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小壳化石壳体成分的鉴定对于揭露寒武纪早期小壳动物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分析了川南马边老河坝磷矿区麦地坪组中不同岩性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围岩中管状化石壳体成分不同:围岩为磷块岩,管状化石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为主,夹白云石晶体;围岩为白云岩,管状化石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为主;而围岩为灰岩,管状化石的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或方解石为主。后期磷酸盐化作用改造明显:壳体内部碳酸盐矿物被胶磷矿或微晶质石英交代、磷质壳内部被白云石或隐晶质燧石交代现象发育,其中以碳酸盐矿物被胶磷矿交代的现象居多;部分管状化石的壳体出现模糊的多圈层结构和壳体增厚的现象;壳体内部填充的胶磷矿在围岩中普遍出现。壳体保存成分与围岩性质密切相关,研究区内保存的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绝大部分经历了磷酸盐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川东新田沟组介形类化石的保存情况,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部分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研究发现新田沟组介形类壳体绝大部分方解石化,不同层位介形类壳质方解石化有所不同,且方解石化特点显示其可能与有机质作用有关。通过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新田沟组壳体保存处在介形虫壳体埋藏作用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3.
论唐努乌拉壳(Tannuolina)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annuolina Fonin et Smirnova是迄今发现的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中个体较大(1—5毫米)、结构特殊、分布范围较窄的一类。自1967年(1967,15—27)创名以来,其系统分类、时代归属、壳质成分,壳体结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保存特征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的保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颜色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深色三种类型;按有无充填物,可分为未充填壳和充填壳两种,其中充填壳充填物的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和泥质四种;按完整程度有双瓣壳、单瓣壳和碎壳。文中对这些保存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最后以一口井的研究结果为例,探讨了介形虫保存特征在古湖泊学及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6.
小壳化石保存,壳壁成分和显微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大量薄片,初步总结了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类型及其形成过程。论证了以磷质为特征保存的小壳化石原始成分绝大部分经过了次生磷酸盐化改造,相当一部分为钙质,并提出不同壳壁原始成分的鉴定标准,认为磷质小壳化石多层壳壁结构多为成岩次生构造叠加,原生壳壁显微结构罕见。报道了软舌螺化石具有交叉纤晶显微壳壁构造。  相似文献   

7.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8.
寒武纪最早期层位中获得的离散骨片化石Halkieria和Microdictyon,已在较高层位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中找到了它们的完整生物躯体,它为研究离散骨片化石的自然分类和生物亲缘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通过寒武纪最早期钉状化石的形态、对称性、壳质成分、矿化特征的对比,提出了离散骨片化石织金钉(Zhijinites)和拟织金钉(Parazhijinites)与澄江动物群中的怪诞虫(Hallucigcnia)和爪网虫(Onychodictyon)等体表上的钉状物有近亲关系,它们可能同属于多足缓步类(Tardipolypoda)。  相似文献   

9.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清虚洞组"剑河生物群的高肌虫化石。化石壳体呈圆形,背边平直,前、后背角均钝,壳前背部具有"V"形槽。符合Qingquanella Cui et Huo,1985的属征,与模式种湖北清泉虫Q.hubeiensis相似,将其厘定为湖北清泉虫相似种Q.cf.hubeiensis。本属产于湖北水井沱组、石牌组及陕西辛集组,黔东地区"清虚洞组"发现清泉虫Qingquanella,增加了清泉虫的产地信息、新的类群,其壳体形态由切卵变圆形,生态环境由浅水向深水变化,为高肌虫的形态分类、早期演化与辐射分异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正75GC-1井和高135井中三叠纪延长组长73段的216张烃源岩样品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在其中发现了4种数量丰富的磷酸盐保存的球状微体化石:类型Ⅰ和类型Ⅱ微体化石大小为18~30μm,单核单细胞,化石周围可见较为清晰的膜壳;类型Ⅲ大小为80~120μm,化石周围具有膜壳,膜壳较清晰,内部可见大量2~14μm大小的磷酸盐化小圆球体;类型Ⅳ微体化石大小为90~120μm,具膜壳或不具,内部为大量2~18μm的磷酸盐化微米级群体充填。对化石形态和埋藏学分析认为它们是浮游绿藻化石在胶被结构、细胞结构及细胞群体尚未完全分解前被富含磷酸盐的流体渗透矿化作用形成的。经过与化石绿藻和现生绿藻的广泛对比,将其归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团藻科以及绿球藻目卵囊藻科,分别建立为4个新属,4个新种:球状拟鞭藻Pseudocar...  相似文献   

