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鹭异步孵化与雏鸟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6~1999年的野外工作和实验饲养,研究了池鹭、白鹭、夜鹭3种鹭的繁殖、雏鸟生长和异步孵化对雏鸟生长的影响.3种鹭于4月上、中旬迁到常山、余杭鹭保护区,9月下旬陆续迁离.孵卵期池鹭为23.0 d(n=26),白鹭23.9 d(n=32),夜鹭25.3 d(n=34);孵化率池鹭为76.32%,自鹭86.96%,夜鹭95.45%,池鹭繁殖力为3.21只,白鹭3.38只,夜鹭3.50只.雏鸟体重增长与成体体形大小呈负相关.幼雏体重增长与孵化顺序相关.在生长早期(≤8 d)全部雏鸟正常发育,之后差异显著.第1和第2孵化雏鸟生长曲线相似,但明显高于第4雏鸟,表明较早孵化者获得食物能力较强,而迟孵出雏鸟有食物不足现象.该3种鹭孵育幼雏能力的最适度估计为3只左右.  相似文献   

2.
2013年通过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Nipponia nippon调查,发现在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和洋县,朱鹮筑巢25个,其中城固10个巢,繁殖12只雏鸟,西乡10个巢,繁殖21只雏鸟,留坝1个巢,繁殖3只雏鸟,洋县4个巢,繁殖3只雏鸟。游荡期发现朱鹮66只,分布于城固、西乡、留坝、南郑、汉台和洋县6县区。因此,建议建立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保护点,林业部门提供朱鹮专项保护经费并积极开展朱鹮的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3.
笼养条件下朱鹮雏鸟的饲养管理和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通过对人工繁殖的103只朱(Nipponia nippon)雏鸟的饲喂和护理,系统测量了1~35日龄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嘴峰、跗、中爪、尾长生长发育情况,并与野外朱雏鸟的生长发育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的朱雏鸟生长发育良好,在不同日龄期,基本达到甚至超过野外朱雏鸟生长发育指标的水平。35日龄雏鸟出飞,比野外雏鸟出飞提前了一周。  相似文献   

4.
1984年夏季我们在太原地区对黄斑苇鸠(Ixobrychus sinensis)体温调节能力作了观测,现报道如下。一、方法在太原市南郊蒲草丛中找到有卵的巢后,做上标记。自幼鸟出壳日起,每日清晨和中午用626—4型半导体点温计(灵敏度±0.5℃)测量雏鸟的肛门温度。测量前,将雏鸟在巢外放置5~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雏鸟体温值基本没有变化)。按日龄观测体温动态(孵出当天记为1日龄),同时记录雏鸟的形态发育特征,共观测3窝14只雏鸟。在观测过程中,雏鸟没有死亡。二、结果与讨论根据测量结果,将雏鸟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作出右图,并求得各日龄雏鸟的体温调节能…  相似文献   

5.
2009年3—10月对新疆艾比湖大白鹭(Egretta alba alba)的巢、卵及雏鸟的生长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鹭的巢基厚度大于巢深(t=6.06,P0.01),巢外径远大于巢内径(t=21.53,P0.01),其目的是增加巢的稳定性和减少幼鸟跌出巢外的概率;窝卵数3~5枚(3.86±0.69),卵重44.00~60.00g(53.94±3.96),卵体积47.18~62.00cm3(55.19±4.09);双亲孵卵(26~28d),共同育雏(55~60d)。测量了4巢13雏26日龄以内的生长发育数据,并利用Gompertz方程对雏鸟的主要生长指标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将雏鸟生长发育划分为3个阶段:1)器官形成,生长速度准备加快的时期;2)物质积累,生长速度加快并逐渐过渡到中速时期;3)由物质积累逐渐过渡到物质消耗大于积累,生长速度较慢,雏鸟准备出飞。  相似文献   

