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螅变形虫     
娄柏丹  孙国娜  史新柏 《生物学通报》2007,42(11):21-22,F0004
简述了水螅变形虫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报告了在哈尔滨近郊采到的此虫的生境、形态、运动特征及寄生于水螅的情况。结语指出继续研究此虫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1958年笔者等在北京西山研究油松毛虫(Dendro-ilmus spectabilis Butl.)时,在饲育的松毛虫中间,发现有一头非常奇特的成虫(见图)。现将此虫的形态简单叙述如下:此虫体长23毫米,展翅54毫米。虫体的右半部:触角栉齿状,翅长26毫米,颜色较浅,腹部腹面棕色,翅色条纹等与正常的雌虫形态完全相似。虫体的左半部:触角羽毛状,翅长22毫米,颜色较深,腹部腹面棕灰色,翅色条纹等与正常的雄虫相仿。以此阴阳两部构成了整个虫体,从外部形态来看,可以肯定这是一种雌雄同体现象。但是由于只有—个标本,因此  相似文献   

3.
刘联仁 《昆虫知识》1991,28(4):231-233
桉树大毛虫是近年在四川省会理县发现的一种石榴主要害虫。本文描述了该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在会理县关河乡该虫一年发生1~2代,以蛹越冬。主要天敌有梳胫节腹寄蝇,对老熟幼虫的寄生率高达33~48%。人工捕杀和保护利用寄蝇是较好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1958年5月上旬,在江苏省兴化县海河、大邹等乡,发现南大2419小麦田内有不少枯心苗、枯苞(卽死孕穗)及白穗,经检查是大螟和二化螟的越冬幼虫为害所致。我们分别在海河乡钓鱼社、大邹乡双昇、新南等三个农业社检查,9块田計33.9亩,受害率达0.9—1.25%,平均为1.15%。 我们检查被害麦茎100根,共获二化螟5条、大螟37条。在此100根麦茎中,枯心苗36根:16根有虫,二化螟1条,大螟15条;20根无虫枯心苗中,二化螟  相似文献   

5.
杨梢叶虫(Parnops glasunowi Jacobs.)在我国最早的记载是在1935年(陈世骧,前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第6卷第3期),对此虫的成虫形态做了概要的描述。据知,到目前国内外对此虫的寄主植物、生活习性等尚无报导。 作者在杨树害虫区系调查过程中,于1958年初次发现成虫为害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的新梢和叶柄;常将新梢或叶柄咬断,所以取名为杨梢叶虫。此后相继发现成虫还为害小叶杨(P.simonii)、美杨(P.nigra var.italica)以及旱柳(Salix Matsudana)等。 据初步调查,分布于吉林(长春、大赉、通榆)、辽宁(昌图、彰武、锦州)、河南(郑州、睢县)、内蒙(通辽)等省(区)。内蒙通辽铁路林场发生较重,近两年来每到6、7月,在小叶杨防风林带常造成严重地落叶。  相似文献   

6.
拟小胸虫属(Pseudomicrothorax)是一类稀见的淡水纤毛虫,至今只发现了两个种。1958年以前这个属归全毛类(Holotricha)毛口亚目(Trichostomata)(Kahl 1931;Kudo,1954)。Thompson及Corliss(1958)用银浸法研究了无恒拟小胸虫(P.dubius)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发现其口胞器的结构与原属的毛口亚目无任何共同之点,而与膜口目(Hymenostomatida),特别是四膜亚目(Tetrahymena)相似。因此他们将其归属于膜口目。早  相似文献   

7.
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inne)是我国养蜂业中重要害虫之一。国内有关此虫的生物学与形态报导不多。作者于1960-62年在云南省景东县后所董家山对此虫作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如次。 一、为害与分布 1960年在景东保甸区曼弯乡调查,约有29%的蜂群因蜡螟幼虫侵害引起全群逃亡,22%的蜂群群势  相似文献   

8.
陈斌龙  赵依勤 《昆虫知识》1999,36(6):341-343
元胡龟象Calonsirussp.属象甲科,短沟龟象属。该虫1995年首次发现为害元胡Coryda-lisyanhusuoW.T.Wang,以幼虫钻蛀叶片、叶柄及地下茎,造成叶片枯死,严重的甚至整株枯死。该虫近年为害逐年严重,据田间调查,在浙江省磐安县1997年虫株率为30~7%,元胡减产5%,经济损失318万元,1998年虫株率达10%-15%,元胡减产约10%,经济损失约77万元。为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尽快控制该虫危害,我们于1997-1998年对该虫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1.1成虫:体…  相似文献   

9.
猪巨吻棘头虫在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是猪只重要害虫之一。在印度也是猪的常见寄生虫(Singh,1959)。我国的福建(Maxwell,1921)、广东广州(陈心陶,1936)、安徽炳辉 (林孟初等,1958)、贵州(危粹凡等,1960)、北京、上海、济南、甘肃,(吴淑卿等,1960)江西和东北等地猪只都发现有此虫寄生。感染率一般3.0~7.4%(汪溥钦,1962)。个别地区如辽宁高达76% (旅大市第二人民医院安波分院,1977)。猪巨吻棘头虫的人体感染国外报告的病例不多(Craig等,1970;Pradatsudarasar等,1965;Ci相似文献   

10.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弯口属(Uncinaria)计14种,我国共发现2种:长刺弯口线虫(U.longespiculum Maplestone,1931)和狭首弯口线虫(U.stenocephala Ralliet,1885)。长刺弯口线虫是陈心陶(1937)在广州果子狸体内发现的,此后国内各地未见报道。我们在四川省南充县果子狸小肠内也发现该虫种,此虫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其形态和测量数据与陈心陶的报道一致,仅交合刺稍长(1.81—2.30mm),简记如下。雄虫体长3.2—4.2mm,最大宽度0.28—0.29mm,交合刺两根等长。雌虫体长3.9—4.3mm,最大宽度0.27—0.36mm,阴门在体后部距尾端1.2—1.3mm,尾刺长0.015—…  相似文献   

