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绵的藻体是由许多圆柱形的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单列丝状体。每个细胞贴壁有一薄层原生质,载色体带状,一至多条,螺旋状绕于原生质中,每条载色体上有一列蛋白核。细胞内的大部分空间被大液泡占据,中央悬着一个细胞核,通过原生质丝与细胞周围的原生质相联系。在光镜下观察时,细胞核常难于寻找,并易与蛋白核混淆,蛋白核上的淀粉鞘也不能分辨。将水绵用下述方法处理并制成永久装片,即可解决此问题,也可在深秋至早春,采不到正常的水绵营养体时,完成实验教学。1 取材最好选择生长于清澈、水流缓慢的沟渠中呈绿色的水绵群体;此时,营养生长旺盛,藻…  相似文献   

2.
<正>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微型小虫,有些甚至只有0.1毫米长,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如果用显微镜观察,我们会发现螨虫其实是一种长了八条腿的"小蜘蛛"。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螨虫无处不在:空气中、泥土中、水体中,还有各种动植物的体内、体外,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截至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螨虫有50000多种。它们有的以植物为家,有的赖在动物身上,还有的把人体作为永久驻扎地,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螨虫,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被它们的盯上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相似文献   

3.
浮丝藻生活史及其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浮丝藻(Planktonema)的生活史、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方式,系统地研究了其藻丝体的生物学特性。浮丝藻为单列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圆柱形或椭圆形,细胞之间主要靠筒状的纤维素细胞壁相互连接。藻细胞中含叶绿素a、b和β-胡萝卜素。电镜下,细胞壁明显分层,绝大多数是2~3层;色素体片状、周生,通常2至多条类囊体重叠;1~2个蛋白核在色素体体上,蛋白核外常有淀粉鞘,有时1至多条类囊体重叠;1~2个蛋白核在色素体上,蛋白核外常有淀粉鞘,有时1至多条类囊体侵入蛋白核内;1~2个线粒体位于色素体旁,嵴不分枝;高尔基复合体靠近细胞周边,分泌许多潴泡;细胞核1个,球形或不规则方形,常靠近细胞的一端;光镜下细胞两端的折光亮点在电镜下是1至多个泡囊,泡囊内通常含些被染色很深的物质。浮丝藻的形态学、细胞分裂和生活史观察结果都证明,浮丝藻的细胞在整个生活史中没有营养分裂,细胞分裂时母细胞产生两个有独立、完整细胞壁的似亲孢子,一系列似亲孢子通过存留的、不连续的筒状或杯状母细胞壁连接成形状上象丝状体的结构。因此,藻丝体形成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无性繁殖过程,这样的藻丝体本质上是一种假丝体。  相似文献   

4.
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我国特有的一种绿藻门植物-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植物体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细胞最小,细胞质比较丰富,含有较多的各种细胞器,液泡体积较小,中层细胞具有很大的中央液泡,细胞质成为贴壁的薄层,各种细胞器结构仍清晰可见,内层细胞极度液泡化,细胞质呈现退化状态,周生的片状叶绿体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穿孔,使叶绿体呈网孔状外貌,叶绿体主要由许多成对的类囊体组成,叶绿体上往往有几个蛋白核,蛋白核经常被1或2条类囊体穿过,呈现分隔状,本文也报道了泡状饶氏藻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内微管的结构特征,根据泡状饶氏藻的类囊体形态与Ulva mutabilis非常相似以及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特征,它与石莼科植物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属于绿藻门中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我国特有的一种绿藻门植物-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植物体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细胞最小,细胞质比较丰富,含有较多的各种细胞器,液泡体积较小,中层细胞具有很大的中央液泡,细胞质成为贴壁的薄层,各种细胞器结构仍清晰可见,内层细胞极度液泡化,细胞质呈现退化状态,周生的片状叶绿体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穿孔,使叶绿体呈网孔状外貌,叶绿体主要由许多成对的类囊体组成,叶绿体上往往有几个蛋白核,蛋白核经常被1或2条类囊体穿过,呈现分隔状,本文也报道了泡状饶氏藻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内微管的结构特征,根据泡状饶氏藻的类囊体形态与Ulva mutabilis非常相似以及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特征,它与石莼科植物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属于绿藻门中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6.
杜氏藻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氏藻(Dunzliella)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双鞭毛单细胞真核绿藻。综述了利用各种杜氏藻生产类胡萝卜素、高营养藻粉、多糖、甘油和生物制品,以及在提高植物耐盐性、废水处理、环境指示和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更好地开发杜氏藻资源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 微型藻类与海洋细菌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型藻类是引起赤潮的主要生物, 其与海洋细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藻、菌既可相互促进生长, 又可相互抑制以至于杀灭对方。这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因藻种及菌种的不同而异, 并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首次记录的菱形藻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我国南海近岸水中的微型硅藻时,发现了菱形藻属Nitzschia Hassall在我国首次记录的5个种,它们是:趋光菱形藻N.agnita Hustedt,金色菱形藻N.aurariae Cholnoky,沟坑菱形藻N.lacuum H.Lange-Bertalot,极细菱形藻N.perspicua Cholnoky和绒毛菱形藻N.pubens Cholnoky  相似文献   

