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经度地区北草蜥的喜好体温和热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6,52(3):478-482
在外温动物热生理特征的进化理论中,“静态”和“易变”是两个持续争论的对立观点。热生理学特征的种内变异是检验此类假设的最有力证据。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经度地区北草蜥的热环境和热生理特征,以检验“静态”和“易变”假设。东部沿海地区(宁德)的环境温度高于内陆地区(贵阳),与之相适应,沿海地区北草蜥的喜好体温也高于内陆地区。然而,两地区蜥蜴的上临界温度和下临界温度无显著差异。尽管这些热生理学特征的种群间变异趋势并不一致,但是喜好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结果符合“易变”假设的预测。此外,本研究表明蜥蜴的喜好体温存在沿经度方向的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25日,衡水市郊区一市民在居住区的草坪中捉到一只活体蜥蜴,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草蜥属(Takydromus)北草蜥(T.septentrionalis)(图1),整个体长353·4mm。这是河北省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内,标本编号:031025002。1外形测量(mm,g)2形态特征2·1头部略扁。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长卵圆形,前后长1·5mm,背腹长2·5mm,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厚,其余透明状;鼻额鳞菱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左右前额鳞长大…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射电镜对北草蜥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草蜥精子头部顶体囊始终呈圆形,由皮质和髓质组成;顶体囊单侧脊的皮质与髓质问具电子透亮区;穿孔器1个,无穿孔器基板;具顶体下腔;细胞核长形,核内小管缺,核前电子透亮区缺,核肩圆。尾部颈段具片层结构。中段短,多层膜结构缺;纵切面上具2层线粒体;横切面上每圈线粒体6个;2组致密体,具连续的环状结构;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排列模式:rs1/mi1、rs2/mi2;纤维鞘伸人中段,具终环。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3和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2”型。蜥蜴科内不同种类的线粒体数目不同,但都具有2组致密体。不同类群蜥蜴的顶体囊、顶体下腔、核前电子透亮区、穿孔器基板、核肩,以及线粒体与致密体的数目和排列方式等精子超微结构特征都为研究蜥蜴的系统发生提供了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4.
北草蜥幼体短期禁食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4~5月,对幼体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进行了不同短期禁食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研究用蜥蜴于2005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琅琊山,蜥蜴带回实验室禁食至无尿、粪排出后,随机选取状态较好的39条蜥蜴分为禁食0 d(C组)、3 d(S3组)、6 d(S6组)、9 d(S9组)4个组。禁食结束的各实验组蜥蜴用面包虫饱足饲喂至第24 d。恢复生长期间,各实验组蜥蜴的体重随饲喂时间延长而增加。饥饿组消化率和同化效率与C组无显著差异,S3组的消化率显著高于S9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S6和S9组。S3组和S9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C组。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各短期禁食处理的幼体北草蜥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补偿效应;该补偿现象主要因摄食水平显著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5.
张秋金 《四川动物》2001,20(3):157-157
南草蜥眼斑亚种 (Takydromussexlineatusocella tus)隶属于蜥蜴科 (Lacertidae)草蜥属。该属我国已知有 8种〔1〕,其中只北草蜥 (T septentrionalis) 〔2〕和白条草蜥 (T .wolteri) 〔3〕见有核型数据。南草蜥在我国分布于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 ,其核型未见有人报道。本文对♂性南草蜥的核型作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南草蜥 2♂ ,采自福州仓山。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着丝粒位置按Levan等(1 964 )的标准确定。2 结果和分…  相似文献   

6.
孵化温湿度对北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1998,19(6):439-445
北草晰孵化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重的差异部分地由初始卵重决定。  相似文献   

7.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m、1.77m、0.47m和141.3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胃、肠、胰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的消化酶活力差异显著;同一组织中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不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也有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消化酶的活力与动物种类和器官的分化有关,并受食物组成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分布。这也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形成不同的代谢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北草蜥几种消化酶活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胃、肠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地理种群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消化酶在北草蜥同一组织中的活力有显著差异 ;在北草蜥不同的组织中同一消化酶的活力有显著差异。说明北草蜥消化酶的活力与年龄、性别、部位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受食物组成、能量需求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和分布。这也说明生物长期适应环境 ,形成了不同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杭州北草蜥繁殖期脂肪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杭州小和山北草蜥繁殖季节的3个时段分别捕得两性成年个体,解剖后鉴定性别,分离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并测定其重量。按雌体卵的状态(休止卵、卵黄沉积卵和输卵管卵),卵黄沉积始于3月下旬(T1),首窝卵产于5月上旬(T2),部分(37%)终止繁殖于6月中旬(T3)。从T1到T2,雌性腹脂肪体从平均17.3mg至消失,而雄性从6.3mg减至0.8mg,雌性减量是雄性的3倍。两性6月中旬腹脂肪体消失,而躯干、尾和肝脏的脂肪含量在3个时段无显著变化。很可能雌性腹脂肪体的消耗使首窝卵产出时间提前,从而增加单个繁殖季节的窝数和总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2.
北草蜥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北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 -12kPa的条件下 ,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用以及胚胎生长。孵化过程中 ,每隔 5天称量卵重。孵化第 10天起 ,每隔 5天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 15枚 ,并分离成胚胎、卵壳和卵黄三组分。孵出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 ,之后解剖分离成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材料 65℃烘至恒重 ,用索氏脂肪提取器测定脂肪含量 ,氧弹热量计测定能值 ,马福炉测定灰分含量。本研究北草蜥卵的孵化期为 2 8 1天。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 0 -10天、 11-2 0天、 2 1-2 5天、 2 6-2 8天 ,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 12 %、 3 5%、 3 7%和 15%。 0 -10天 ,胚胎生长较缓慢 ;10天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 ,干物质、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 69 7%、 3 7 0 %和 53 1%。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 :躯干95 2 % ,脂肪 2 4% ,剩余卵黄 2 4%。本研究结果显示 :北草蜥从新生卵到孵出幼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  相似文献   

13.
We acclimated adults of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northern grass lizard) from four localities (populations) under identical thermal conditions to examine whether local thermal conditions have a fixed influence on thermal preference and thermal tolerance in the species. 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 (Tsel), critical thermal minimum (CTMin), and critical thermal maximum (CTMax) did not differ between sexes and among localities in lizards kept under identical laboratory conditions for ∼5 months,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sex and locality on these measures were not significant. Lizards acclimated to the three constant temperatures (20, 25, and 35°C) differed in Tsel, CTMin, and CTMax. Tsel, CTMin, and CTMax all shifted upward as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Tsel shifting from 32.0 to 34.1°C, CTMin from 4.9 to 8.0°C, and CTMax from 42.0 to 44.5°C at the change-over of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from 20 to 35°C. Lizards acclimated to the three constant temperatures also differed in the range of viable body temperatures; the range was widest in the 25°C treatment (38.1°C) and narrowest in the 35°C treatment (36.5°C), with the 20°C treatment in between (37.2°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local thermal conditions do not have a fixed influence on thermal preference and thermal tolerance in T. septentrionalis.  相似文献   

14.
We acclimated adult males of three Eremias lizards from different latitudes to 28℃,33℃ or 38℃ to examine whether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affects their thermal preference and tolerance and whether thermal preference and tolerance of these lizards correspond with their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Overall,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Tsel)and viable temperature range(VTR)were both highest in E.brenchleyi and lowest in E.multiocellata,with E.argus in between;critical thermal minimum(CTMin)was highest in E.multio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