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西南岩溶地区珍稀濒危树种育苗与造林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在广西平果县龙何示范区对10种岩溶珍稀濒危树种的育苗和造林的技术及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苗圃育苗的9个树种中,仪花和广西顶果木的发芽率不足50%,其他树种则在70%以上;蒜头果有轻微性的根结线虫危害,其他树种的病虫害很少,大多数树种苗木均表现出早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的势头。在直播造林中,苏木的效果最好,蒜头果次之,而蝴蝶果、广西顶果木和海南椴等很差;任豆、东京桐等5个树种的植苗造林成活率超过75%,其中任豆和广西顶果木的株高平均年生长量大于40cm,东京桐、蝴蝶果和海南椴等树种则小于25cm。  相似文献   

2.
高CO_2浓度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 ,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 浓度为 70 0 μl·L-1、40 0 μl·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 ,以生长在 40 0 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 ,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 ,高CO2 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 10 %~ 40 % .高CO2 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 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 ,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 浓度反应不一 ,反映出幼树对高CO2 浓度适应的复杂性 .长期高CO2 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 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 ,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  相似文献   

3.
广东松幼苗存活率和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至2008年7月,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不同年龄、不同种植方式的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幼苗的存活率、株高和基径等指标,以期为国家保护植物广东松的保育提供资料。结果表明,实验期间袋栽苗存活率下降明显,从开始时的100%下降到结束时的50%;裸植苗与移植苗的存活率从100%下降到80%左右。总月均株高、基径的增量,袋栽苗、裸植苗、移植苗依次为1.01、1.39、2.76cm;0.17、0.20、0.64mm。年均株高、基径增值,移植苗、裸植苗、移植苗依次为32.91、17.22、12.77cm;7.64、2.31、2.0mm。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增长均加快,株高与基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广东松幼苗至10a生仍属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乔木层树种20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高磊  杜凡  王欢  李敏敏  孟凡荣 《生态学报》2015,35(12):4053-4062
热带雨林中乔木层树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测乔木树种的动态,能更好的了解群落的演替。基于西双版纳地区5块共1.25 hm2山地雨林固定样地20年的监测资料,从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个体数量、主要树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树种动态。研究对象为近成熟的山地雨林,1992—1994年初测时样地中记录到乔木层树种215种,隶属于61科128属;到2012年,乔木层树种增加到239种,隶属于62科148属。分析表明,20年来样地中乔木层树种在科、属、种三级组成水平上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1.64%、15.63%、11.16%。退出乔木层和新进入乔木层的树种主要是偶见种。20年来,样地乔木层总株数从1464株增加至1478株,累计死亡620株,总死亡率29.55%,年均死亡率1.48%;累计进界634株,总进界率30.22%,年均进界率1.51%;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小幅度波动中略有增加,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增加率分别为0.28%、2.69%、0.55%;乔木层的径级组成未有明显变化,不同径级的死亡和进阶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相似文献   

