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从1972年开始,我们对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三年来在大田共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共12种(寄生蜂10种,寄生蝇2种)。已知学名的五种:①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爪哇沟姬蜂Isotimajavensis;②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三化螟茧蜂Tropo-bracon schoenobii;③寄生于三化螟卵的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④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⑤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广大腿蜂 Brachymeria obscurata。  相似文献   

2.
有些资料、书籍中记载,查水稻三化螟卵孵化率时主张将着卵水稻叶片背面有小孔的作为寄生卵,不计算孵化数。 可是根据本人观察认为,三化螟卵的水稻叶背面有小孔,应该计算为孵化数。因为三化螟卵孵化后,一般约有70%以上的蚁螟是从水稻叶背咬小孔爬出的,其中包括有一些卵块并不是全部卵粒都被寄生蜂寄生的,这些寄生卵往往出现蚁螟、寄生蜂也在同一孔内  相似文献   

3.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4.
稻螟赤眼蜂是三化螟卵的一种寄生蜂。根据前人研究,它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各世代间的变化缺乏规律,常呈波浪式的消长现象,在应用时就很难掌握。故此,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所1963年进行水稻螟虫预测预报时,对该蜂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从左表可以看出,赤眼蜂的寄生率是逐代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寄生效果的变化幅度颇大,卵块寄生率由71.7%上升到100%,卵粒寄生率由17.3%上升到64.5%,第四代三化螟卵平均每块孵出蚁螟数仅7.8条,由于寄生率高,对减轻当年晚稻螟害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贵才 《遗传》1988,10(2):40-41
在生物群体繁衍过程中,经常出现基因丢失现象,原因之一是遗传漂变。与选择、突变等因素一样,遗传漂变也是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基因平衡定律才能完全实现。而无论自然界还是家养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大小常常受到限制,因而遗传漂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遗传漂变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生物群体繁衍过程中,经常出现基因丢失现象,原因之一是遗传漂变。与选择、突变等因素一样,遗传漂变也是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基因平衡定律才能完全实现。而无论自然界还是家养条件下,生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8.
罗礼智 Shep.  BM 《昆虫学报》1994,37(3):298-304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pophaha incertulas卵的天敌种群及其捕食串和寄生率有显著的影响。捕食性天敌和某些寄生蜂的种群密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但啮小蜂和赤眼蜂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明显。螟卵捕食串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但螟卵寄生率则相反:种植密度低、生育期早,卵寄生率高,且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和生育期不仅影响了单种寄生蜂的寄生率,而且也影响了螟卵寄生蜂种类的多少。在种植密度低的地块和水稻生长初期,卵块通常有3种寄生蜂出现,而在密度高的地块和生长末期,卵块通常没有寄生蜂或仅有赤眼蜂出现。虽然卵捕食和卵寄生都是三化螟卵的重要控制因素,但由天敌所造成的卵死亡率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或生育期的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一、种类、寄主、寄生虫期和国内分布 在我国,寄生于水稻螟虫的黑卵蜂,据最近重新整理,共发现4种,其中寄生于三化螟的3种,寄生于二化螟的1种,寄生于大螟的1种。这些黑卵蜂均在寄主卵内寄生。各蜂的名称、学名、寄主以及在国内稻螟上已发现的分布地区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螟虫(包括二、三化螟和大螟)幼虫的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和螟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有:三化螟(尹汝湛等,1954),大螟(李火苟,1983),大螟、二化螟(金翠霞等,1985),二、三化螟(陈东等,1985)。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将螟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杀虫药剂的应用对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化螟在南宁地区一年发生5代(包括越冬代)。笔者根据南宁地区历年诱蛾灯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三化螟的特性,找出影响本地区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迟、早的主要因素(5厘米深的土壤温度和雨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探索,建立了各世代发生期的预报方程。并经过1979年实际预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广西荔浦、贵县、钦州三县的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资料以同样的因素建立了各世代螟蛾发生期预报方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本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的变动,一直为人们密切注意。六十年代初以前,对三化螟的猖獗因素,曾有过不少研究。许多研究都指  相似文献   

