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做过解剖实验后的家兔小肠剪下,把整个小肠翻过来,用自来水把肠子内表面的污物彻底洗净,浸入0.5%KOH或NaOH溶液中漂白透明(不漂白透明也可)1—2天。取出小肠,用自来水洗去KOH或NaOH,剪成1—3寸长的小段。把一端用白线系住,从另一端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注满甘油酒精混合液(10—20%甘油和70%酒精等量混合),把这一端也用白线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现行初中动物学课本中关于牛的反刍一段在描述上与旧课本不同,究竟哪一种描述正确?答:现行初中动物学课本关于牛的反刍一段说“牛休息的时候,瘤胃和蜂窠胃里的食物逆行到口腔里,再细细咀嚼。嚼得很碎的食物又咽下,经过食管重新进入瘤胃、蜂窠胃,再由蜂窠胃入重瓣胃,最后进入皱胃,在皱胃里消化。”这一描述是正确的。而旧的课本中认为由蜂窠胃逆行到口腔里的食物经嚼碎后不再吞入瘤胃和蜂窠胃,而是经过食管沟  相似文献   

3.
不同脊椎动物消化道内5-羟色胺免疫染色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77  
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对乌鳢(Ophiccephalus argus)、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aaarizans)、黄喉水龟(Clemmys mutica)、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和小白鼠(Mus musculus albula)五种脊椎动物消化道内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简称5-HT)免疫染色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种动物胃肠道(虎皮鹦鹉胃、乌鳢肠及胃贲门除外)均含有5-HT免疫染色细胞,并首次发现黄喉水龟和中华大蟾蜍食道内含有5-HT免疫染色细胞。一般地,各种动物胃内5-HT免疫染色细胞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和大肠次之,小肠最低。5-HT免疫染色细胞位于粘膜上皮或腺上皮细胞间,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胞突起伸入固有层或肠腔面(或腺腔面),有些细胞的一端突起伸入固有层,另一端突起伸入肠腔面,表明5-HT免疫染色细胞兼具内分泌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
我是刚从学校出来不久,文化水平业务知识都很低,这一学期才开始教初三动物,在教学当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想了一些办法,我完全相信,这些办法是别的老师早就用过了的,不过我觉得效果还不错,现介绍一下,供给大家参考,并给我指导。这儿所要讲的是有关偶蹄目——牛的一部分,就是牛的反刍胃和反刍过程。反刍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表现在胃上,他共分四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  相似文献   

5.
我校生物组在去年曾制作了一个牛胃标本,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令作简要的介绍,以供参考: 一、准备材料可由学校向当地屠宰场洽购新鲜牛胃一个(在胃上要求要留一段食管和十二指肠使制成标本更完整。)当天将牛胃拿到河里,洗去外部的脏物。再在牛胃同一边四室的正中部位剖去胃壁各一小块(剖下四小块胃壁拿回也可制成一瓶很完整的牛胃壁不同构造的浸制标本)。再从四个小孔中将胃内半消化的食物全都清除。二、醃制和风干将洗净的牛胃拿回,在内外全部涂上石灰醃制防腐。再在四室里面用纸筋塞满。依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多室胃瘘管手术及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于具有多室胃的结构,因而在生理机能上就有许多特点。单就消化道运动方面,就有反刍反射、食管沟闭合反射、以及网胃和瘤胃的混合运动等一般单室胃动物所不具备的运动反射。为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反刍动物多室胃的运动规律,以及在科学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反刍动物消化道的运动机制,都需要掌握多瘘管手术(即瘤胃、网胃、瓣胃、皺胃瘘管手术),及实验方法。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现将羊的多室胃瘘管手术及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反刍后食团的经路有两种看法。比较早的一种看法,认为反刍后食团直接进入瓣皱胃。另一种是比较晚些的提法,认为反刍后的食团再进入瘤网胃,自网胃再入瓣皱胃。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我以为应把以下几个情况先认识清楚。 1.反刍后再吞咽的关键在食管沟[注]。食管沟的肉唇合闭形成管状,食团则可直接进入瓣皱胃。食管沟的内唇如不能完整闭合,则食团必然能进入瘤网胃。  相似文献   

8.
对一只成年雌性四川梅花鹿内脏系统作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其气管长440 mm;食道呈漏斗状,具伸缩性,粗细不等;胃属于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容积分别占全部胃室的80%、6%、6.5%、7.5%;肠道全长是体长的12.79倍,小肠较发达,全长11 661.36 mm,占肠道总长的58.8%,具有较发达的盲肠;卵巢较小,子宫属于双角子宫.  相似文献   

