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79年4月,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当年中国先民可能横渡至美洲的信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博士,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寄来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就已横渡太平洋的证据。”这就是“石锚”。是美洲与中国古文明关系源远流长的又一见证。原来,1973年和197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两个地方进行的水下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些人工石器,其中有两起“石锚”:一起是两件“圆柱形”和一件“正三角形”人工石制品,那是1976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维德斯半岛的浅…  相似文献   

2.
关于古代中国与美洲的联系 ,我们还可以从国外高新科技的研究成果方面得到印证。据1993年12月9日《文萃》转摘自《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称 :长期以来 ,科学家们认为许多美洲印第安人是早期横渡太平洋的中国水手的后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通过对印第安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析为这种看法提供了佐证。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埃墨里大学的道格拉斯·华莱士教授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现在活着的美洲印第安人的部分DNA与亚洲、波利尼西亚群岛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的DNA是相同的。这种线粒体DNA中…  相似文献   

3.
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居民。最早起源于亚洲。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一直认为,这些美洲大陆上的先民,是通过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迁移,跨过太平洋上连接亚美大陆的陆桥,“移民”到美洲的。专家们甚至还考证出这两次大迁移的大致时间:一次发生在12000年前,移民从现今苏联境内的勒拿河盆地迁移到美洲的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后来生活在美洲的大多数印第安人的祖先。另一次移民发生在大约4000年前,移民从亚洲北方爱默河流域迁往美洲,他们是美洲北方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拉特印第安人的祖先。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说,动物界也有"战斗民族"的话,那么美洲骨顶鸡肯定算一个。它们的战斗形式多样,场面激烈,并且世世代代都在进行着。现在,让我们走进美洲骨顶鸡的生活,一睹"战斗鸡"们的风采吧!黑黢黢的鸡美洲骨顶鸡是一种全身黑黢黢的中型游禽,主要生活在美洲及太平洋诸岛的淡水湿地中,对环境适应性很强。它们有时会像鸭子一样在水中游泳,有时在岸上散步,有时也会拍打着水面起水。为鸡窝而战身为动物界"战斗民族"的一员,美洲骨顶鸡打一出生——哦不,确切地说是在小骨顶鸡出生前,鸡妈妈们就开始战斗了。  相似文献   

5.
亚美大陆的跳板圣劳伦斯岛是白令海最大的岛屿,面积比纽约的长岛稍大一点。它地处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离苏联的楚科奇半岛6z公里,离阿拉靳加的西华德半岛约189公里。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在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眼中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推测,岛上的山冈可能曾是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洲迁往美洲的瞭望制高点。  相似文献   

6.
胡远鹏 《化石》2002,(3):32-33
一从考古成果来看 ,澳大利亚土著不是来自南北美洲 ,而是来自北边的中国和亚洲。在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由中国和亚洲向美洲迁徙的过程中 ,很多学者主张美洲印第安人是从白令海峡移民美洲的 ,但是 ,也有部分学者主张亚洲蒙古人种是分南北两路到达美洲的。北路即前面说的经白令海峡 ,南路经太平洋东南部诸岛或由澳大利亚经南极洲再转向南美地区。葡萄牙人类学家罗思杰斯·柯莱阿提出 ,在亚洲的更南面可能也存在过一条通往美洲的“陆桥”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极地带诸岛及南极大陆—火地岛—美洲大陆。法国人类学家波利·利维通过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7.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09,28(1):15-15
2008年10月7日-10日,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古人类遗址、资源调查与基础数据采集、整合"项目在河北省泥河湾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共30余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动物考古学家斯黛娜(Mary C.Stiner)教授和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库恩(Steven L.Kuhn)教授也一同前往考察泥河湾贵址群.  相似文献   

8.
金文驰  陈砚 《植物杂志》2010,(12):62-67
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小岛波多黎各由火山喷发形成,在大安地列斯群岛中面积最小。它所在的加勒比板块起初位于太平洋东部,由于其不断向东移动,现在已经漂移到了大西洋西部,这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联通了南北美洲,加勒比板块众多的岛屿也成为一些美洲大陆孑遗种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9.
玉米,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饲料作物和粮食,学名叫做Zea mays L,英文名是corn。无疑,美洲大陆是玉米的起源地,达尔文和第康道尔都持一致观点,那就是玉米起源于美洲的墨西哥和洪都拉斯等地,并且直到现在,考古学家在美洲大陆的古墓中发现了许多史前玉米的化石。当今,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原材料,其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章将从玉米的起源、玉米的特点、玉米生物学和玉米遗传学这四个方向来研究,使人们对玉米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正> 1987年阳春三月,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中又一喜讯,从太平洋彼岸迅速传到中国:"内蒙古中始新世阿山头动物群"的专题研究报告,在美国卡奈基博物馆 Annals 刊物上正式发表了.这本专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中年知识分子齐陶,他  相似文献   