13.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一种寄生三化螟Trypoyyza incertulas(Walker)卵块的重要天敌.本文总结了其生物学、形态学、生态学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油蒿灌丛群落浅层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库布齐沙漠东缘典型分布的油蒿灌丛为对象,使用微气象观测系统连续监测2016—2018年生长季降雨及多层次土壤含水量(0~10、10~30、30~50 cm),研究不同降雨格局下荒漠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降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和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 油蒿灌丛浅层土壤含水量在降雨脉动下产生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雨量和雨前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和入渗的主控因素。0~10 cm土层土壤对降雨反馈迅速,>3.8 mm降雨对该层产生补给作用;10~30 cm土层土壤对降雨反馈稍显迟滞,需8.6 mm以上降雨才能产生有效补给;30~50 cm土层土壤对降雨反馈更加滞后,降雨量超过11.8 mm后才能达到该补给深度。水分入渗速率随雨量增大而升高,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入渗深度与雨量和雨前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期间,降雨事件以<10 mm降雨为主,占总降雨次数的78.4%,降雨对土壤的补给主要作用于30 cm以内土层,对深层土壤的补给十分有限,不利于深根性植物生长,降雨格局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研究区植物群落的构成、分布和演替。  相似文献   

16.
群体融合对选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群体融合对选择有效性的影响⒚显性完全且选择不利于纯合子 aa 时,当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 0≤q< 1/3,群体融合导致选择有效性增加;而当 1/3< q≤1 时,融合使选择有效性减小⒚无显性即选择不利于 Aa 和 aa 时,群体融合导致选择有效性减小⒚超显性即选择有利于杂合子 Aa 而不利于纯合子 A A 和 aa 时,当 0≤q< 1/2,融合导致选择有效性增加;当 1/2< q≤1,融合导致选择有效性减小⒚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寄生菌(Entomophtora sp.)的寄生范围比较广,作者曾接种在不同目、科的17种幼虫体上,除水稻象(虫甲)(Echinocnemus bipunctauts Roel),黄地老虎及小地老虎3种不能感病外,其余14种,均能感病死亡。其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深圳郊区龙岗示范生态农场,寄生于小菜蛾的赤眼蜂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和赤眼蜂一新种Trichogramma sp.,其中拟澳洲赤眼蜂稍占优势.其寄生率受季节和化学农药的影响,全年中以秋季为最高,在收获期的菜芯地可高达30-35%;夏季降雨是寄生率低于5%的主要原因;在经常施用化学农药的菜地,寄生率始终维持在10%以下.小菜蛾卵不孵率随寄生率增加而升高,使小菜蛾卵总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寄生蠕虫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海燕  聂品 《遗传》2002,24(4):477-482
寄生蠕虫群体遗传学研究常用的遗传标记有等位酶、线粒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或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DNA等。应用这些遗传标记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寄生蠕虫群体遗传结构有不同水平的变异,这些变异的产生主要与寄生虫的生活史和群体生态、宿主的地理分布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并因此提出了有关遗传变异的一些假说。本文对寄生蠕虫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Abstract:Genetic markers including allozyme,mtDNA,RAPD/RFLP and micro DNA have been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helminth population genetics.Available data on helminth genetic variability have shown that most helminth populations exhibit different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resulting mainly from the pattern of life cycl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parasite-host interaction,and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稻田生境和非稻田生境间寄生性天敌的迁移扩散规律及其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寄生蜂从大豆生境扩散到稻田生境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从玉米生境扩散到稻田生境,而田埂种植玉米的寄生蜂扩散数量与不种植玉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田埂配置大豆的有机稻田内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cnienee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卵寄生率分别为17.8%,20.3%,10.2%和12.4%,与未配置大豆的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3%,7.5%,2.1%,和3.4%;它们的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4.7%,31.7%,21.3%,7.3%,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3%,9.8%,5.7%和2.8%.而田埂配置玉米的有机稻田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卵寄生率分别为10.3%,14.4%,8.6%和9.3%;与未配置玉米的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2%,增加1.6%,0.5%和0.3%;它们的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0.3%,19.4%,17.5%和2.6%,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9%,降低了2.5%,增加了1.9%和降低了1.9%.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建立合理的水稻邻作模式进行害虫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