6.
鹭与蚊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刘喜悦 《生态学报》1983,3(4):366-366
1960年在宜昌市桃花岭发现一个由池鹭(Ardeola bacchus)、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nycticorax)组成的大鹭群,前者占优势,小白鹭次之,夜鹭较少。 在我们观察前二者繁殖习性时发现在池鹭和白鹭育雏期间,恰是蚊类活跃盛期,当雏鸟留巢时,观察到吸血蚊类经常飞至雏鸟巢中或绕巢飞行,为了探明蚊类与鹭之间的关系,特决定以留巢雏鸟进行诱蚊试验,从6月28日至8月7日,分别以小白鹭、池鹭孵出之不满20日龄的雏鸟为诱饵,置诱饵雏鸟一只于方  相似文献   

7.
三趾啄木鸟的夜间孵卵和抱暖通常由雄性亲鸟承担。我们使用两台数码相机同时对1个三趾啄木鸟巢口和巢室进行了监视,记录了该窝雏鸟的死亡过程。该窝1只雏鸟在孵出的第1天死亡,并在第2天被雌性亲鸟移出巢外。其余两只雏鸟连续两个晚上没有亲鸟的照料,于第9天死亡。在这个巢内,由于雄鸟未归,使得雌鸟不得不连续两个晚上照顾雏鸟;而突发的暴风雨可能是导致雄鸟回巢失败的原因[动物学报52 (2) : 410 -414 , 2006]。  相似文献   

8.
荒漠伯劳的繁殖及雏鸟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喜顺 《动物学杂志》2008,43(4):118-121
2006~2007年对新疆石河子市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phoenicuroides)的巢、卵及雏鸟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窝卵数平均5.67枚,孵卵期17 d,育雏期15 d.育雏主要由雌鸟担任.采用Logistic方程对雏鸟发育过程中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方程进行了曲线拟合,相关指标生长方程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  相似文献   

9.
两例四肢畸形的峨眉髭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畸形两栖动物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多数资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蛙产生畸变的事例。但是,在自然情况下蛙类形成畸形的个体事例则较少见,托尼尔(Tornier)曾描述过一只长有四条前肢的畸形塘蛙(Rana esculenta),该蛙右前肢正常,左侧除一条正常前肢外,还有两条畸形前肢;皮森(Peason)报道一例具四条后肢的畸形牛蛙幼体(Rana catesbeiana);奥托(Otto)报道过一只畸形棕色锄足蟾(Pelobates fuscus),该蟾左侧前肢正常,  相似文献   

10.
章克家  钮栋梁  马强 《四川动物》2006,25(4):847-849
2005年夏季,对在崇明东滩繁殖孵化的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a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发现雏鸟孵化后至具飞行能力之前体重日增重3.52 g,时间为21天。此外,对29只雏鸟进行了国内首次的环志和彩色旗标系放工作。  相似文献   

11.
报告日本血吸虫雌虫双性畸形,自一只人工感染的小白鼠中获得畸形雌虫3条,均具有正常雌虫形态与器官,并各有6—7个睾丸在腹吸盘背面,排列成串珠状,此种排列及所在位置相同于正常雄虫,切片观察睾丸内各期精细胞及精虫均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1984年3—6月和1985年3—6月,作者在四川省北川县对雪鹑、淡腹雪鸡、雉鹑、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勺鸡和红腹锦鸡等八种雉类的繁殖习性进行了一些观察,结果如下。雪鹑(Lerwa lerwa callipygia)当地名石窖鸡,栖息于海拔3,800米以上,常见单只停息于陡岩边缘,受惊后立即向下滑翔。叫声响亮。繁殖在五、六月间。雏鸟孵出后呈家族活动。曾见一对成鸟和二只雏鸟在草甸上行走。发现险情后,成鸟即疾走逃离,雏鸟迅速向土洞中隐蔽。雏鸟羽色以灰色为主。淡腹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henrici)生活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裸岩地带,五月底至六月…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类缺趾的变异,从上一世纪起已经有不少记载。有的家庭,每只手只有二指,每只脚也只有二趾,甚至只有一个趾头的。这些畸形虽然能够遗传,但并不十分固定。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印度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个家庭,祖母每个手脚都只有一指(趾)(祖父正常),由她生的两个女儿统是单指(趾);在两个外孙女中,一个正常,一个单指(趾)(见图)。其他与这位祖母的血统有关的十三个家庭中,有半数男女手脚正常,半数具有同样的畸形。  相似文献   