12.
小壳化石型(Small Shelly Fossils-style)化石作为产出于寒武纪以后,个体微小、原生或次生矿化(以磷酸盐化为主)的后生动物遗骸,常常以微体内核(microsteinkern)形式保存.它们的保存与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方式相同,可能都与古海洋的环境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本文...  相似文献   

13.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保存有两块含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岩心。这两块标本极有意义,代表在我国新发现的蜥蜴类。这一类化石在我国发现不多,所以更值得予以记录。亚目蜥蜴类 Lacertilia科穴蜥科 Amphisbaenidae属昌乐蜥 Changlosaurus(新属)种五图昌乐蜥 Changlosaurus wutuensis(新种)正型标本一左上颚的大部分,具有五个保存完好的牙齿。另在附近靠上颚骨后  相似文献   

14.
根据陕西西乡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获得的64枚马哈螺类化石个体的壳形和纹饰特征类型,确认该类化石有6个属,同时对其中3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并建立了西乡中间锥新种Mediata xixiangensis sp.nov.。文中还对马哈螺类化石个体的不同部位进行了能谱分析和个体长宽高的测量统计,结果显示马哈螺类的壳质成分是磷酸钙,含少量氟和铝元素。马哈螺类的个体均较小,不超过1 mm,其中长度一般为300—700μm,宽度为250—550μm,厚度为200—300μm。上述研究对今后世界范围内寻找和研究此类化石,尤其对单板类的起源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形虫秘史     
在古生代地层中,各门类大化石十分发育,因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微小的介形虫化石。然而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特别是陆相地层和钻井取不到大化石的情况下,介形虫化石已上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门类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硫、磷、钾、天然碱等有用矿床的普查、勘探的不断深入,介形虫化石的身价亦与日俱增。什么是介形虫呢?介形虫在古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虫目。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有的属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是双壳动物,动物体包隐在左、右两瓣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外壳里。一般壳长0.4—4毫米,最大者可达30毫米,属于微体古生物。它们的体形不一,侧视有圆形、半圆形、纺锤形、椭圆形、肾形及菱形等。壳面饰以各种花纹,有的光滑如镜。  相似文献   

16.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Phosphatocopida是一类微小的双瓣壳甲壳动物,与冠群类甲壳动物互为姐妹群。本文报道了湘西王村化石库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新层位中磷酸盐化立体保存的微体甲壳动物的研究进展,描述了Phosphatocopida化石1种(Vestrogothia bispinata)和2个未定种(Hesslandona sp.,Vestrogothia sp.)。  相似文献   

18.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小壳化石,还以磷酸盐化的方式立体保存了多种软躯体动物的胚胎和成体化石,为研究早期动物矿化模式、个体发育方式以及动物躯体构型的早期辐射过程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然而宽川铺生物群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化石系统分类及亲缘关系探索,对生物群的沉积背景、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的分析甚少。本文以宽川铺生物群的核心产出层位——陕西省西乡县大河镇宽川铺组下部磷质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类管状化石圆管螺及其围岩进行了显微结构学和显微谱学综合分析,获得了化石显微结构和关键结构对应的元素、矿物成分等信息,讨论了管状化石圆管螺的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研究对理解宽川铺生物群的埋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二叠纪菊石属Shengoceras的特大型标本在广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标本壳体之大,在此类菊石中是罕见的,而且它的缝合线保存亦十分完美.标本体室虽已剥落,仅存留气室,但其壳径仍达101mm,推测完整壳体的壳径至少在150mm以上.标本系由我所张治平一年前得自广西柳州市.根据他所提供的地点及标本本身的特征,推断它可能来自广西柳江、来宾和武宣县一带二叠系的孤峰组.壳形及缝合线表明它即赵金科(1955)所记录、嗣后Ruzhencev(1956)更名为"孤峰菊石( Ku.fengoceras )”的一类化石,只是赵氏记述的标本壳径最大者仅为当前标本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