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绿肥作物满江红在养殖中靠营养繁殖,每遇炎夏或寒冬常大批死亡,影响推广和利用。1976年5月—1977年7月,我们调查了满江红在大田养殖下孢子果发生的一般规律,并进行了孢子果育苗试验,初步了解到满江红的孢子果具有耐热性和抗寒性,其苗可塑性较大。因此,通过孢子果育苗的途径,来解决满江红越夏和越冬的困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菌类的孢子集中弹射在某一接收处所形成的印迹称为孢子印。孢子印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菌类孢子的真实颜色,同时,根据印迹的排列形状、大小可以示出菌盖的形状、大小,菌柄的着生位置(中生、侧生或偏生)、子实体的形状,菌褶厚薄及疏密等形态特征,从而为分类鉴定提供准确依据。孢子印是根据加拿大学者布勒(Buller,A.H.K.)1922年的研究结果,即伞菌类担孢子成熟时,担孢子与小梗间会分泌出小水滴,由于内部膨压作用,使水滴带着孢子迅速脱离小梗向外弹射的原理制成的。  相似文献   

3.
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属铁角蕨科,在欧美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传统的赏叶植物,至今已培育数以百计的观赏品种.我国1980年首次发现在长白山有分布,因其分布区狭窄,繁殖力很弱,生态环境正受到严重破坏,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对开蕨为中型草本植物,多年生,每株轮状簇生5-14枚近披针形单叶,叶片近革质稍呈肉质,叶背沿侧脉方向整齐而对称地着生有线  相似文献   

4.
《菌物学报》2017,(5):535-541
从我国贵州省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小孢子菌,菌株GZUIFR-EB2001M在小孢子属系统发育树中独立为一亚分支,明显区别于其他供试种,为该属一新种,命名为贵州小孢子菌。形态学与近似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无球拍状菌丝;大分生孢子光滑或粗糙,梭形,细长;小孢子棒状至柱状。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丝菌感染所致,主要引起皮肤感染,也可引起黏膜、骨骼甚或系统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孢子是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产生,也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也可不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但确切的说,孢子一般是指由无性生殖产生的生殖细胞,某些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如卵孢子、接合孢子、果孢子等实际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赤芝孢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赤芝(Gunoderm lucidum )孢子脂溶部分分到六个甾体化合物,根据化学及光谱解析等方法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Ⅰ),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Ⅱ),麦角甾-7,9,22-三烯-3β,5α,6α-三醇(Ⅲ),麦角甾醇棕榈酸酯(Ⅳ),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Ⅴ),以及麦角甾醇(Ⅵ)。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鸡疟原虫在白纹伊蚊体内发育的成孢子细胞和子孢子形成过程的形态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成孢子细胞形状多样,呈长形、圆形、椭圆形,常为不规则形。子孢子较其他疟原虫短粗、稍弯曲。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在成孢子细胞形成初期,首先在卵囊被膜下层出现许多液泡,这些液泡逐渐增大且伸入卵囊的胞质内,而形成许多裂缝;继之,裂缝互相连接,而将卵囊胞质割裂为许多团块状成孢子细胞。子孢子芽从成孢子细胞体表面长出,逐渐发育成长形子孢子,此时可见其前端内部出现棒状体和微线体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9.
植物界中,特别是孢子植物中,无性生殖极为普遍。不同的植物类群,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孢子,在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上及其产生、发育过程上都有很大差异,可谓繁多的植物类群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孢子。现将常见的各种类型的孢子初步整理、列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苔藓植物孢子发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明  周云龙 《植物学通报》2001,18(3):347-355
苔藓植物孢子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的两次精确的核分裂以及细胞质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四分孢子,再经孢子壁的发育过程,形成成熟的孢子。本文重要介绍了苔藓植物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裂片、质体及核的变化、微管系统及纺锤体、胞质分裂和孢子壁形成过程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孢子印在鉴定菌类时,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孢子印,能测知某种菌类的菌褶的密度、菌管的形状、菌伞的大小等等各种特征;同时一般菌类的菌褶颜色,往往未必与孢子本身的颜色相同,我们如要辨明这种孢子真正的颜色,那更非需要孢子印来进行鉴定不可了. 要制作一种较完整的孢子印标本,首先必须要注意菌类的采集.一般菌类发生最盛的时期,约在每年的9月中旬到10月底,自11月份以后便开始绝迹,因为在这一段期间以内,温度湿度都比较适宜于菌类的发生,在南方,到了梅雨时期,气候潮热,也是菌类发生较多的时期,同样可进行采集. 能做孢子印的菌类,大都属于担子菌类,这是一种多细胞植物,菌丝体的各细胞间有隔膜,孢子生于  相似文献   

