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1例裴氏着色霉致左手背及腕部着色芽生菌病,通过文献复习统计并分析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患者男,48岁,左手背部红斑、疣状增生伴瘙痒10 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PAS染色见硬壳小体.经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为裴氏着色霉.经伊曲康唑600 mg每日口服,治疗3个月后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由着色真菌monophora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方法取皮损皮屑标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同时取活检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温度试验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PCR扩增测序。结果KOH涂片检查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PAS和银染色可见到圆形厚壁的硬壳细胞。真菌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可见大量棕色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梗主要为喙枝孢型,分生孢子棕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温度试验37℃生长,38℃不生长。0.01%、0.05%和0.1%放线菌酮均能耐受。扩增真菌rDNA的ITS区得到645bp的片段,经序列分析与裴氏着色真菌monophora变种ITS区比对,100%一致。结论据真菌学形态结构特征以及DNA序列分析菌种被鉴定为着色霉monophora。  相似文献   

3.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致病真菌常通过皮肤的微小外伤侵入,损害好发于四肢远端的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性斑块或结节,病程持久,迁延不愈。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由着色霉属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耳部皮损KOH涂片镜检发现除成簇的硬壳小体外,还伴萌芽的硬壳小体和大量暗色菌丝。此镜检发现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暗色丝孢霉病。以"着色芽生菌病""硬壳小体""萌芽/芽生"和"暗色菌丝"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6篇报道10例着色芽生菌病存在类似镜检发现。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硬壳小体形态多样性的现象,提高对着色芽生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3岁,因“左手腕结节斑块半个月”为主诉就诊我科门诊。左手腕肥厚性的肉色斑块,结节,表面疣状增生,病理活检见真皮及多核巨细胞胞浆内褐色厚壁圆形硬壳小体。PAS染色(+),真菌培养见暗棕至黑色菌落生长;经测序,最终确诊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但由于患者原发矽肺症状加重,后因矽肺引发并发症死亡。  相似文献   

6.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7.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肉芽肿性真菌病。该病发展缓慢,治疗困难,多数为皮肤受累。偶可伴有淋巴系统、脑组织等其他脏器受损及表皮肿瘤的发生。该文拟从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报告重庆地区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81岁,因左上臂内侧皮肤被铁片划伤后出现溃疡伴疼痛1年余到我院就诊。对患者皮损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将培养出的菌落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培养获得菌落形态,小培养乳酸酚棉兰染色得到镜下特征形态,菌落形态:可见暗棕色和黑色菌落生长;镜下形态: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皮损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慢性肉芽肿样改变。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域测序鉴定结果为Fonsecaea monophora。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确定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 mg, 2次/日,联合药物涂抹和光动力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7岁.颈部皮损5a,皮损直接镜检可见多个棕色硬壳小体,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卡氏枝孢瓶霉,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8个月,皮损形成瘢痕,之后采取全厚皮片移植术切除瘢痕,术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方法 患者女,60岁,主因左手背皮损1 a余就诊,取皮损痂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取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及扫描电镜检查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药敏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对F.monopho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0 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15 6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皮损缓慢好转;6周后加服伊曲康唑200 mg/d治疗,14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结论 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Fonsecaea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方法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结果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引起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的致病菌之一——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孢子的个体发生,除一级产孢细胞外,还有二级产孢细胞,喙枝孢型的分生孢子梗也可发育成为喙枝孢型的二级产孢细胞。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72岁,因右肩部斑块20余年就诊,取皮损痂皮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皮损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可见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黑褐色,绒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给予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治疗,7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5.
报道1例因非医嘱习惯性口服激素导致的难愈性孢子丝菌病。患者右腕木屑刺伤后,出现局限性红斑伴破溃,曾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半年后病情仍不断恶化,遂来我院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孢子丝菌病,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有日常口服激素的习惯,嘱患者停用激素并口服伊曲康唑4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80岁,渔民,捕鱼时右手腕关节擦伤后出现棕褐色结节11年。组织病理检查: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予抗真菌联合治疗(伊曲康唑0.2 g, 1次/d,特比萘芬0.25 g, 1次/d),治疗4个月后患者疣状斑块增生明显好转,随访中。  相似文献   

17.
定菌生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观察定菌生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简称BV)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对照药物(灭滴灵)进行对比观察。经临床及化验检查确诊的无心、肝、肾疾病,血尿常规正常,不合并滴虫及霉菌性阴道炎的BV病人100例,其中80例随机分为定菌生试验组和灭滴灵对照组,另外20例为定菌生开放组。治疗一疗程,停药3天复查。观察结果:定菌生和灭滴灵治疗BV,临床表现总有效率分别是100%和95%(P>0.05),化验检查总有效率分别是95%和92.5%(P>0.05),两组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总有效率差别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副作用。观察结果表明,定菌生可做为治疗BV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显示真菌的4种特殊染色方法,旨在寻找一种显示芽生菌并适合于临床病理诊断的染色方法.方法 对病理石蜡组织芽生菌感染标本进行PAS染色、PASM染色、抗酸染色及爱尔新蓝染色(pH2.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HE染色切片上见多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PAS染色呈红色,PASM染色呈黑色,抗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4):213-213
第五届ISHAM 2013黑酵母和着色芽生茵病研讨会(Fifth meeting of the ISHAM working groups on Black Yeasts and Chromoblastomycosis:Theblack.fungiaroundUS.harmandbenefit)是由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暨南大学医学院承办的综合性医学真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广州召开,届时将有国内外从事真菌研究的众多权威及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为提高我国医学真菌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医学真菌研究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搭建沟通的平台。欢迎各相关学科及有关人员踊跃投稿参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流行病学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4年~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确诊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29篇,病例5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9岁,男女比例为5.5∶1。本病好发于农民和工人,以四肢远端暴露部位较为常见,发病前多伴有外伤史;发病早期多以丘疹为主,随后多表现为斑块,结节和溃疡;真菌学检查菌株以裴氏着色芽生菌为主,治疗多以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最常用,预后较好。结论皮肤着色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下肉芽肿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晚期可致畸致残,甚至癌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