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山森林文化传统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云南山地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对绿的图腾和对树的崇拜无处不在 ,神山森林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生态文化传统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会在自己居住的村寨附近选一片葱绿茂密的山林作为自己的风水林或水源林 ,有的甚至作为神山森林顶礼膜拜 ,严禁任何人砍伐和破坏。村寨和神山上的参天古树也往往成为神树和村寨的标记加以崇拜和保护。我们把山地民族这种文化传统称为神山森林文化传统。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体现一种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 ,有着深刻的自然保护意义。1 神山森林文化的生态学内涵及生态学意义文化 ,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  相似文献   

2.
拟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片区)具有原生性强的亚热带岩溶森林生态系统和岩溶洞穴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了探明拟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片区)的植物多样性本底,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的创建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该文通过多年野外调查、资料查阅整理及标本鉴定,最终确定了广西岩溶地区分布的4个广西新记录属和25个广西新记录植物。在这25种新记录植物中,包括了多数的岩溶特有植物,具有明显的岩溶适应性,这些适应性使得这些植物在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具有潜在利用价值。此外,这些新记录物种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如药用、园林绿化及培育新品种等。本次发现的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均位于拟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的广西片区内,它们的发现不仅是广西岩溶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且还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的资源本底状况增添了新资料,同时对进一步开展植物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广西岩溶地区的保护工作科学有效进行。此外,文中提供了各新记录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描述、标本引证、彩色照片及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域环境问题。本文通过论述石漠化的危害及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防范治理石漠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叶片碳酸酐酶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西南岩溶地区几种植物叶片中含有明显活性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从黄荆(Vitex negundo)叶片提取碳酸酐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阴离子及岩溶环境主要金属离子对碳酸酐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Ca2 、Mg2 低于10 mmol·L-1,Mn2 、Zn2 低于0.01 mmol·L-1,Co2 、Cu2 低于0.001 mmol·L-1,NO3-、C1-、Br-、I-、NO2-低于0.01 mmol·L-1时,酶活性较稳定.0.001~0.01 mmol·L-1的Ca2 、Mg2 对该酶有激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比较适应岩溶土壤水体的离子环境从而保持酶活性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西南岩溶地区几种植物叶片中含有明显活性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从黄荆(Vitex negundo)叶片提取碳酸酐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阴离子及岩溶环境主要金属离子对碳酸酐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Ca2+、Mg2+低于10 mmol.L-1,Mn2+ 、Zn2+低于0.01 mmol.L-1,Co2+、Cu2+低于0.001 mmol.L-1,NO3-、Cl-、Br-、I-、NO2-低于0.01 mmol.L-1时,酶活性较稳定。0.001~0.01 mmol.L-1的Ca2+、Mg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该酶比较适应岩溶土壤水体的离子环境从而保持酶活性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群落特征与人工造林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的2个自然林群落(田阳县那满镇和那坡镇)和1个人工林群落(德保县隆桑镇)的基本特征,并对龙何示范区内不同生境中茶条木人工林的植株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条木群落的群落外貌、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与群落位置、起源、存续时间和人为干扰强度等有关;自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且层次不够分明,而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则比较简单但结构较完整.茶条木具有耐瘠耐旱能力强、喜光、萌蘖力较强及林下更新能力较差等生态特性.在龙何示范区内,茶条木人工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及开花结实早等特点,且在不同生境中茶条木的造林效果差异比较明显;以光裸地上茶条木的生长最佳,灌草丛地茶条木的生长最差,初步显示出茶条木耐瘠耐旱能力强、适生于石漠化山区且速生早实等优良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茶条木是一种适生于岩溶山地干旱瘠薄环境的乡土先锋树种,在桂西南岩溶山区荒山绿化尤其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工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7.