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稻田蜘蛛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稻田蜘蛛研究是稻虫生态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介绍中国近年稻田蜘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阐明蜘蛛的保护利用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稻田蜘蛛生态研究的可行性,探讨蜘蛛群落研究方向,主要任务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稻田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吸虫器法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中的蜘蛛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捕食性蜘蛛81种,隶属于15个科、44个属。其中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有40个共有种。八斑鞘蛛、食虫沟瘤蛛、类水狼蛛是稻田生境与非稻田生境所共有的3种优势种蜘蛛。  相似文献   

3.
几种化学农药对稻田优势种蜘蛛杀伤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自强  王洪全 《蛛形学报》2000,9(2):112-115
用5种化学农药对稻田优势种蜘蛛杀伤力的盆栽与田间进行测试。结果表明,5种化学农药对稻田4种优势种蜘蛛都有较大的杀伤力,总的杀伤率达62.1%-91.7%,盆栽施药比田间施药对蜘蛛的杀伤力大。田间试验结果应当比较符合实际;田间试验对照组蛛虫减退的民政部进一步说明,蜘蛛对目标害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晚稻后期,如果蛛虫比在1:5以下,用不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4.
食虫瘤胸蛛、草间小黑蛛的发生和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虫瘤胸蛛和草间小黑蛛是川东地区稻田和旱地蜘蛛种群中的优势种,是稻田和旱地部分主要害虫的重要天敌,对稻飞虱日食量为3—6.5头。现将这两种蜘蛛的发生和抗药性测定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5.
湖南稻田蜘蛛群落生态特点及控虫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近年来对湖南省境内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报道湖南稻田蜘蛛198种,隶属25科87属,及其常见类群和主要优势种: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八斑鞘腹蛛。并应用测定群落结构特征的多种指数公式比较分析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稻田蜘蛛群落的时空格局特点、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优势种差异以及农药对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和蜘蛛群落对目标害虫的控制效应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蛛治虫对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稻田蜘蛛已知有 2 3科 1 0 9属 373种 ,其中东南、西南、华中、西北和东北稻区分别为 2 2 8、2 2 0、2 0 7、1 2 6和 97种 .田间优势种群较其它天敌相对稳定 ,蜘蛛与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和生态分布相关性强 ,彼此制约关系明显 .以蛛治虫 ,创造有利于蜘蛛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保护了其它天敌 ,发挥多种天敌对稻虫的自然控制力 ,减少了环境污染 ,优化了稻田生态系统 ,使之呈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蜘蛛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在稻田、棉田、果园、茶园、森林及室内均有分布。农田蜘蛛常守在水稻、棉株的上中下部,以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等十多种害虫为食,它不为害水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即早、晚稻全生育期,蜘蛛都能捕食害虫。据调查,在稻田中蜘蛛与害虫的效应指标达1∶4时,蜘蛛就能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发展。根据省农田蜘蛛治虫科研协作网(湘阴、湖南师范学院、酃县等三十四个单位)试验证明,利用农田蜘蛛治虫,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人畜健康;能解决农药暂时的不足,节约成本,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是植保工作中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有机稻田褐稻虱种群动态及天敌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知识》2008,45(3):384-388
为组建有机稻田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系统调查实施有机耕作1年后褐稻虱种群动态,并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自然天敌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机晚稻田中褐稻虱种群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9月底~10月初、10月下旬,平均百丛达502.3,164.5头,种群增长率为常规稻田的31.76%。水稻移栽后天敌数量迅速回升,有机稻田中蜘蛛、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分别比常规稻田增长66.10%,166.67%,44.24%。将各类天敌作用相加,以"捕食及其它"、"寄生"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最强,其EIPC值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相应天敌因子EIPC。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研究初报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通过近30a的调查研究,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经不断分类鉴定,有22科、108属、375种,其中已定出种名的有337种,未定种名的38种。22科中有优势科8个,优势属13个,及17个优势种,但优势科中不一定都含有优势属或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稻鸭共作模式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设置稻鸭共作区、常规稻作区和空白区3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早稻生长期间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类均为园蛛科、微蛛科、狼蛛科和肖蛸科蜘蛛;稻鸭共作区中园蛛科、微蛛科和狼蛛科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在整个调查期间,常规稻作区、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总数分别比空白区低1.7%和14.9%;除个别观测时段外,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两个处理,但并不显著;多样性指数的减少以放鸭下田初期较为明显,随水稻的生长,多样性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类型稻田早、晚稻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67种,丰富度以蜘蛛高于捕食性昆虫类;早稻高于晚稻;中抗品种高于抗虫和感虫品种。早稻以皿蛛科Linyphiidae的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insecticepesBoes.etStr.占优势,晚稻则以狼蛛科Lycosidae的相对丰盛度最高。早稻捕食性天敌数量动态以中抗品种峰期最长;感性样田中天敌平均密度与中抗样田差异不显著,与抗虫品种差异显著;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优势度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而增强。晚稻3个品种样田中天敌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样田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早稻,且波动幅度小于早稻,品种之间多样性差异较小,晚稻群落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荧光物示踪法定量测定水稻-叶蝉-蜘蛛食物链的营养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采用稀土元素铕荧光物示踪法,对水稻-叶蝉-蜘蛛这一食物链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测试,结果表明,所选用的稀土元素铕可以通过该食物链而传递,证明铕用于食物链营养关系定量分析是可行的,早稻孕穗期,晚稻分薛期施铕7d后,其含铕量均表现为叶片>茎及叶鞘;根据叶蝉取食水稻后测定的含铕量和叶蝉体重的不同进行折算,每100头叶蝉每天可取食水稻0.71-1.13g;根据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捕食叶蝉后含铕量计算,每头拟不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平均每天捕食叶蝉分别为4.63头,2.81头,1.0头,捕食能力,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  相似文献   

13.