14.
1986年5、6月间在扎龙保护区内,采取移卵、移换雏鸟,移换鸟巢等方法在苍鹭与草鹭之间进行的移巢易亲的研究结果报告。这个实验对鹭属形态与生态习性相近的两个种间移巢易亲后,义亲的产卵孵化、育雏等行为以及义子卵的孵化、雏鸟生长发育等根据实验结果做了客观分析、并对实验中7只雏鸟(2只苍鹭、5只草鹭)做了环志,为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鹭的迁徙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可能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在育雏期,晚成鸟的子代一般都是由双亲共同来抚育,子代为了更好地存活,会用自己的方式竞争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亲代也会根据子代的乞食信号来分配食物。2011年3~7月采用针孔摄像技术录制了杂色山雀(Parus varius)育雏期巢内亲代与子代间的行为,统计了亲鸟站位、雏鸟站位、雏鸟乞食强度及亲鸟的喂食情况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雌雄亲鸟在巢中的站位各有特点,雄鸟在整个育雏期都喜欢站在距离巢口较近的位置;雌鸟站位不太固定,前期离巢口相对较远,中期和后期离巢口相对较近;(2)雏鸟离亲鸟越近,乞食强度越大,获得食物的机会就越多;离亲鸟越远的雏鸟越不爱乞食,所以站位对雏鸟的食物获得影响最大;(3)雌鸟承担主要的育雏任务,喂食频率远大于雄鸟;(4)育雏期的不同阶段雏鸟乞食强度、亲鸟喂食频率变化很大:中期雏鸟乞食强度最大,亲鸟喂食频率最高,后期雏鸟乞食强度最弱;(5)整个育雏期雌性亲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行为,但雄性亲本在中、后期更偏爱体型大的雏鸟。可见杂色山雀子代的行为和体型大小影响着亲代的食物分配,亲代也会根据雏鸟日龄调整站位和喂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养大鸨雏鸟行为变化趋势及日节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相结合观察大鸨(Otis tarda)雏鸟的行为,研究了大鸨雏鸟行为日节律及其行为随日龄增长的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鸨雏鸟在1~3日龄休息行为、站立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蹲伏行为、鸣叫行为比例减少,随着日龄的增加,大鸨雏鸟的行为逐渐接近亚成体的行为,但整体还没有形成规律;大鸨雏鸟期行为主要由休息(51.7%)、站立(16.1%)和游走(18.8%)行为组成,其次为理羽(3.2%)和展翅(6.1%)行为。在雏鸟成长过程中,休息行为比例一直保持很高,觅食和理羽行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鸣叫和蹲伏行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波兰东南部的13巢乌灰鹞(Circus pygargus) ,37只雏鸟观察,对同窝雏鸟间的竞争进行了研究。无论是在食物的数量或者生物量上,早孵出的雏鸟占有空中喂养与巢内喂养的食物源的绝对优势。空中学习捕食的食物量占喂养食物量的比例随着雏鸟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雏鸟在空中喂养中的攻击行为通过对空中食物传递进行研究。在370次的食物传递中,由于雏间竞争而引起的落地食物的比例57次(7·8 %)。由于雏间竞争而不能获得亲鸟喂养的幼鸟有时捕食周围的雀形目小鸟。亲鸟很少喂养较小的雏鸟。窝雏数越大,雏鸟间对食物的争斗持续时间越长。空中食物传递中捕食的成功率与雏鸟的空间分布相关。这种建立在雏鸟早期的等级制一直持续到雏鸟的出羽后期,从而保证早出雏具备开始迁徙的良好身体条件[动物学报51 (5) : 790 -796 ,2005]。  相似文献   

18.
穆红燕  刘逎发  杨萌 《动物学报》2008,54(2):201-208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两例畸形甲虫。一例是触角畸形的光滑鳖甲成虫,发现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新疆昌吉五家渠),为第三次在这一地点发现畸形昆虫。另一例是左侧中胸和后胸体节合并的畸形中华齿刺甲幼虫,发现于新疆大学校园。对光滑鳖甲的畸形触角,使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并且测量了触角各节的长度、宽度和横截面积。其结果显示,在触角第5节后,畸形触角的尺寸显著小于正常触角的相应节。  相似文献   

20.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