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江红鱼腥藻的异养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了一个经机械处理而获得蓝藻无菌培养物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获得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的无菌培养物。满江红鱼腥藻的无菌培养物能以果糖、葡萄糖或者蔗糖为底物,在黑暗中进行化能异养生长。将适应了光能自养生长的培养物转移至黑暗中异养生长时,以NaNO3为氮源时的生长速率比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高;然而适应了化能异养生长的培养物以空气中的氮气为氮源时生长更佳。搅拌促进生长。满江红鱼腥藻在黑暗中生长半年后,叶绿素a的含量降至光照下生长时的1/3-1/4。满江红鱼腥藻在5500勒克斯光照下生长时,添加外源果糖或葡萄糖仍能促进生长,提高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2.
满江红鱼腥藻的相对耐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温处理引起藻丝叶绿素a可变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测定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 imbricata)的相对耐热性。藻丝在25℃下可变荧光和固定荧光的比值为0.35±0.05;在37℃下(5分钟),相应的比值为0.27;在45℃下比值降至0.11。在50℃下,叶绿素a可变荧光几乎完全消失。较高温度可能引起光合电子传递链成分的构象和功能的变化,减少了光能的利用。结果表明满江红鱼腥藻可以忍受37℃的温度。 相似文献
3.
共生在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又称“红萍”:Azolla)叶腔中的固氮兰细菌曾被认为是一个种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 Strasb.).但由于现存的满江红在分类学上有2个亚属,7个种1,对不同满江红叶腔中鱼腥藻的鉴别,多年来引起人们的重视.80年代,鱼腥藻的单克隆抗体和RFLP的研究,发现了它与宿主分类上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2,3.90年代以后,Van Coppenolle和Eskew分别以RAPD-PCR和DAF-PCR对从满江红共生体中提取的DNA进行了分析4,5,但后者发现了共生体中藻的DNA对整个PCR产物的干扰作用会影响满江红属本身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4.
满江红(红萍、绿萍)是蕨类中唯一与蓝藻共生而具固氮能力的共生体。我国农民早就注意到满江红可以肥田的特性,把它养殖在稻田里作绿肥。解放后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满江红的养殖得以大规模推广,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养萍面积最大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已有专著出版。 相似文献
5.
鱼腥藻HB1017株化能异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检测了六株(种)鱼腥藻的化能异养生产能力。其中鱼腥藻HB1017株化能异养生长较快,鱼腥藻HB0株化能异养生长缓慢,其余四种鱼腥藻不能进行化能异养生长。鱼腥藻HB1017株能利用果糖、葡萄糖、蔗糖为底物进行化能异养生长,但生长速率依次递减,差别显著。8磅湿热灭菌的果糖和蔗糖,与过滤灭菌的相比,只能维持低得多的化能异养生长速率。然而,8磅湿热灭菌的葡萄糖能维持比过滤法灭菌的高得 相似文献
6.
不同波长光下生长的柱孢鱼腥藻和满江红鱼腥藻的荧光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谷畴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3,(3)
在日光灯下生长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系统间的分配相近于柱孢鱼腥藻(A.cylindrica)。两个光系统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分别较柱孢鱼腥藻高,但两个光系统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较低。满江红鱼腥藻藻蓝素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并以较大的比例分配至光系统Ⅰ。在520 nm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与柱孢鱼腥藻相比,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光系统Ⅱ;而在600 nm光下的藻丝,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柱孢鱼腥藻相近似。600 nm光提高了满江红鱼腥藻别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对光系统Ⅱ荧光发射的贡献。生长在600 nm光下的藻丝较生长在520 nm光下的藻丝有更高的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效率。藻丝生长在不同波长光下有着不同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和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满江红为蕨与鱼腥藻的共生体已早为人们所熟知。生活于满江红共生腔中的满江红鱼腥藻能否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其它植物共生呢?当它与其它细胞处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最近 Gusev 将一种蓝藻(Chlorogloea fritischii)加入人参的悬浮培养物中,发现二者可以结合成一个共生体。生于温带、热带海边的刺海松属于管藻目,藻体呈圆柱状分枝,柔软。内部由管状的 相似文献
8.
生长在蓝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的β-胡萝卜素吸收与叶绿素a和藻蓝素吸收的比值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低,即在相同的β-胡萝卜素吸收基础上,生长在蓝光的藻丝有更大比例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吸收,在相同的叶绿素a含量的基础上,生长在蓝光下的藻丝,其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皆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高。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光系统Ⅱ可变荧光强度和固定荧光强度的比值亦较生长在日光灯光下的藻丝高。藻丝细胞在蓝光下具有高的色素所吸收光激发能传递效率和激发能利用效率,使满江红鱼腥藻更有较地利用共生体内环境的较短波长的光。 相似文献
9.
从16个代表不同种属或地域来源的满江红样本中分离出共生藻并通过处理获得无藻的满江红宿主,对二者同步进行了RAPD扩增,分别得到了大量DNA多态片段。通过建立满江红鱼腥藻及其宿主的UPGMA聚类关系图,看出二者在遗传分支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协同对应关系。但在种内的不同品系间,这种协同性有所减少,发现有的品系的共生藻发生了明显的变异。Abstract:Symbiotic Anabeana azollae and its host plant Anabeana-free Azolla were isolated from 16 Azolla accession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zolla species or geographic origins.DNA polymorphic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by simultaneous RAPD amplification of both symbiont and host.The UPGMA clusters of Anabeana azollae and its host Azolla were established separately based on Dice coefficient caculation and a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was shown between Anabeana azollae and its Azolla host along both individual genetic divergence,but this genetic homology was reduced among different strains within Azolla species while the obvious mutants of Anabeana azollae were detected in some Azolla tested strain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area in the same host species. 相似文献
10.
我国鱼腥藻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藻是淡水水体的重要组成类群,而鱼腥藻又是水华蓝藻的一个重要种属.但由于该属种类较多,国内文献报导的不到世界分布的四分之一.该文利用染色和显微镜镜检方法对采自广东省高州水库蓝藻水华的样品进行观察,经鉴定,确认一个我国鱼腥藻属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Anabaena mucosa, J. Komarkova-Legnerova & P. Eloranta ,1992 .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相应的形态照片,并对相似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