茶园蜘蛛、昆虫群落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勇  张汉鹄  邹运鼎 《生态学报》1991,11(2):135-138
该文研究报道了皖南地区茶园蜘蛛、昆虫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结果如下:1.茶园中昆虫、蜘蛛种类有28个,其中5、6月群落中动物种类多,多样性指数大。调查期内,品种园内动物优势种是天敌。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在无人为干扰的品种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进行化学防治的采摘茶园群落结构不稳定。此研究对于在茶园内合理使用农药、繁荣生物群落,提高茶叶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稻田狼蛛各种群的数量,一年中出现四次波动,分别发生在元月下旬、4月底春耕、7月下旬双抢和10月底。早、晚稻期间最大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10日和9月11日,每公顷达29.625万头和34.5万头。影响狼蛛数量消长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的气温下降,春季的气温回升,早晚稻期间的食物增加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春耕、双抢和秋收时节的大规模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15.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张永强 《生态学报》1989,9(2):157-162
本文对南宁地区农田自然蜘蛛群落和旱地狼蛛亚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1.农田区蜘蛛群落有14科、41属、80种。主要成分是食虫瘤胸蛛、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奇异獾蛛和豹蛛属种类,个体数以食虫瘤胸蛛最多。旱地狼蛛亚群落主要成分是奇异獾蛛和豹蛛属种类。 2.稻田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田埂杂草群落最高,早稻田群落最低。多样性、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时间格局是早、晚稻皆随时间序列增加。平均多样性、均匀度和个体数,晚稻均高于早稻。狼蛛更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以草地最高。 3.应用群落比例相似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拟环纹狼蛛与拟水狼蛛和奇异獾蛛与豹蛛属种类是组成当地农田区的水田和旱地生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狼蛛亚群落主要成分。 本文试图揭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蜘蛛,在不受化学农药干扰下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并以狼蛛亚群落为代表,比较农田区内不同生境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生境生态特征的关系,为害虫防治和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icindela (Calochroa) whithilli (Hope) and Cicindela (Calochroa) flavomaculata Hope (Cicindelidae: Coleoptera) are seasonally dominant predatory insects in the cultivated, and irrigated rice paddy fields of the South Indian peninsula. While studying the feeding ecology of these tiger beetles in rice paddy agro‐ecosystems in Sringeri area of the central Western Ghats, we examined their potential as biocontrols on the major rice paddy pest populations available in this region. Earthworms and tadpoles were significant prey organisms during the early cultivation period, while other traditional prey organisms like ants and spiders (mainly wolf and jumping spiders) were more common as prey organisms toward the mid‐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eding fauna of tiger beetles can extend to prey items beyond arthropods, to include vertebrates. Cicindela (Calochroa) duponti Dejean is another common species that occurs abundantly in the Areca orchards and on the bunds that separate rice paddy fields from adjacent uncultivated lands. We performed laboratory tests to determine the feeding guild of these beetl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possible role as a predator of the rice paddy pests. Although preliminary in na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C. whithilli and C. flavomaculata are ineffective as biocontrol agents of rice paddy agro‐ecosystems. They appear to have only a marginal impact on the larvae of Leptocorisa acuta, a major insect pest of paddy rice, but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7.
广东双季稻区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吸虫器采样法,于1998年对广东省大沙镇双季稻区两块相邻的杂草地和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共采集到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其中55种为蜘蛛,18种为昆虫。3月21日,早稻田翻耕前,在杂草地中采集到3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130头/m2。4月4日,水稻移栽1周后,在杂草地中采到2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92头/m2;同期在稻田中采到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16.2头/m2。5月13日早稻成熟前期,在杂草地中只采到19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28头/m2;而此期,在稻田中采到27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为53.2头/m2。在晚稻生长期,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与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和密度的变化与早稻生长期情况相似。杂草地与稻田两生境间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大于0.5,由此可见,这两类生境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是非常相似的,具有较多的共有种。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可能是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重建的重要种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