9.
反刍动物在酶原性共生的条件下,能利用简单的含氮化合物在瘤胃内合成细菌氮,在进一步的消化过程中,这些细菌蛋白重新被机体消化吸收。大约一百年前,在德国有人用实验证明反刍胃内微生物能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蛋白质。随着尿素工业的发展,现在尿素饲料化进展很快。用尿素代替蛋白质对节约粮食、降低成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尿素在乳牛饲养上应用比较普遍,有关用尿素饲喂公羊对提高公羊精液品质方面的报导却不多。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探讨给公羊饲喂尿素日粮后,对精液品质、性欲和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同样的材料以制成球体容积最大。换句话说,在容量相同的条件下,制成球形最节约材料。可谁都明白,鸟类的蛋却并非球体,而是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体。如大家常见的鸡、鸭、鹅等家禽和麻雀等野生鸟类的蛋都是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体。这是为什么呢?鸟类的蛋(学名鸟卵),最外面是蛋壳(学名卵壳),蛋壳上有很多小孔,用以保证胚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蛋壳内有两层壳膜,壳膜内是蛋清(学名蛋白)。蛋清内是球形的蛋黄(学名卵黄,即卵子)。蛋黄是球体的而蛋为何不是球体的呢?蛋是一端大一端小的椭圆体的原因和优点有以下几点。1 与蛋的形成有关绝大…  相似文献   

11.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和野生小反刍兽,临床症状以发热、肺炎、腹泻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炎症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对于小反刍兽疫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该病可对家畜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病原学、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迫切需求。主要综述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六种结构蛋白N、P、M、F、HN、L和两种非结构蛋白C、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探讨了新型疫苗的研发方向,以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深入研究、小反刍兽疫的临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蟾蜍(或青蛙)的膀胱是观察血管壁的结构和血流特点的理想标本。现介绍如下: 一、实验方法 (一)固定动物将蟾蜍用清水洗净后用乙醚或乌拉糖(20%乌拉糖溶液注入皮下淋巴囊)麻醉,候动物麻醉后将其腹面朝上固定于蛙循环板上,腹部靠近循环板孔,然后将载玻片的一端靠近腹部盖在循环板孔上(图1-1)。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以H蛋白4个反应原性较好的B细胞表位串联后为检测抗原,在确定抗原包被量和血清稀释度,优化血清和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基础上,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检测临界值,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然后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5×10-6μg/孔,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血清及酶标二抗孵育时间均为10 min,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为S/P=9.77%,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口蹄疫、羊痘、蓝舌病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化学发光法和市售小反刍兽疫抗体c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247份田间血清,两者相对符合率为94.33%,但化学发光法敏感性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小反刍兽疫病毒H蛋白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灵敏、特异、稳定,可用于田间血清样品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4.
甘肃马鹿夏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的放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扶江  李广  杨逢刚 《生态学报》2003,23(9):1807-1815
为了揭示甘肃马鹿放牧行为的季节差异及其与草地状况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夏季和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进行了观察研究。夏季,甘肃马鹿在灌丛中的采食速度从出牧到午间逐渐加快,午后至归牧变化趋势不明显;觅食速度日动态呈增加趋势;每步采食口数上午逐渐增大,午间最高,下午逐渐减少;在不同草地中,甘肃马鹿活动时间的长短依次为灌丛草地>莎草地>禾草地,采食速度依次为禾草地>莎草地>灌丛草地,觅食速度依次为莎草地>禾草地>灌丛草地,每步采食口数依次为禾草地>灌丛草地>莎草地;采食/反刍时间比2.4,1d反刍4次,反刍前后均采食,归牧前有1次采食高峰。冬季,马鹿的采食速度和每步采食口数日变化呈凸抛物线型,午间最高,采食速度与气温显著正相关;觅食速度的日变化呈凹抛物线,午间最低,与气温显著负相关;采食/反刍时间比为4.0,1d反刍2次,归牧前反刍时间较长,其后不再采食。冬季,马鹿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采食速度、觅食速度、反刍咀嚼速度、每食团咀嚼次数和反刍总食团数比夏季低,采食行为的日动态较夏季稳定,但反刍行为的个体间差异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猪、狗和猫胃内的螺旋样细菌进行了调查,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发现这些动物胃内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是螺旋菌:幽门螺杆菌样、人胃螺旋菌样和弯曲菌样微生物,在三只猫胃培养出HP样细菌,用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探针杂交发现GHLOs帮HPLOs属于螺杆菌属细菌,而用HPT特异物PCR扩增发现狸和猫胃内存在HPDNA,猫胃内HP样培养菌也扩增阳性,从而提出人胃内HP和GH感染可能来自动物传播论断。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灯芯柱纸层析法为基础,进行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具体的方法是:①取洗净、揩干的天竺葵叶片5g剪碎,加85%丙酮5ml研成匀浆;②取滤纸一张剪成2.5cm×5.5cm的长方形,从一端开始卷起,卷成柱状,卷时将两边对齐,捻紧备用;③将纸芯插入滤纸中央并立放于培养皿上,培养皿内装有四氯化碳(不用汽油),纸芯下端浸入四氯化碳中;④用尖镊夹取研好的色素匀浆均匀堆于纸芯周围,盖上皿盖,静置观察。15min左右色素可充分扩展,分离结束。此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克服了提取液中色素量少…  相似文献   