12.
乌蕨孢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培养温度、贮藏温度、GA处理和光照强度对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孢子萌发的影响。与室温(20~25℃)相比,培养温度在28℃时,孢子最大萌发率相近而萌发速率明显较高。贮藏温度(A)极显著(P<0.01)影响孢子萌发率,-20℃贮藏降低萌发率;GA(B)对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光照强度(C)极显著(P<0.01)影响孢子萌发率,充足光照和弱光照无显著差异,黑暗处理降低萌发率。A×B,A×C,B×C及A×B×C交互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于明  周云龙 《植物学报》2001,18(3):347-355
苔藓植物孢子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的两次精确的核分裂以及细胞质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四分孢子,再经孢子壁的发育过程,形成成熟的孢子。本文重点介绍了苔藓植物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裂片、质体及核的变化、微管系统及纺锤体、胞质分裂和孢子壁形成过程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8科35种伞菌孢子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孢壁纹饰,提出伞菌孢子纹饰的一些基本类型,井澄清在光学显微镜下曾被误解的某些种类的孢子纹饰。  相似文献   

15.
真菌的单孢子分离和培养是菌种纯化、定向培育和细胞杂交的重要手段。单孢子分离方法很多,有的方法比较准确和现代化,但设备要求较高,如使用显微操作器,价钱昂贵且尚需进口。而另一些方法如稀释法、滴定法等较简单,但其准确性常因使用者的习惯和熟练程度而异。我们在茯苓单孢子培养和交配试验中,采用的微型玻璃毛细管针吸孢法,具有分离单孢  相似文献   

16.
稻绿核菌无性孢子形成过程及厚垣孢子萌发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铃薯蔗糖人工培养基(PSA)上绿核菌(稻曲病菌)不同培养时期的产孢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的前期(前20d),菌落表面往往形成集结状菌丝结构,其上开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一些分散的菌丝上也可产生少量的分生孢子。而在培养的后期,菌落表面往往形成黄色子实体,内部集生大量厚垣孢子。说明绿核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前期以形成分生孢子为主,后期则以厚垣孢子为主,且厚垣孢子的量远远大于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表明,成熟的厚垣孢子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萌发率急剧下降。因此,新鲜的成熟厚垣孢子是最为理想的接种体。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小孢子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孢子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再生体系,其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培养技术的限制,小麦(Triticum aestivum)小孢子培养还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小麦小孢子培养发展很快,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秦余香  夏光敏 《植物学报》2004,21(5):625-630
小孢子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再生体系, 其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但是, 由于培养技术的限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小孢子培养还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小麦小孢子培养发展很快, 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扇蕨孢子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植物名称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 2 材料类别成熟孢子. 3 培养条件孢子萌发培养基:(1)B5 20 g·L-1蔗糖.原叶体增殖培养基:(1)B5 20 g·L-1蔗糖;(2)1/2B5 20 g·L-1蔗糖;(3)1/485 20 g·L-1蔗糖;(4)1/885 20g·L-1蔗糖;(5)B5,(6)B5 10 g·L-1蔗糖;(7)B5 30 g·L-1蔗糖;(8)B5 40 g·L-1蔗糖;(9)B5 50 g·L-1蔗糖;(10)B5 60 g·L-1蔗糖.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冰冻切片法和徒手切片对石韦(Pyrrosia lingua)新鲜叶片中的葸琨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及多糖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葸琨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表皮毛、海绵组织和韧皮部也有葸琨类化合物,木质部和表皮无明显显色反应.皂苷类化合物也主要积累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表皮毛、海绵组织、薄壁组织和韧皮部中也有少量皂苷类化合物,木质部无明显显色反应.厚角组织中蒽琨类物质含量比皂苷类物质含量高;多糖普遍存在于石韦叶肉中,维管束、薄壁组织和表皮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