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保护、管理和利用岩溶地下水的基础与有效方法。我国西南岩溶区绝大多数地区由于缺少应有的地下水保护带,地下水比较容易受污染。运用修正的RISKE模型,对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水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岩溶在4个地区所占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渝东北(43.14%)、渝东南(42.82%)、渝东(9.82%)、渝西地区(4.22%)。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水脆弱性中度以上,面积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渝东南(33.29%)、渝东北(29.21%)、渝东(6.68%)、渝西地区(2.37%)。地下水水质检测由差到好依次为渝东南、渝东北、渝西和渝东地区。地下水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不仅显示了岩性、土壤、落水洞、岩溶裂隙等自然特征对其脆弱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因此在自然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控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西南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实施, 西南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发生了迅速改变, 加之岩溶水文环境自身的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对区域水文水循环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西南岩溶水文环境特性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从西南岩溶地区地表植被变化、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化进程三个主要方面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 总结概括提出了加强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水循环响应监测、评价及其反馈机制研究、岩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水环境影响的定量化模拟和预警、岩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岩溶地质碳汇的影响研究、极端气候变化叠加影响下的水文效应与调控机制研究等五个主要发展方向, 并探讨了开展未来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低丘红壤地区几种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傅庆林,罗永进(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杭州310021)柴锡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3)EcologicalEffectsandEconomicBencfitoftheComplexA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植物微形态结构与岩溶生态环境的关系.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常规石蜡切片法处理的生长于广西弄拉适生药材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e)、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黄花草(Solidago decurrensLour)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四种灌木叶片表皮形态进行研究.结果:(1)忍冬、华南忍冬、黄花草下表皮均分布浓密的表皮毛,忍冬上表面中脉有少量表皮毛,黄花草上表皮分布有稀疏的星状表皮毛,忍冬、华南忍冬和黄花草的气孔位于下表皮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反射阳光和阻止水分蒸发,从而适应强光和水分不足的环境;(2)瓜子金叶片为肉质叶,上下表面均有气孔分布,并出现明显的下陷.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表面凹陷处,这种局部微环境有利于水分的保持;(3)四种植物叶片表面均出现表皮细胞外壁加厚或角质化,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结论:几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适应方式有一定的趋同.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傣族“龙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民族植物文化中的一例。其概念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是神的伴侣,是不能砍伐、狩猎和破坏的。人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贵州毕节地区的11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盐肤木、火棘、化香、云贵金丝桃与白栎种子在4周之内能够萌发;除云贵鹅耳枥胚坏死之外(萌发实验前后对种子进行解剖),其他5种植物的种子都未萌发,处于不同的休眠状态。②盐肤木、化香、云贵金丝桃的种子光照时的萌发率远高于黑暗时的萌发率,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云贵金丝桃,因此3种植物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而火棘与白栎种子有无光照都可以萌发,而且萌发率没显著差异,因此属于光不敏感或光中性种子。③盐肤木、云贵金丝桃的种子在30℃较高温条件下萌发最好;白栎、火棘种子在15℃、20℃低温条件下萌发更好;化香种子萌发温度既不能低于20℃也不能高于25℃。④刺异叶花椒种子吸水率高达85%,胚包埋在胚乳之中非常微小、未分化,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属于形态休眠或者形态生理休眠;而平枝荀子、西域旌节花、云南旌节花种子吸水率都在20%以上,胚长/种子长都超多1/2,并且胚已发育完全,应属于生理休眠;小果蔷薇种子吸水率约27%,胚长/种子长都达2/3,并且通过对种子的解剖发现胚还未发育,应属于形态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3.