11.
四种臂尾轮虫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4种共40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长543bp,其中A T占65.6%;序列中共有157个变异位点,占全部位点的28.9%。用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作外群构建的UPGMA树、NJ树和MP树都表明,4个种中方形臂尾轮虫(B.quadridentatu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的亲缘关系最近,矩形臂尾轮虫(B.1eydigi)次之,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orus)最远,此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大豆在河套平原占播种面积的10%左右,在整个农作物布局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大豆食心虫是本地区的主要害虫。1957年本所(杭锦后旗陕坝镇)黄大豆的虫食荚率13.5%,虫食粒率12.6%。1962年永胜公社新丰大队虫食粒率高达60%。1963年本所大豆试验的41个品种被害豆粒在30—60%的有30个。现将本所1957年对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观察结果介绍于下。 生活习性 1.成虫活动情况 8月2日大豆田间发现成虫,8月13—15日数量骤增,密度大的每平方米有成虫15—20头;密度小的每平方米有成虫3—5头。8月20日显著减少,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虫1—5头,此后,田间即不易找到成虫。 8月14日调查355个豆荚,发现有卵荚数占5.1%,8月22日为14.22%,田间产卵期主要在8月中旬。 成虫在下午6—8时最为活跃,曾用马灯诱到少量成虫。  相似文献   

13.
1975年10—11月间,在山东省微山湖地区进行了鸟类寄生线虫的调查,共剖检各种鸟135只,隶于3科5属13种,其中有线虫害生的鸟91只,占检查总数的67.4%(表1)。由于此次调查主系水禽类鸭科鸟类,寄生部位多在砂囊,故虫种比较单一。共发现线虫11种,分隶于5科6属(表2),其中包括瓣口属(Epomidiostomus)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由于新种两交合刺在形态特征上及大小上均有显著差异,故命名为  相似文献   

14.
赤色大腿小蜂(Brachymeria pulchripes Holmgren)为丽蝇、金蝇与麻蝇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素木得一,1958;蔡帮华,1984)。对该蜂的生物学探讨有助于蝇类的生物防治。该蜂自从1949年国外报告寄生于丽蝇以来,先后在金蝇及麻蝇蛹内发现,但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很少。作者于1982年在蝇类生态调查中,先后发现该蜂在山西分布较广,可寄生于麻蝇、丽蝇等三龄幼虫体内,然后对其某些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实验。  相似文献   

15.
1939年吴光报告在安徽省的豹体内发现卫氏井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1951年吴氏又在绩溪的石蟹体内见有该虫囊蚴。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县七里溪和柯村采集的锯齿石蟹(Potamondenticulatus H.Milne-Edwards)亦检到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有关成虫的详细观察结果将另文报告。 囊蚴检查均按只捣碎水洗沉淀,七里溪和柯村河石蟹共检查130只,检获囊蚴970个,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都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 Tubangui 1925)是1959年以来在雅安、名山等县的家猪胃内发现的。为了解其感染情况,又于1976年12月8日在雅安冻肉厂调查,共检查164个猪胃(多收购于名山县),其中感染该虫的胃34个,占20.73%,感染强度1—48条,平  相似文献   

17.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以下简称卫氏)是我国人体肺吸虫病的重要病原,在国内分布广泛,已发现人体感染12省,保虫宿主16省、区,蟹类或蜊蛄阳性12省(陈心陶,1965)。吴光(1939,1951)在皖南豹体和蟹体发现该虫成虫和囊蚴;1973年后陆续有蟹体囊蚴和大量人体感染报告(沈铭程等,1975;蚌医寄生虫学教研组等,1977)。该虫囊蚴形态见于文献,而成虫形态,只我国台湾省(永吉康祐,1942)、朝鲜(小林晴治郎,1919)、日本(田边薰,1950)的材料有过详细研究,我国大陆方面对这一人体重要并殖吸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Palisot de Beauvois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自1982~1985年,我们先后单独饲养雌虫69头,其中,有2头进行孤雌生殖,占3.9%。产卵量38~247粒,孵化率28~80.4%,卵期19~57天,成虫寿命97~137天。共孵化101头小若虫,再将这些若虫单独饲养,羽化为成虫54头(其中雌虫32头)。对这些成虫以3种不同配对方式进行观察:(1)无性后代雌虫与有性雄虫交配(5对),产卵54粒,未孵化;(2)无性后代雄虫与有性雌虫交配(8对),未产卵都死了;  相似文献   

19.
藜蒴木珠蚧Xylococcus castanopsis Wu Huang是201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藜蒴新害虫。本文介绍该虫的分布、寄主、危害、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该虫仅发现在广州为害藜蒴,定居在主干和裸根树皮内。1年发生1代,无明显越冬现象。营两性生殖。每雌平均产卵183粒。  相似文献   

20.
<正> 丁香潜叶跳甲Argopistes hoenei Maulik属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亚科(Alticenae)。此虫自1934年根据在上海于女贞Ligustrum ovalifolium上采集的标本定名后,迄今未见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报道。1979年笔者在沈阳农学院后山上发现此虫为害朝鲜丁香(关东丁香)Syringa palibiniana Nakai,近年来日趋严重。此虫幼虫潜食丁香叶肉,在叶面上形成蛇形蜿蜒的潜痕,虫数多时,食痕密集,叶片变黄、焦枯并提早落叶,8月以后重新萌发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