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防治水平。方法:选择ABO血型不合的孕妇433例,根据以上产妇产前IgG抗A(B)效价、产妇妊娠次数和产妇年龄分别分组,分析各组产妇间发生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差异及临床相关性。结果:产妇产前IgG抗A(B)效价、产妇妊娠次数和产妇年龄均与HDN发生率呈正相关性(P<0.05);IgG抗A(B)效价>256时,HDN发生率将显著提高(P<0.01);产妇妊娠次数和年龄增加后,HDN发生率将显著增加(P<0.01)。结论:夫妻血型不合的产妇进行产前保健时,应进行IgG抗A(B)效价检查,当IgG抗A(B)效价>64或IgG抗A(B)效价进行性增加时,应及早做好HDN的干预措施;通过减少意外妊娠及高龄产妇数量,可减少H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致敏抗体对其Rh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采用抗球蛋白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Rh血型测定型)、凝聚胺法和抗血清微柱凝胶法(Ig G型)五种方法对近三年来我院收集的163例新生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进行Rh血型检测,对五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患儿红细胞进行0.2 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比较放散后五种方法检测结果并验证其准确性。结果:29例直接抗体试验阳性患儿的五种Rh血型检测结果不一致,经0.2 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后检测结果均一致。Rh血型准确性验证表明,红细胞放散测定的Rh血型完全符合临床现象。结论:患儿红细胞的致敏抗体达一定数量后,会影响抗球蛋白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Rh血型测定型)、凝聚胺法和抗血清微柱凝胶法(Ig G型)对Rh血型鉴定,0.2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法是一种正确鉴定新生儿Rh血型的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型血孕妇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140例O型血孕妇,进行产前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比较丈夫ABO血型、产前IgG抗-A(B)效价及新生儿性别与HDN的发生情况。结果:O型血孕妇产后HDN的总发生率为37.9%。丈夫不同ABO血型、男性和女性新生儿HDN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IgG抗-A(B)效价≤32、64、128、256和≥512组HDN的发生率分别为9%、27%、60%、75%、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抗体效价的增加,HDN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O型血孕妇HDN的发生率较高,与丈夫ABO血型和新生儿性别均无关,与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有关,随抗体效价增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血型分布。方法:对临床表现怀疑为HDN的1939例新生儿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包括新生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同时检测母亲ABO血型和RhD血型。结果:1939例婴儿母亲血型均为O型RhD阳性。A型血新生儿818例,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17.2%(141/818),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89.2%(730/818)。B型血婴儿1121例,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10.9%(121/1121),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78.6%(881/1121)。结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HDN中,A型新生儿比B型新生儿患病几率更大。  相似文献   

5.
李卉  刘子  章金刚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1):77-79,112
Rh血型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人类红细胞抗原系统,至今已发现40多种抗原,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D,C、c、E、e等5种抗原,其中最主要的是D抗原。相应的抗-D抗体无论是在临床输血检测,还是在Rh(D)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的防治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抗-D抗体的制备需用人的血清,来源受限。各种抗-D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已经成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型孕妇产前IgG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夫妻ABO血型不合的O型Rh(D)阳性孕妇432例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情况,新生儿HDN发病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432例孕妇中血清IgG抗A(B)效价大于或等于1:64的有189例,占43.75%,随IgG抗A(B)效价升高,孕妇比例逐渐减少。随孕次增加,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逐渐增高,各组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年龄增加,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逐渐增高,各组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IgG抗A(B)效价升高,HDN发生率显著升高,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等级相关检验显示,孕妇血清IgG抗A(B)与HDN发生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O型孕妇产前IgG血型抗体是引起HDN的主要原因,其水平与HDN呈正相关,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Rh(D)血型的IgG类抗体适体的筛选方法,为后续合成适体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SELEX技术,构建含有52个随机序列的单链DNA文库,利用硝酸纤维素膜法筛选与IgG类抗体分子高亲和力结合的核酸分子,同时探索并优化将其扩增为双链DNA核酸库的PCR反应条件;通过膜结合实验检测核酸分子的富集效果并用凝胶阻滞实验初步测定所得核酸适体与Rh(D)血型IgG类抗体的亲和力。结果:随着筛选的进行,核酸分子的富集库向着与靶分子亲和性增强的方向进化,经过了11个循环,筛选出与Rh(D)血型IgG抗体结合力较强的核酸分子,与核酸结合的IgG分子在凝胶阻滞实验中显示出阻滞带。结论:初步建立了利用SELEX技术筛选人类Rh(D)血型IgG抗体适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O型孕妇血清ABO同种异体免疫型IG抗体效价.方法:将1204例O型孕早期孕妇按照其夫的血型分为四组,即O-A、O-B、O-AB-A、O-AB-B,用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测定抗体效价;同时从中随机选择304例抗体效价≤ 1:64的孕妇定期检测.结果:在O-A、O-B组中及O-AB组中抗A及抗BIgG抗体效价>64的病例分别占29.88%,19.92%,20.00%及18.18%,各血型组合均有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可能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部分抗体效价低于1:64的孕妇在孕后期效价上升,与孕早期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271,P<0.05),且随孕周增大而上升(r=0.979,t=8.293,P<0.05).结论:常规对孕妇血清血型抗体IgG效价进行检测有助于有助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指导临床干预措施,尤其应该注重低抗体效价孕妇的定期检测.  相似文献   

9.