11.
以集合论为基础Jaccard相似性指数,定交了两个植物分布区域间种类组成的相似度和相异度,分析了世界个结树植物分布区域间的相似性。结果认为,在6个分布区域中,与东岸最相似的区域是大洋洲沿岸,与亚洲沿岸及东太平洋群岛之间最相似的区域也是玉平洋洲沿岸,与美洲西岸最相似的区域是非洲西岸,与非洲西岸最相似的区域是美洲东岸。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大豆考古发掘遗存以及早期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等三个方面的考证,阐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境内。大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成型、成熟和稳定。清朝之前,大豆基本实现了在亚洲的传播。近代以降,欧洲、美洲、非洲等地陆续经由不同渠道引进大豆。二战之后,美洲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探讨大豆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主产国的本土化历程将成为今后大豆栽培史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生代海相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漂浮与假漂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金庚 《古生物学报》2003,42(3):408-416
中生代很多海相足丝固着和粘结固着的表栖双壳类有着广泛的、甚至全球的地理分布,有些种能够穿越赤道,跨越特提斯海,进行南、北高纬度生物群的交流,有些种能够由东向西横渡浩瀚的古太平洋进行扩散,因为这些双壳类幼虫期的浮游异养型幼虫能营漂浮生活,而幼虫期后的个体又能挂系或粘结在其它漂浮或移动的物体上进行假漂浮迁移。  相似文献   

14.
<正>浣熊莱尼开了一家洗浴中心。生意不好做,这不,部开业三天了,才迎来了两位,确切地说,是一位顾客——另一位是陪同的。这位顾客便是重量级的美洲野牛。"欢迎光临!"莱尼满脸堆笑,"您真有品位,能选中我们洗浴中心。我保证洗好后您妈都不认识您。"美洲野牛听了这个不怎么合适的玩笑后宽容地笑了笑。很明显,它的体形和胸襟呈正比。称呼问题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非常善于套近乎,莱尼也不例外:"这位……嗯,我该称呼您先生还是女士?抱歉我看不出来。"美洲野牛瓮声瓮气地回答:"我是牛女士。辨别美洲野牛性别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体形。公牛的肩部比臀部宽,  相似文献   

15.
李迎雷  王嵘 《化石》1992,(3):19-19,27
1908年,在美国新墨两哥州拉顿附近的福塞姆,一位名叫乔治·麦琼金的黑人骑着马去检查被洪水淹没的一个小湾里栅栏的标杆。在一条小溪中,他发现了几块骨头。这位黑人的父母都是奴隶,他本人却是位业余博物学家。他见到这几块骨头,觉得它们颇有博物学方面的价值,但无法使自己的发现引起别人注意。麦琼金死后三年,即1925年,在一次对福赛姆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把刺透了一种美洲已绝种的野牛肋骨的矛头。据考证,这把矛头是10500年  相似文献   

16.
通过美洲帘蛤在-10℃~10℃无水保活特性确定其冻结点和冻结曲线,并研究了30天保活前后的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美洲帘蛤的冻结点在-2.6℃.美洲帘蛤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前4位是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是美洲帘蛤氨基酸的主要部分,构成了美洲帘蛤鲜甜的主要味道;保活前后美洲帘蛤蛋白中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含量的比值2.54~3.26,所以美洲帘蛤是一种具有保肝护肾、促进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7.
西伯利亚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它西迄乌拉尔山脉 ,东抵太平洋 ,北临北冰洋 ,南与中国及蒙古接壤 ,总面积达 130 0多万平方公里。这片浩瀚苍茫的大地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寒冷与荒凉 ,因而很难想象在远古时代手持石刀、木棍野处穴居的人类祖先会涉足其间。然而考古学家却向人们揭示 ,远在更新世时代人类即已开始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努力。先民们在此狩猎、采集、生产和繁衍 ,并在地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供我们去发掘和研究。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于上个世纪末即有报道。进入本世纪 ,尤其是近 30年来 ,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的资料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化石",为考古成果提供可作对比的例证,从而找到考古实物的恰当的说明.在陕西蓝田、山西襄汾丁村及阳高许家窑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过许多石球.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石球是一种狩猎工具,并以解放前纳西族的飞石素为例证.  相似文献   

19.
正为加强国内外华人生物科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促进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承办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暨第十六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6月29日到7月3日在杭州召开。  相似文献   

20.
红头美洲鹫(Cathartes aura)是美洲鹫科的一种食腐鸟类,已知腐肉中有许多致病细菌可致肉食动物或者杂食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然而红头美洲鹫并不受此影响。为探究红头美洲鹫可能发生了哪些与食腐特性相关的适应性改变,我们结合红头美洲鹫和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对筛选的快速进化基因分别进行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快速进化基因被富集到与免疫、能量代谢和消化相关的通路上;此外,有5个基因被富集到与嗅觉相关的"嗅觉转导"通路上。本研究表明,红头美洲鹫体内与免疫、能量代谢和消化相关的基因可能发生了与食腐特性相适应的快速进化,说明其可能从多个层面已形成一套很强的防御系统以抵御病菌的危害;与嗅觉相关的5个基因的快速进化可能与其在觅食过程中快速探测到腐肉气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