)、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和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未见报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相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羊耳菊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深入研究羊耳菊干燥全草的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学成分。从羊耳菊中分离得到8个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分别为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1,3,5-O-三咖啡酰基奎宁酸(2)、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4)、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5)、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6)、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化合物1-3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4-6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6.
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 zonata)发酵液经浓缩、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浸膏,再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材料以及MPLC、HPLC等仪器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利用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薄孔菌素(antrodiellone)(1)、22E-7α-methoxy-5α,6α-epoxyergosta-8(14),22-dien-3β-ol(2)、3β,5α-d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e(3)、6-bromo-1H-indole-3-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4)、6-bromo-1H-indole-3-carboxylic acid(5)、对羟基苯乙醇(6)、5-羟乙基糠醛(7)、环-(亮-缬)二肽(8)。其中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使用UPLC/Q-TOF MSE对山豆根和苦参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50 mm,1.7μm);流动相:乙腈-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流速为0.5 m L/min;检测器: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Q-TOF),正离子检测模式。根据离子流色谱图中色谱峰的分子量及其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的裂解规律,结合参考文献进行结构推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山豆根总生物碱中鉴定12个主要成分,从苦参生物碱中鉴定了11个主要成分,其中有10个是相同的结构,但相同成分在两种药材中的含量差异很大;聚类分析表明山豆根和苦参具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表明山豆根和苦参的主要生物碱成分虽然结构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二者临床疗效差异,可能由于生物碱含量的差异,或生物碱以外的其他成分所引起。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山橙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总结。山橙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以及少量三萜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该属植物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对一株羌活内生真菌—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的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手段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疣孢菌素B(1)、8-乙酰基漆斑菌素H(2)、疣孢菌素M(3)、疣孢菌素J(4)、漆斑菌素D(5)、乙酰基疣孢菌素L(6)、异漆斑菌素E(7)、漆斑菌素E(8)、漆斑菌素H(9)、漆斑菌素A(10)、乙酰基漆斑菌素E(11)、Isotrichoverrin A(12)、Isotrichoverrin B(13)、疣孢菌素A(14)。其中化合物2、6、7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对14个化合物进行农药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0 ppm对拟南芥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32 ppm对早熟禾有生长抑制作用,1000 ppm对绿棉铃虫的致死率大于70%,具有良好的除草和杀虫活性。这为进一步开发疣孢漆斑菌作为生物除草剂和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