5.
高CO2浓度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μl·L -1、400μl·L-1 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以生长在400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 ,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10%~40%.高CO2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 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浓度反应不一,反映出幼树对高CO2浓度适应的复杂性.长期高CO2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玉米耐低磷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田种植条件下,在四川两个生态地区鉴定了76份玉米自交系的耐低磷能力。通过对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耐低磷系数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平均值及其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子粒产量、株高、茎粗可作为玉米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和评价的指标。根据上述指标,发现178、RP125、99S2052.1、99S2052—2、2396等8个自交系在两试验点都表现出较好的耐低磷特性;978—2、郑58、9508B等21个自交系在两试验点都表现出低磷敏感特性;4783411—1、LC995、01$43、0922—3、S28等17个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稳定。研究发现玉米对低磷胁迫的反应易受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综合运用大田初筛与盆栽复筛、多年多点筛选以及分子水平上的鉴定是获得耐低磷基因型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李株和陈株血凝素(HAN)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97.5%和60%,阳性率各为2.5%和22%,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到100%。通过筛选得2株杂交瘤细胞、一株为2B_7、另一株为1H_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滴度均达1∶16×10~4—32×10~4。1H_8的血凝抑制滴度达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杂交细胞染色体2B_7为80—97条,1H_8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一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McAb的Ig类别和IgG亚类检测结果2B_7为IgM,1H_8为IgG_(2b)。两者对19株不同来源的EHFV具有不同的反应,1H_8McAb与19株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荧光反应,滴度都较高,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滴度在1∶1280—5120,故1H_8为血凝抑制抗体;2B_7只对12株EHFV起反应,对7株不起反应,且没有血凝抑制活性。这说明1H_8与2B_7具有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树木短期死亡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白山次生杨桦林5 hm2样地为对象,以2005和2010年两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2005-2010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的组成、数量,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以及不同生境类型下主要树种的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样地内树木胸径(DBH)≥1 cm的独立个体的树种数由46种增至47种,新增3个树种,2个树种因仅有的一个个体死亡而消失;独立个体数由16509株减少为15027株,其中,死亡个体数2150株,占2005年个体总数的13%,新增个体数668株,净减少1482个个体;样地树木的胸高断面积由28.79 m2·m-2增至30.55 m2·m-2,有41个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增加,6个树种减少,其中,山杨和白桦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2.3%;小径级个体的死亡量较大,DBH<5 cm个体的死亡量占总死亡量的65%,山杨和白桦是大径级个体死亡的主要树种.不同生境类型下个体死亡率差别不大,但各径级间的树木死亡率则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竹子分株系统构建过程及其与人工经营的关系,本文对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Prevernalis’)不同年龄母竹、不同覆盖年限竹林进行土壤盆栽实验,比较了各处理竹苗地下茎分枝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在盆栽竹苗分株系统构建过程中,地下茎以竹鞭分枝为主;2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分枝数量普遍高于1年生盆栽苗,且地下茎分枝表现出随竹林土壤覆盖年限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盆栽苗地下茎分枝主要分布于第Ⅱ、Ⅲ、Ⅳ分枝的鞭中位置;1年生母竹盆栽苗地下茎分枝以第Ⅱ分枝级别的鞭中、鞭梢部位为多,而2年生母竹盆栽苗则以第Ⅲ分枝级别的鞭中、鞭梢部位为多;随土壤覆盖年限增加,地下茎分枝偏向分布于较为靠前的分枝级别。研究发现,母竹盆栽苗分株系统的构建主要采取了扩大地下分枝的策略,其2年生母竹与竹鞭中部着生侧芽的分枝生长对分株系统拓展贡献率较大;竹林土壤覆盖时间越久越不利于地下茎分枝。由于竹子分株系统具有时空拓展性,其地下茎分枝生长特征尚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0.
以大肠杆菌HfrC为给体,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Fa.1、Fs.2、F3,4、F。2404为受休,分别杂交 得到六株痢痰杆菌杂交株,与其原始株及两株铰链株进行了生化、血清、药敏、繁殖力、侵袭力、免疫力等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的比较。发现HF,。2-3,Hfu 4—17二杂交株与痢疾毒株在乳鼠肠道内具有不同程度的繁殖力,此点与两株依链株不同,后者在乳鼠肠道内不能繁殖。经毒力试验表明,HE38 2-3与HF38 4-17株的小白鼠LD,。剂量分别为2.5×10,,2,0×10,,而其相应原 始菌株Fs-2,F384分别为4×104.2.7 x10’,杂交株高于原始菌株;将上述二杂交株以5×10。 菌体接种豚鼠角膜,未引起炎症反应;二者均不侵入HeLa细胞,结果同依链株类似。经豚鼠角膜免疫力试验证明,HF38 4—17与HF38 2—3株均可使免疫豚鼠角膜产生对同型毒菌F38 75株攻南白免疫力,尤以HF38 4—17株曲杯.  相似文献   