17.
用PowerLab/8sp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哺乳雌鼠、禁食1d和3d雌鼠及正常对照雌鼠胃内压、胃收缩幅值及收缩频率,以研究在不同能量需求与供应状态下,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胃运动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禁食组和哺乳期雌鼠的胃内压及胃收缩幅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雌鼠组(P0.05),禁食组胃内压、胃收缩幅值较哺乳组有所下降,且禁食3d组胃内压明显下降(P0.05)。说明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能量需求与供应不同,消化道活动发生适应性变化,且消化道生理功能变化与能量胁迫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牛是一种反刍动物,在胃的结构和机能上有着一系列的特点。牛胃属多室型胃,由四个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鄒胃。其中前三个胃的粘膜内无消化腺分布,粘膜形成特殊形态的皺褶或瓣叶,从机能上看它们只是容受食物和使食物发酵、磨碎的场所,故总称为前胃。皺胃是有消化机能的胃,在粘膜内有消化腺分布又可称为真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体胃内菌群,探讨老年与非老年人胃内菌群的差异。方法选择67例无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17例。年龄≥60岁53例,〈60岁14例。胃镜下取胃组织及胃液,测胃液pH,并做胃组织需氧、厌氧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计数胃组织细菌培养数量。16SrRNA法鉴定胃组织细菌种类。真菌的鉴定按微生物科常规菌种方法鉴定。结果老年人中胃内需氧细菌培养阳性为23例(48.93%),12例(25.53%)胃内需氧菌培养〉1×10^5CFU/g;厌氧细菌培养阳性为22例(46.81%),12例(25.53%)胃内厌氧菌培养〉1×10^5CFU/g。非老年人中需氧细菌培养阳性为4例(28.57%),1例(7.14%)胃内需氧菌培养〉1×10^5CFU/g;厌氧细菌培养阳性为4例(28.57%),1例(7.14%)胃内厌氧菌培养〉1×10^5CFU/g。但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比较,细菌培养阳性率及细菌培养〉1×10^5CFU/g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仅1例老年人胃组织分离出真菌,为白色念珠菌。胃内共分离出细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44.93%),革兰阳性杆菌12株(17.39%),革兰阴性球菌11株(15.94%),革兰阴性杆菌15株(21.74%)。需氧菌13株(18.84%),需氧兼性厌氧菌54株(78.26%),专性厌氧菌2株(2.90%)。老年人胃内常见的细菌是: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奈瑟菌;非老年人胃内常见的细菌是: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多为口咽部和胃肠道常见菌群,部分为条件致病菌。结论约46%~48%的老年人胃内细菌培养阳性,约25%的老年人有胃内细菌过度生长(〉1×10^5CFU/g)。约28%的非老年人胃内细菌培养阳性,约7%的非老年人有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老年人胃内菌群分布与非老年人相似,为口咽部和胃肠道常见菌群,部分为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不同胃疾患胃内微生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75例不同胃疾患胃液内的菌群及影响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健康胃内基本无菌或只有少量口腔细菌,未发现厌氧菌。而不同胃疾患胃内均分离到细菌(log10~n/ml),慢性萎缩性胃炎:3.89±0.99,残胃炎:4.45±0.16,胃癌:4.2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前(2.8±0.62)与抗酸治疗后(4.35±0.61)差别显著,慢性浅表性胃炎:3.39±0.98,胃溃疡:3.42±0.29。所分离到的细菌既有来自于口腔的细菌,也有来自于肠道的细菌。影响胃内细菌增殖的主要因素是胃液的PH值,幽门功能失调及幽门切除亦可使胃内细菌过度生长。本研究提示对胃病的治疗亦应进行生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