9.
微藻被认为是制备生物柴油燃料的理想原料。本文利用尼罗红染色法对宁波大学种质库63株微藻进行筛选,并跟踪中性脂的动态积累过程。得到产油最高的前三种藻为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而且三种微藻细胞内的中性脂均在指数生长后期或平台期开始大量积累。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假微型海链藻不同生长时期脂肪体的变化,结果与尼罗红染色法检测到的中性脂积累情况一致。本研究筛选出的中性脂含量最高的假微型海链藻,在进一步获取其最佳产油培养条件后可能具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陆生念珠藻的耐干旱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念珠藻(Nostoc)是一类典型的耐干旱植物,它们的分布相当广泛,许多种都可在极端干燥的条件下生存。目前,对念珠藻尤其是陆生念珠藻耐干旱机制的探讨及其耐旱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总体上来说,念珠藻耐干旱的机制是其结构、生理及分子水平上协调作用的综合反映。作者对与高等植物不同的念珠藻特有的耐干旱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2016年7月对抚仙湖进行采样调查,研究抚仙湖超微型浮游藻类(超微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抚仙湖超微藻平均丰度为(8.58±3.25)×103个/mL,其中超微蓝藻丰度显著高于超微真核藻。超微藻丰度在沿岸带较高,敞水区相对较低,北部最深点低于南部最深点;垂直方向上,超微藻丰度在水下10 m处达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逐渐下降。通过方差膨胀因子分析和建模得到超微藻丰度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水体的浊度、pH以及总磷对超微真核藻丰度有显著影响,而超微蓝藻的丰度主要是受到总磷的影响。结合流式细胞分选和高通量测序得到了抚仙湖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结构特征,主要是金藻纲、硅藻纲、甲藻纲等,其中金藻纲占绝对优势。在空间上,不同湖区和不同深度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表层水体以金藻纲、硅藻纲、甲藻纲为主;而在深层水体中超微真核藻的多样性降低,金藻纲为优势种。超微藻作为贫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对其组成和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抚仙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透射电你国南近岸水中的微型硅藻时,发现了菱形藻属Nitzschia Hassall在我国首次记录的5个种,它们是:趋光菱形藻N.agnita Hustedt,金色菱形N.aurariae Cholnoky,沟坑菱形藻Nklacuum H.Lange-Bertalot,极细菱形藻N.perspicua Cholnoky和 毛菱形藻N.pubens Cholnoky。  相似文献   

13.
植物会竭尽全力来进行防卫,以使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繁殖部分)不被动物吃掉。除了高度复杂的有花植物的防卫习性外,研究人员发现,在藻类植物体内存在的化学威慑物质,使得草食动物不敢接近它们的繁殖部分。分布在太平洋东北海岸线上的巨翅藻(Alariamargina)是一种相当大的褐藻,其藻体展开可达3米长。美国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伯格,用这种巨藻来喂一种饥饿的小蜗牛,这种小蜗牛(Tegula funebralis)是与巨翅藻生活在同一海岸线上的,在实验室和在海岸线现场进行的实验都发现,翅藻藻体的营养部分较位于靠近藻体基部地方的繁殖部分被吃掉得多,即使相当多  相似文献   

