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住院医疗费用的结构构成,分析不同付费方式下影响费用结构变动的趋势与特征,为控制住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变动度、结构变动值和结构变动贡献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度达7.84%,以2012—2013年变动振幅较大;药品费、治疗费、化验费是引起结构变动的主要项目,三者累计贡献率为78.38%;其中化验费和治疗费呈持续正向变动,药品费呈持续负向变动。结论 控制住院医疗费用应结合不同付费方式分类制宜,药品费和检查化验费比重过高,而体现医护人员医疗服务价值的诊疗手术费等过低,费用结构有待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与支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农村患者医疗费用变动的影响因素,探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措施。方法 以两个特大型城市的两个区为例,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农村患者医疗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就诊流向对次均医疗费用影响较大。结论 应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以控制农村患者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影响医保患者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09年三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人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次均费用与药品比例、材料呈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914和0.909,P=0.044和0.046),P<0.05。结论 合理降低药费比例和耗材比例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关键。应加快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制定科学的诊疗规范、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4.
?????? 目的 通过对高额住院费用病例的费用构成及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询高额费用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成本、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1年单个病人1次住院费用10万元以上的病例29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7例高额住院费用病例主要以损伤类疾病为主;药品、材料构成主要费用;不同住院天数对医疗费用具有明显影响。结论 对常见高额住院费用病例实施重点监控,控制药品、高值耗材及高新技术准入,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控制高额医疗费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调查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种慢性疾病医保患者住院费用中的个人支付和统筹支付费用构成情况,分析影响医保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探究控制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对影响医保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个人、统筹支付费用的可控因素加以严格管理, 积极促进非可控因素的转化, 减少或杜绝低效或无效性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手术医疗收费结构比例,找出医疗收费结构中的缺陷。方法 对639例手术医疗收费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类别手术费用间价格的差异性。结果 在手术及麻醉医疗消费中,药品、耗材的费用在医疗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费用中未合理体现。结论 医疗费用的合理管控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作为保障,医务人员劳动价值需要公平合理的体现在医疗费用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2008年和2013年黑龙江居民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自付比及致贫率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黑龙江省第四次及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对住院费用、实际补偿、自付比及因病致贫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3年,县、县以上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率高达101.51%和125.75%,且三个级别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间接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居民的住院补偿费用增长率高达202.75%,补偿比例也增长了20.48个百分点,其中乡镇/社区中心的实际补偿比例高达71.8%, 居民住院自付费用比平均下降了26.9%;病人住院流向日趋合理,卫生院/社区机构住院人次比增长了12.66个百分点,县以上住院的人次下降了12.65个百分点;家庭因病致贫发生率从2008年的4.21%下降到2013年的2.95%。结论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增加住院病人费用补偿水平和比例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调整住院病人流向、降低因病致贫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及次均住院间接费用大幅增加,提示我国医保制度在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改革以及费用控制机制探索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亟待推动相关对策的探索和试点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剖宫产为例研究病种管理方式,探讨病种纳入标准。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不同指征剖宫产按照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分组,并对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组不同指征剖宫产数据根据住院费用指标可分为3组,按照住院天数指标分类则可归纳为2组,并且经分析发现,影响不同指征剖宫产术住院总费用的因素主要为药费、住院天数。结论 可以依据医疗资源消耗的相似性制定病种纳入标准,扩大病种质量控制体系范围;此外,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来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 目的 评价我国医疗费用规制策略效果,筛选优先干预策略。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医院费用的重要规制手段:医疗服务定价方式、药品流通体制、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失效程度、干预迫切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导致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效果不佳的首要原因在于药品流通体制的管制失效;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规制作用不强,这是导致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控制的第二位原因。 结论 改善我国医疗费用规制效果的优先策略是进一步强化药品流通体制规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其次,亟待深化医保制度支付方式的费用控制机制探索,发挥医保制度作为第三方对医疗费用的重要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居民住院流向和医疗费用负担变化情况。方法 抽取黑龙江4个县49个乡镇卫生院2008—2012年新农合数据,对关键知情者进行访谈。结果 2008—2012年5年间,新农合患者住院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乡镇住院比例下降了20.89个百分点,而在县及县以上机构住院人次比分别上升了10.77和10.12个百分点。4年间次均住院费增加了105%,年平均增长19.59%,其中以县以上住院增长为最高,高达78.36%。新农合的次均补偿费用增加了178%,实际补偿比从38%增长到51.85%,2012年,乡级实际补偿比达到82.82%,县级62.65%,而县外医疗机构为 37.56%。居民的个人自付比例也下降了22个百分点。结论 虽然新农合制度制定了不同机构差异化补偿政策,但单纯依赖新农合制度这一措施本身的力量,尚难以制约和改变新农合患者就医格局的逆向流动。患者越来越多地选择到县及以上大医院住院治疗的增长态势牵动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如不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将会给新农合资金的可持续性以及其对居民就医的经济保护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亟待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