11.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下木本植物更新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中不同特征林窗内木本植物更新进行调查,计算不同特征林窗内木本植物的重要值、密度和丰富度,分析不同林窗大小、年龄和形成原因与木本植物更新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窗大小对木本植物密度和丰富度有显著影响,耐荫树种密度和丰富度在大林窗(200 m~2)分别为0.32株·m~(-2)和3.26,中性树种密度和丰富度分别为0.40株·m~(-2)和2.54,均比在小林窗(≤200 m~2)中显著增大,表明大林窗(200 m~2)能为耐荫树种和中性树种提供适宜光照条件和生长环境。幼年期林窗中以耐荫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377;中年期林窗以中性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400;老年期林窗以喜光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325,表明随着林窗年龄的增加,林窗内喜光树种逐渐占据优势。林窗形成原因对木本植物密度有显著影响,中性树种和喜光树种的密度在藤本绞杀形成的林窗均为0.43株·m~(-2),比在人为伐倒和病虫害形成的林窗中显著增大,表明藤本绞杀可为喜光树种和中性树种的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2.
高CO2浓度对温带三种针叶树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将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针叶树种红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的幼苗 ,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 浓度为 70 0和 40 0 μmol·mo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 ,在各自的生长环境条件下 ,利用CI 30 1PS便携式CO2 分析系统测定针叶的光合光响应曲线 .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的不同CO2浓度处理间差异明显 .比较饱和净光合速率、暗呼吸、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能利用率 (QUE)的变化可见 ,长白落叶松为阳性树种 ,其光合作用对高CO2 浓度的适应能力较好 ,红松树种次之 ,阴性树种红皮云杉光合作用对高CO2 浓度适应能力最差 .并初步探讨了供试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及其演替状况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参照CTES技术标准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建立11.56 hm2动态监测样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乔木共有24910株,分属于35科、57属、10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槭树科、冬青科、樟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桦木科、壳斗科;(2)样地内乔木树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优势树种为茅栗、鹅耳枥、白檀和四照花;乔木树种在各个高度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8 m之间;(3)χ2检验结果显示,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树种对中仅有32个树种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从联结系数(AC)来看,105个树种对中呈现显著正关联的树种对占42.9%,显著负关联的树种对占24.8%,但关联强度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表明该地区群落结构整体仍处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4.
参照CTFS技术标准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建立11.56 hm~2动态监测样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乔木共有24910株,分属于35科、57属、10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槭树科、冬青科、樟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桦木科、壳斗科;(2)样地内乔木树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优势树种为茅栗、鹅耳枥、白檀和四照花;乔木树种在各个高度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8 m之间;(3)χ~2检验结果显示,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树种对中仅有32个树种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从联结系数(AC)来看,105个树种对中呈现显著正关联的树种对占42.9%,显著负关联的树种对占24.8%,但关联强度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表明该地区群落结构整体仍处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东北部沿海地区更新造林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带海岸地区不同更新方式的造林效果,选取3种阳性树种、3种中性树种和2种阴性树种在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内进行冠下更新造林,同时在邻近海防林的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植苗造林,并对2年后两种更新方式下不同造林树种的保存率、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个阳性树种冠下更新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均有较高保存率,其中除马占相思、苦楝在高郁闭度林冠下更新造林保存率分别为68%和76%,非洲楝迹地造林保存率76%,其他造林方式保存率均在80%以上。中生树种和阴性树种只有林冠更新造林能保证其存活和生长,迹地造林条件下仅小叶榄仁保存率达到15%,其余4种保存率均不足10%。对更新造林保存率最高的非洲楝、苦楝、马占相思和鸭脚木的生长进行分析得到,除马占相思高(2.16 m·a–1)、地径(3.05 cm·a–1)的年生长量迹地更新造林显著高于林冠下更新造林,其他3个树种均在中度郁闭(40%-55%)的林冠下更新造林生长效果最佳。以上研究为热带沿海地区更新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参照CTES技术标准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建立11.56 hm2动态监测样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乔木共有24910株,分属于35科、57属、10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槭树科、冬青科、樟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桦木科、壳斗科;(2)样地内乔木树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优势树种为茅栗、鹅耳枥、白檀和四照花;乔木树种在各个高度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8 m之间;(3)χ2检验结果显示,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树种对中仅有32个树种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从联结系数(AC)来看,105个树种对中呈现显著正关联的树种对占42.9%,显著负关联的树种对占24.8%,但关联强度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表明该地区群落结构整体仍处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7.
罗旭  梁宇  贺红士  黄超  张庆龙 《生态学报》2019,39(20):7656-7669
气候变化及相应火干扰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动态,且在未来的影响可能继续加剧。为了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暖,国家在分类经营基础上全面实施抚育采伐和补植造林,效果较好,但抚育采伐对森林主要树种的长期影响知之甚少,其在未来气候下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评估,同时,探讨造林措施对未来森林的影响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森林景观模型LANDIS PRO,模拟气候变化及火干扰、采伐和造林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树种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模型初始化、短期和长期模拟结果均得到了有效验证,模拟结果与森林调查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火烧迹地数据的林火干扰验证亦能够反映当前火干扰的效果,模型模拟结果的可信度较高;2)与当前气候相比,气候变暖及火干扰明显改变了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和地上生物量,B1气候下研究区森林基本上以针叶树种为主要树种,A2气候下优势树种向阔叶树转变;3)与无采伐预案相比,当前气候下,抚育采伐使落叶松的林分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65±94.9)株/hm~2和(8.5±5.1) Mg/hm~2,增加了樟子松、白桦和云杉等树木株数和地上生物量(3.3—753.4株/hm~2和0.2—4.0 Mg/hm~2),而对山杨的影响较小;B1和A2气候下抚育采伐显著改变林分密度,降低景观尺度地上生物量,进而表现为不可持续;4)B1气候下,推荐实施中低强度造林预案(10%和20%强度),在A2气候下,各强度造林均可在模拟后期增加树种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μl·L-1、400μl·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以生长在400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高CO2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10%~40%.高CO2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浓度反应不一,反映出幼树对高CO2浓度适应的复杂性.长期高CO2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珊瑚花株形矮壮、叶片玲珑、花色鲜丽、花期耐久,是近年来都市流行的时髦盆花之一。珊瑚花(Justiciacarnea)为爵床科珊瑚花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盆栽状态下高度约40—50厘米;叶对生,卵形至长圆形,深绿色;顶生穗状花序呈假头状,外形似菊花,长10—12厘米;苞片矩圆形,长约2厘米;花冠长约6厘米,呈玫瑰紫或淡红色;蒴果;花期6—8月。珊瑚花原产南美洲巴西等地。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喜半阴,忌烈日曝晒;叶质脆,经风吹和暴雨淋击易破碎;喜酸性土壤,忌盐碱;畏烟熏和空气干热。其栽培比较容易。盆栽可…  相似文献   

20.
芦芽山林线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7年7月15日—8月7日和9月5日—10月9日,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测量了6株白杄和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在7—8月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对低温干旱的9—10月,白杄对环境的敏感度更高;两树种的净生长曲线和累积变化曲线在7—8月呈上升趋势,9—10月则先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且白杄生长曲线的波动较大;两树种的茎干变化与水分条件显著相关,其中白杄受大气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强,而华北落叶松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