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说明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发掘旧石器的时候,在丁村附近许多地点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90,91,92,93,94,96,97,98,99,100,102等11个地点都有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100地点更有三枚人类的牙齿发现,这许多化石和旧石器都是同一地质时代,已有综合报告发表(裴文中等,1958)。此外,在汾河西岸,与柴庄车站相对的第103地点,在已经有些胶  相似文献   

2.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3.
山西榆社盆地中的麂类化石已見記載的有3属10种(P.Teihard de Chardin;M. Trassaert,1937;Zdansky 1925),过去描写的材料比較零碎,多牛仅限于头骨上“角”的部分。 195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陶瓷冶金研究所所长周仁先生贈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批产自山西榆社的化石,其中有一个麂化石的头骨是过去麂化石材料中最完整的。它代表古麂属中一个新种,对于我們了解古麂属的系統关系和头骨上的特性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继1963年4—5月份在黑龙江省通肯河上游几处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卷3期),7—11月间,在松辽平原的北部,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环形地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又调查了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且采集到一些化石。这次发现的地点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部。北面的包括德都、克山、拜泉等地点;南面的有肇源、哈尔滨市、宾县(见图1)。这些地点发现的化石都是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羣  相似文献   

5.
1994年8月,广东723地质大队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时,于梅县白渡镇恒一管理区细坑湖白垩系红层中发现了恐龙蛋化石。12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梅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察队对化石地点进行发掘。化石地点位于205国道东侧的红砂岩层断崖上,在一处基本是垂直线的断层中,发现了三窝恐龙蛋化石。第~窝位于表上下2.5米的强风化岩层,为长形蛋;第二窝位于深3.5米的中风化岩层,也是长形蛋;第三窝位于深7.7米的弱风化岩层,为圆形蛋。三窝蛋化五,共采集到50多枚。此外,在附近的两个地点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的残块,…  相似文献   

6.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7.
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北川县文化馆收藏的一堆化石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 这批化石材料出自北川县甘溪乡金宝村,这里是涪江支流平通河谷地,附近石灰岩山洞很多,河畔山坡上有黄土堆积,当地经常发现化石。这批材料已脱离原生层位,但系一次采集所获,估计应是同一地点共存的。 化石材料皆已有较深石化程度,多呈黄色或黄白色,因放置时间太长,保管不善,其中多数已残。选送的部分标本由本所有关专家初步加以鉴定。其中哺乳动物牙齿化石若干枚,计有鹿、牛、  相似文献   

8.
从1964年起,我们整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粪化石,以及我国其他化石地点,如广西柳城巨猿洞里的一些同类材料。在整理工作中,清理出周口店遗址现有的粪化石,除破碎的外,约有1500枚左右。在遗址目前发掘到达的40米厚的堆积物剖面中,它们和其他化石一起,占据了从底部到上部的好几个层位,如第10层,第8—9层,第6层等。这些标本,有时密集成层,也有的是较零星的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91,10(3):270-271
《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人和文化》(Vertesszlls Site,Man and Culture)一书由Mikls Kretzoi和Viola T.Dobosi编,1990年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由Akademiai Kiad出版。 我国古人类学界对维尔泰斯佐洛斯这一地点名并不陌生,几乎都知道在这个匈牙利化石地点于1965年曾经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和N枚人类牙齿化石。据说这些人类化石的年代相当古老,大致上可与我国周口店发现的直立人的年代相当,但其形态却带有不少进步性质。因而,维尔泰斯佐洛斯化石人到底属于直立人或是智人,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除了这些情况之外,我国许多人对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的详情就了解甚少,这可能是由于有关该地点及其发现物的报道多以我们所不熟悉的文字发表或发表在我们难以读到的刊物上的缘故。《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人和文化》一书英文本的出版,肯定会受到我国同行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野生麋鹿绝灭时间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麋鹿或称四不象(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与大熊猫(Ailuropoda mdanoleuca)齐名媲美的我国另一种特产的世界珍兽。不久前,我们曾经报道它的8个化石地点,并且总结我国东部(大约东经111°以东)北起东北辽宁省康平,南止华东浙江省余姚(北纬30—43°左右)已发现的第四纪的27个化石地点(曹克清,1975)。迄今不到2年又发现了39个新的地点,短时间内化石地点增加一倍以上(表1)。新的发现扩大了更新世中期的分布范围,增加了河北省的化石层位,具体化了山东省的化石地点,填补了江苏省某些地区的空白,大大丰富了我国这种动物的地史地理分布,同时,也帮助了我们对野生麋鹿绝灭时间试行探讨。这些丰富的地史地理分布资料(图1)表明:第四纪麋鹿以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发现  相似文献   