Rh血型的名称取自恒河猴学名Rhesusmacaque的前两个字母,因为在最初探索新血型物质的过程中发现,当把恒河猴的红细胞反复地注入家兔及豚鼠体内时,家兔和豚鼠的血清可使恒河猴的红细胞凝集,说明恒河猴的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遂命名为Rh抗原。以后又发现经免疫的家兔或豚鼠的血清还能使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凝集,表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也含有Rh抗原,并称之为Rh阳性血型,还有一些人的红细胞不被这种抗血清所凝集,便称为Rh阴性血型,由Rh抗原所决定的这一血型系统就称为Rh血型。后来,随着对各种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以及血清学试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新生儿ABO溶血三项实验检测结果,探讨溶血三项实验在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特别是ABO溶血病(ABO-HDN)中的诊断价值。新生儿ABO-HDN多见于母体O型,新生儿A或B型者,溶血三项实验诊断ABO-HDN符合疾病诊断需要,结合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可快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与比较不同放散试验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ABO溶血病检测的新生儿240例,取所有新生儿的静脉血样本2~3 mL,采用冷冻复融放散试验方法与改良热放散试验方法检测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单独诊断和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在240份标本中,冷冻复融放散试验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130例,阳性检出率为54.2 %;改良热放散试验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94例,阳性检出率为39.2 %;二者联合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100例,阳性检出率为41.67 %,联合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率和冷冻复融放散试验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率显著高于改良热放散试验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率(P<0.05)。临床最终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101例,阳性率为42.08 %,患儿ABO血型包括A型56例,B型45例。冷冻复融放散试验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3.8 %和95.5 % ,ROC曲线面积0.775;改良热放散试验检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 %和95.2 %,ROC曲线面积0.853;二者联合诊断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0 %和97.85 %,ROC曲线面积0.872,联合诊断特异性优于改良热放散试验检诊和冷冻复融放散试验诊断,且改良热放散试验检诊敏感性优于冷冻复融放散试验诊断。结论:相对于冷冻复融放散试验,改良热放散试验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敏感性更高,且不影响诊断特异性,两种放散方法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不规则抗体是血浆中除了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会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疑难配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症。本文探讨不规则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为需要输血的患者选择匹配的血液供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方法:利用Ⅰ~Ⅲ类谱细胞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再对阳性标本利用Ⅰ~Ⅻ类谱细胞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13889例受检血标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25例,阳性率为0.18%。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涉及Rh、MNSs、Lewis、Kidd四个血型系统,所占比例分别为80%、8%、8%、4%。且不规则抗体在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于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与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确诊为HDN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建立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使用IVIG分为IVIG组和非IVIG组,比较两组患儿NEC发生情况。进一步以配比后病例建立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溶血病患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 217例HDN患儿纳入研究,其中40例合并NEC,309例进行IVIG。进行1∶2的倾向评分配比后,共有199对匹配成功,其中NEC组25例,非NEC组572例。结果显示,倾向评分配比后,IVIG治疗并未增加溶血病患儿NEC的发生率,4.5%(9/199)vs 4.0%(16/398),χ2=0.083,P=0.77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胎膜早破、产前糖皮质激素、静脉营养、先天性心脏病、最高胆红素值与溶血病患儿发生NEC有关。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是溶血病患儿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21,95%CI:1.286~12.578)。结论 IVIG治疗不增加溶血病患儿发生NEC的概率,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HDN患儿更易发生NEC。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Rh阴性血型定义,人群分布,输血原则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用于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的效果。方法采用深圳爱康AK03A型数字血型仪对北海市中心血站2010年5月—2011年12月无偿献血者20702份样本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并与手工试管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有75例,ABO初筛血型错误的36例,Rh(D)阴性的53例。结论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检测血型快捷、方便、高效,能降低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判读结果时需要与手工试管法结合进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型检测和输血反应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临床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出9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血型检测后进行输血,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在常规血型检测基础上联合使用交叉配血试验,作为研究组。分别运用输血反应检查技术对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进行记录。结果:研究组患者输血后出现输血反应的几率为13.04%(6/46),明显低于对比组67.39%(31/46),两组患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几率,改善整体治疗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橙皮苷(HDN)对机体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Fe2+-邻二氮菲法检测HDN体外清除自由基、抑制线粒体肿胀和红细胞氧化溶血;实验小鼠灌服不同浓度HDN(0、80、160、320 mg/kg)连续12 d,ELISA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组织中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RT-PCR技术分析抗氧化物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DN组自由基(·OH、O2-·、DPPH·)清除率明显提高,小鼠红细胞体外氧化溶血和线粒体肿胀显著降低;小鼠组织及血清中MDA含量降低,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中抗氧化酶mRNA(SOD、CAT、GSH-PX)表达上调。结论 HDN能够清除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氧化损伤,抑制过氧化物生成,上调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及提高酶活力,呈现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纤维蛋白原、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传统的临床输血前检测技术以免疫分析为主。随着临床救治需求由院内向现场救治拓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光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发展用于输血前快速检测。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不同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了系列新技术在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输血前检测乃至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彭聃龄 《生命世界》2006,(3):107-107
通常人们常说的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而划分的。输血时经常提到ABO血型系统,它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A、B、O和AB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它的抗体一旦结合,就会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反应,所以输血一定要注意血型相配。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贤  吕艳梅 《蛇志》2009,21(1):71-7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及排泄的正常途径改变,使血清内胆红素值超正常范围。临床主要是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致中枢神经损害。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近年来,由于换血法指征的放宽,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临床中应用更为广泛。不仅用于血型不合的溶血病,还用于重症感染,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药物中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