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蛙两个新Temporins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emporins 是从蛙属中得到的一类羧基端酰胺化的疏水性抗菌肽,具有抗细菌、霉菌、酵母菌、原虫及病毒活性.为了研究牛蛙皮肤抗菌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特点,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蛙属抗菌肽基因信号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牛蛙皮肤cDNA文库中克隆到两个新的temporins 家族抗菌肽,命名为 temporin-La (LLRHVVKILEKYLamide) 和 temporin-Lb (LFRHVVKIFEKYLamide).合成的 temporin-La 和 temporin-Lb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溶血性测定结果表明,temporin-La 浓度高至250 mg/L 时对兔红细胞仍无溶血活性,而 temporin-Lb 具有较弱的溶血活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 ≈ 230 μmol/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 temporin-La 和 temporin-Lb 处理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结构,发现它们都能直接地杀死细菌,但作用机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新疆家蚕抗菌肽抗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及抗菌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因工程表达的新疆家蚕(Bombyx mori)抗菌肽(cecropin-XJ)的抗菌机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抗菌肽的抑菌动力学,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后的超微结构,对抗菌肽抗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抗菌肽抑菌作用比较明显,抗菌肽的活性与作用时间有关。抗菌肽可能是通过"桶-板"模式渗透细胞膜,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膜形成许多孔道,增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通透性,造成细胞内的原生质扩散,并从孔道向胞外渗漏,影响了细菌的代谢系统,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抗菌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容物大量渗漏而死亡,死亡细胞的细胞壁保持完整,表明细胞膜是抗菌肽作用的主要靶位点。  相似文献   

3.
一类蛙源非典型结构抗菌肽cDNA的克隆以及成熟肽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是两栖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等活性,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抗菌肽的功能发挥与其特有的α螺旋结构密切相关,但是一些抗菌肽在水溶液中呈无规则卷曲,在类膜溶液中才转变成α螺旋,这类抗菌肽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抗菌肽活性或细胞毒性,在药物开发中提供更多的利用潜能.本文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皮肤组织中,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一类无规则卷曲的抗菌肽,属于chensirin-2家族.19条不同的抗菌肽的cDNA序列共编码3种长度为14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分子量在1450.78-1460.82之间,理论等电点在9.53-9.70之间,3种抗菌肽都有两亲性和阳离子性,二级结构呈现无规卷曲.这些理化性质预示着这3种抗菌肽可能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入侵已成为一些本地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或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牛蛙被引入中国大陆,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在国内大范围饲养。牛蛙的自然种群在国内一直未见报道。我们于2003年9—11月调查了浙江省东部5区3县的牛蛙种群,发现在岱山、秀山、六横及佛渡岛上有牛蛙分布,共捕获23只牛蛙,包括4只成年个体,18个亚成体和1只蝌蚪。于2004年1月和2月在岱山捕获28只蝌蚪。结果显示:(1)牛蛙的蝌蚪能在当地越冬成活,说明牛蛙在上述4岛成功地建立了自然种群;(2)牛蛙主要分布于水库、池塘和溪流,牛蛙的生境与6种当地蛙有部分重叠;(3)养殖时管理不善造成的牛蛙逃逸,以及牛蛙价格过低而导致养殖户将牛蛙弃置野外可能是牛蛙入侵的主要原因。牛蛙对当地蛙的潜在威胁很大,开展牛蛙的分布、食性和种群动态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转抗菌肽D烟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种植转抗菌肽D烟草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同时用传统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转抗菌肽D烟草与非转基因烟草根围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指数并没有显著差异。培养计数结果表明,转抗菌肽D烟草与非转基因烟草根围可培养细菌在数量上有极显著差异,可培养真菌数量有显著减少,可培养放线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转抗菌肽D烟草可能抑制了病原细菌及其根围相关的微生物,但是不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牛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伯以 《生物学杂志》1992,(1):22-23,38
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属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亚科(Raniinae)、蛙属(Rana)。牛蛙原产北美洲洛矶山一带沼泽地区,因其鸣叫声远闻似牛叫而得名“牛蛙”。牛蛙的种类较多,如美国牛蛙、春蛙、沼泽牛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由于牛蛙生长发育快,体重可达0.5-1.5公斤,肉质鲜美可口、商品性好、食用价值高而先后被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南美洲以及日本等国引进饲养。我国八十年代引养的牛蛙属美国牛蛙,又叫“喧蛙”,有的称“食用蛙”。  相似文献   

7.
舟山群岛变态后牛蛙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蛙(Ranacatesbeiana)是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是其主要的危害机制,但目前有关其食性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一个研究地点。为了全面评估牛蛙对当地生物类群的捕食影响,2005年6月30日至8月11日期间,作者采用洗胃法对舟山群岛8个岛屿(岱山、六横、秀山、佛渡、桃花、虾峙、册子和普陀山)变态后牛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变态后的牛蛙391只,包括牛蛙成体113只和亚成体278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1)按食物体积计算,成年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蜻蜓目、中腹足目、蛙形目和鲤形目为主要食物,亚成体牛蛙以十足目、鞘翅目、鲤形目、蜻蜓目、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中腹足目和蛙形目为主要食物;成体和亚成体牛蛙胃中食物的平均大小均随其体长增加而增大;(2)不同岛屿上的牛蛙在主要食物类型构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牛蛙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生物类群造成的捕食危害是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其生态危害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变抗菌肽的结构参数,探讨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采用PCR扩增和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对新疆家蚕抗菌肽基因进行改造及原核表达蛋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α-螺旋、两亲性、疏水性、净正电荷数和关键氨基酸的替换等参数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抗菌肽整体的活性.α-螺旋是抗菌肽功能有效性的结构基础,但其所处的位置可能并不影响抗菌活性:两亲性结构是抗菌肽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重要结构;疏水性程度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多肽的阳离子能够增加抗菌活性,但正电荷数和抗菌活性之间无绝对正相关性;色氨酸的存在及抗菌肽的C-末端酰胺化能增强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同一生境牛蛙与昭觉林蛙蝌蚪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采自昆明东北郊同一水塘的牛蛙和昭觉林蛙蝌蚪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 ,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种类分别为 8大类 5 1种和 37种 ,而昭觉林蛙蝌蚪Ⅱ期的食物种类有 6大类 30种 ;两者的食物组成均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 ,但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期的摄食种类差异极显著 ,与牛蛙Ⅱ期的不显著。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 0 6 95 2和 0 6 887,单位体重摄食的生物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0 96倍和 15 4 8倍 ,但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并不高 (分别为 5 4 95 %和 5 8 11% )。与等重量牛蛙蝌蚪相比 ,昭觉林蛙蝌蚪食物量较大 ,即昭觉林蛙蝌蚪为生存所需要的生物量远高于牛蛙蝌蚪。本文结果及野外观察表明 ,昭觉林蛙与牛蛙蝌蚪存在较激烈的食物竞争 ,且前者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伟  皮雄娥  王欣 《微生物学报》2016,56(10):1537-1543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在机体抵抗病原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炙手可热,抗菌肽与肠道健康的研究正广泛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评估机体肠道健康状态,从而监测抗菌肽表达水平来建立一种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的辅助诊断手段。本文围绕抗菌肽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免疫影响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