11.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12.
1963年秋,笔者等于新疆博乐塔拉蒙族自治州温泉县大库斯台地方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地点他于准噶尔-阿拉套m2南麓,是由新疆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贺碧欽等同志首先发现的。化石地点附近的新生代地层可分为四层,自下而上为:1.灰绿色砂岩、细砾岩及土红色砂质泥岩;2.绿灰色泥灰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泥灰岩中含碎骨化石;3.桔  相似文献   

13.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2018,37(4):664-666
记述了云南禄丰石灰坝古猿产地的貘类化石。材料只有3枚单个的下牙齿,经观察、测量、对比可将其归入1981年时墨庄等所建立的云南貘(Tapirus yunnanensis)。至此,云南禄丰古猿产地的奇蹄目化石全部研究完毕。该目共有马类2种:西氏三趾马Hipparion theobaldi,禄丰三趾马Hipparion lufengense;犀类2种:禄丰无鼻角犀Acerorhinus lufengensis、林氏山西犀相似种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爪兽1种:元谋巨爪兽Anisodon yuanmouensis和貘类1种:云南貘Tapirus yunnanensis。  相似文献   

14.
甘肃、宁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言甘肃宁夏两省的哺乳动物化石远在十九世纪己末叶已被中、外地质工作者注意。虽然当时地质学者对甘肃宁夏的兴趣不在化石,而在和化石有密切联系的、分布在两省的“红层”时代划分问题;但是随着对“红层”问题的研究,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洛采(Loczy,1877—1880),那林(Nehring,1883),奥勃鲁契夫(Obrutschew,1893),袁复礼(1925),安特生(1923,1925),杨锺健、卞美年(1936),步林(Bohlin,1937,1942),  相似文献   

15.
广西田东县祥周公社定模洞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田东定模洞的堆积层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和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初步定为更新世晚期。这是桂西人类化石的一个新地点。  相似文献   

16.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关家崖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地层中保存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牧食迹、觅食迹三大类,共7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分别是Arenicolites isp.,Cylindricumi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isp.1,Helminthopsis isp.2,Lorenziniaisp.,Planolites i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eichichnus rectus,Thalassinoides isp.1,Thalassinoides isp.2,Thalassinoides isp.3,Thalassinoides isp.4。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划分3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lanolites组合,该组合以觅食迹为主,部分为居住迹,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2、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组合,该组合遗迹化石种类较单一,主要为觅食迹,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3、Thalassinoides-Helminthopsis组合,该组合出现在潮间带。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山西兴县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江苏镇江莲花洞动物化石铀系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莲花洞位于镇江市南约 6km的白龙岗山北坡 (原在丹徒县境内 ) ,地理座标 119°2 4′E ,32°10′N。白龙山为宁镇山脉东支 ,走向近东西 ,顶峰海拔 118m。溶洞发育于三迭纪青龙组灰岩 ,洞口标高约 35m。 1981年 ,南京博物院等单位[1 ] 对该地点进行发掘 ,获哺乳动物化石16种 ,其中人牙化石 1枚。洞内堆积自下而上被分为 4层 ,其中第 2层为棕红色亚粘土 ,含石灰岩碎块、铁锰质结核和大量动物化石。发掘者根据动物化石中有 3个绝灭种 ,将该地点定在“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 ,人牙化石被认为属于智人。韩德芬等[2 ] 认为莲花洞在我国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清水河及山西偏关奥陶系鹦鹉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7年8月,笔者与林尧坤,周志毅,杨学长,王绍鑫,沈后,罗坤泉,姚宝琦等同志,对内蒙古清水河以及山西偏关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了观察并测制剖面,采集了一些鹦鹉螺化石。经鉴定,计有12属、19种,其中10新种、2未定种。现按其地点层位列述如下: 1.内蒙古清水河刘家窑剖面(冶里组),有Ectenoceras cf. subcurvatum Kobayashi, Dakeoceras neimengguense (sp. nov.), Dakeoceras circulare (sp. nov.), Clarkoceras calvini Ulrich, Foerste et Miller, Clarkoceras sp,(野外编号:QL 19)。2.山西偏关老营剖面(亮甲山组),有Yehlioceras yehliense (Grabau) emend Obata, Kaipingoceras slenderforme Obata, Coreanoceras bre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