14.
金黄滴虫细胞核微丝系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滴虫细胞核内经常存在着许多直径约为7nm的微丝。这些徽丝大多组合成走向不定的徽丝束,微丝束交织而成遍布核内的网架。核被下面微丝束较多,它们的存在常使核被外凸而成隆脊。核内微丝与核内结构如核仁、染色质等似乎都是相连的。有些微丝横跨核被,一端位于核内,另一端位于核周腔中,并靠近叶绿体。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也存在着微丝和另一种纤维,印管状纤维。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细胞核、核周腔和内质网腔中的微丝均消失,细胞核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似乎微丝网架有支持细胞核的作用。核内微丝可能是在内质网中组装,然后经核周腔进入核内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江河、湖海众多,海岸线长,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淡水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藻类植物生存。藻类植物与人类之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一)藻类植物与渔业的关系在各种水域中生长的藻类,都直接或间接是鱼类的饵料,其中尤以小型藻类为佳。所有的鱼苗都以藻类与浮游动物为食,当浮游动物缺乏时,它们就只吃藻类。某些杂食性鱼类也偏食藻类,如(?)鱼(PHoxinus)。非洲鲫鱼、遮目鱼也主要以藻类为食料。当人们对池塘中施加肥料时,藻类能够大量繁殖,如绿球藻目(纤维藻、栅藻、小球藻等  相似文献   

16.
隐藻门植物在各种淡水水体中很常见,其中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在国内被多次报道过。但是由于缺乏分类学的资料,国内关于隐藻门植物的报告并不完全准确,其类群也常常被忽视。我们在2009年6月到2010年3月间,不定期从武汉东湖的各个区域采集水样,共鉴定隐藻门植物4属8种:卵形隐藻、啮蚀隐藻、蛋白核隐藻、四蛋白核隐藻、马索隐藻、反曲弯隐藻、犀角织隐藻、具尾逗隐藻。其中四蛋白核隐藻和犀角织隐藻为中国新记录。作为具尾逗隐藻的异名,尖尾蓝隐藻此前也曾在国内被报道。  相似文献   

17.
用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饶氏藻属(Jaoa)与相关藻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饶氏藻18S rDNA的长度为1632 bp,GC%为50.6%,泡状饶氏藻18S rDNA的长度为1639 bp,GC%为50.3%。用最大简约法与饶氏藻上一级分类单元(目)构建的系统树表明有4个大的分支。两种饶氏藻与石莼目的 Ulva curvata、U.rigida、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和Monostroma grevillei构成很强的支持分支(分支B),它们之间的核苷酸趋异性最低仅0.041,而与胶毛藻目的 Chaetophora incrassata的趋异性则很显著,达0.112,因此,饶氏藻应属于石莼目的一个类群,且饶氏藻和泡状饶氏藻构成一单系起源的分支,这两个物种的趋异性仅0.002,显示出它们具有非常紧密的亲缘关系,很可能是1种1变种而不是2种。  相似文献   

18.
鞘毛藻属(Coleochaete)系绿藻门丝藻目鞘毛藻科(Coleochaetaceae)中的植物。鞘毛藻属中被描述的种有十多个。它们大多作为附生植物生活在清洁的淡水湖、塘等水域的浅岸带。鞘毛藻属的主要特征有:藻体为分枝的丝状体、或假薄壁组织体、或薄壁组织盘,藻体上都有具鞘的刺毛(这种刺毛可能具有抵抗  相似文献   

19.
裸藻(Euglena), 又称为眼虫, 是具有植物和动物双重特性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其细胞核具有间核性质, 叶绿体起源于二次共生, 具有不稳定性, 在胁迫条件下易丢失。因此, 裸藻是研究生物进化和叶绿体内共生的理想材料,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裸藻细胞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能够积累很高含量的副淀粉和蜡酯, 既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 也是生产生物能源的优质原材料。目前, 关于裸藻基因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 缺少有效的遗传操作技术, 裸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文章对裸藻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 以期为裸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飞燕角藻的染色体具有典型的甲藻染色体结构。在固定好的材料中除去DNA,它们就会完全消失而只在核中留下相应的空腔。它们是氨银反应阳性的。用Spicer氏的比布列希猩红法染色时,它们会被特异性地异染作橙黄至橙红色。这意味着它们是含有碱性蛋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