Yu CX  Yang G  Li D  Zhou F 《动物学研究》2011,32(5):549-555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中国广西的西南部,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通过自2003年以来,对该地区雉类进行的调查,共记录到7种雉类,分别是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褐胸山鹧鸪(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棕胸竹鸡(Bambusicola fytchi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对该地区雉类的生态分布状况及栖息地的植被类型和坡位等空间生态位进行分析和比较的结果表明,原鸡的综合生态位最宽,灰胸竹鸡第二,最窄为中华鹧鸪。综合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是中华鹧鸪--环颈雉和灰胸竹鸡--原鸡。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及生态适应性较低的褐胸山鹧鸪应该是该地区最易受到威胁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广西杧果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4个市(县)杧果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病害有20种,主要为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蒂腐病等,其中杧果水泡病、杧果畸型病和杧果红点病为国内新发现的杧果病害;发现害虫94种,隶属于8目38科,主要为杧果小齿螟Pseudonoorda minor Munroe、杧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杧果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杧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等。腹足纲有害生物1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9月,运用样线调查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林区细痣疣螈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环境进行了调查,使用GPS对各分布点进行地理坐标定位,观测记录植物种类、多度、盖度,记录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森林起源、土壤类型、水塘长宽深度、塘底物组成、水流速度、水体清晰度和干扰程度等生态环境因子,以揭示细痣疣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林区细痣疣螈主要分布于地下水露头的积水坑周围的郁闭度>75%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海拔300~850m,调查样点31个,数量1725只,平均密度55.65只/点。细痣疣螈的分布范围与栖息地周围的水源、植被、地形等密切相关,同时受人类捕捉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可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该物种的保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土壤137Cs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137Cs及土壤有机碳(SOC)在桂西北典型峰丛坡地及岩溶裂隙中的剖面分布特征,探讨了137Cs方法在喀斯特坡地的适用性及其指示的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剖面137Cs与SOC均显著相关,两者可能有相同的流失途径;次生林坡地137Cs主体分布深度在24 cm以内,中上及中坡剖面随深度呈指数递减分布,地表无侵蚀或侵蚀轻微,坡脚剖面呈较严重侵蚀形态;坡耕地剖面137Cs在耕层内均匀分布,中上坡及中坡主体分布深度在15 cm左右,面积活度远低于背景值,土壤侵蚀剧烈,坡脚分布深度至45 cm,呈堆积形态;次生林坡脚剖面、耕地中上坡剖面及所有裂隙剖面,137Cs在主体分布深度以下有断续极微量的分布,指示了喀斯特坡地土壤颗粒有随降雨沿地表负地形向地下流失的趋势,但流失量轻微.  相似文献   

17.
A surve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fishborne trematode (FBT) metacercariae in freshwater fish from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 total of 307 freshwater fish of 31 species were collected from 5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y were examined by 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 from July 2003 to August 2004. No metacercariae were detected in fish from Fusui-xian. In fish from Mashan-xian and a market in Nanning, 3 species of metacercariae, Haplorchis taichui, Haplorchis pumilio, and Centrocestus formosanus, were mainly detected. Metacercariae (8 in number) of Clonorchis sinensis were found in 1 Chanodichthys dabryi purchased from a market in Nanning. In fish from Yangshuo, Metagonimus yokogawai metacercariae were detected from all 18 fish species examined. Total 13 C. sinensis metacercariae were found in 3 out of 10 Hemibarbus maculatus from Yangshuo. All 7 Zacco platypus from Yangshuo were infected with 8-112 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 metacercariae. In fish from Binyang-xian, H. pumilo metacercariae were mainly detected in all 5 fish species examined, and only 1 metacercaria of C. sinensis was found in a Hemiculter leucisculus. From the above results, it was confirmed that some species of freshwater fish play a role of second intermediate hosts for FBT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In particular, 4 species of intestinal flukes, M. yokogawai, H. taichui, H. pumilio, and C. formosanus, were prevalent in fish hosts, whereas C. sinensis metacercariae were detected only in 3 fish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总结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重建实践方面的进展 ,从科学研究动态和生态环境退化以及恢复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的若干核心 :植被过程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西南岩溶山地区域环境评估、预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 ,广西正处于这个中心的位置上 ,种类十分丰富 ,共计有 38属、 16 6种 (含种下等级 ,下同 ) ,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不太复杂 ,特有现象极为突出 ,其中仅产广西的特有属有 5个 ,特有种达 81个。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与相邻的贵州、云南两省属的相似性系数较高 ,分别为 75 76 %和 71 4 2 % ,但与相邻省份苦苣苔科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却较低 ,从 35 4 8%至 6 4 9%不等。苦苣苔科植物在广西全境分布较广泛 ,但各地种类分布很不均衡。广西苦苣苔科植物的天然分布对基质有较严格的专一性 ,种群植株数量一般较少 ,同一种类不同的居群间形态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