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松突圆蚧为害对马尾松针叶主要次生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受松突圆蚧不同程度为害的马尾松针叶主要次生物质的测定表明,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与其针叶内的次生物质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发生变化,先增加,后降低,这说明了受害程度的强弱对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有影响,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和物质,影响主要代谢。这是被害松树针叶枯黄、枝干枯死直至植株枯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对不同马尾松家系危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受松突圆蚧危害的28个马尾松家系相关的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28个马尾松家系抗松突圆蚧危害的特点。结果表明,家系330、386、318、246、465、662、CK1、232等8个家系不易受松突圆蚧侵害;家系439、458、469等3个家系易受松突圆蚧侵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找出重要的指标,从而揭示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数量变化与环境因素变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所受危害程度间相互存在的重要关系。于福建省松突圆蚧发生区选取了4块调查标准样地,对松突圆蚧的6个数量指标和6个环境因子及其对马尾松受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与松突圆蚧数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综合负相关,全N、全P、温度、雌成虫虫口密度、雄成虫虫口密度、2龄若虫虫口密度都是重要指标。松突圆蚧数量指标与马尾松受危害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综合正向相关性,环境因子与马尾松受危害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综合相关性。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所得的各种结果之间非常协调一致,与实际也基本相符。结论认为:环境因子对松突圆蚧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松突圆蚧数量变化对马尾松危害程度有重要影响,而环境因子对马尾松危害程度影响不大;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是科学合理的,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王燕  戈峰  李镇宇 《生态学报》2001,21(8):1256-1261
研究了受害程度不同的马尾松针叶内诱导化学物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和局部受害后空间序列上的变化。结果发现:受害马尾松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酚类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上下波动,先增加,后逐渐降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反映了马尾松受害后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快速、间断、被调节的过程。危害程度的强调对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中度的危害(针叶损失50%)所诱导产生的次生物质最多,轻度(针叶损失25%)或重度(针叶损失75%)的危害所诱导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较低。以7年生(共5个轮枝)的马尾松作为实验材料,对第3轮枝进行剪叶75%,在空间序列上,观察其余各轮枝松针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发现第3轮枝受害后马尾松其余各轮针叶内也产生诱导化学物质含量变化,并且因轮枝部位的不同,其诱导产生的变化也不相同。说明松针所产生的诱导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全株性的、异质性的。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精准施肥和丰产经营,用不同结实能力无性系作为材料,设置每株0、400、800和1600 g 4个磷肥水平(分别记为P0、P4、P8和P16),分别在花原基形成前和球果采摘后施肥,研究磷肥对马尾松无性系雌球花量的影响,以及花原基形成期和球花分化前期不同高度的针叶N、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P0处理相比,P8和P16处理显著提高马尾松无性系雌球花量,2018年增幅分别为67.4%和61.2%,2019年增幅分别为28.9%和14.1%。雌球花量与针叶N含量和N/P呈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结实能力无性系针叶N、P含量对P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花原基形成期,结实能力弱的无性系N含量高,N/P值在11.5~12.5;结实能力强的无性系P含量高,N/P值在9.5~10.5,且在此时期大多数无性系在P8处理下P含量最高,N/P最低。球花分化前期,两种无性系N/P值分别在15.3~17.0和13.2~15.1。无性系上部针叶P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和下部,而N/P显著低于中部和下部。综上,每株施800 g磷肥可提高不同结实能力无性系花原基形成期针叶P含量,降低N/P,有利于雌球花的形成,对提高无性系种子园产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受害诱导的化学物质滞后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王燕  李镇宇  戈峰 《昆虫学报》2000,43(3):291-296
通过接种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人工剪叶,分析比较了不同受害方式对马尾松针叶内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害虫取食松针诱导的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酚类物质)比人工剪叶处理略有增加,而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变化不大。对马尾松进行害虫取食为害、人工剪叶受害、未受害三种处理后,连续3年跟踪测定了松针叶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害虫取食为害,还是人工剪叶受害,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直至一年后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蛋白质变化的趋势则始终是受害处理的含量比未受害处理的含量高,表明马尾松受害后诱导的化学物质变化具有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8.
林恬  郑怀舟  朱锦懋 《生态学报》2022,42(18):7641-7651
植物叶片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碳(C)、氮(N)、磷(P)含量可反映植物和生态系统对水分亏缺环境的响应及适应程度。以福建省长汀县25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对象,原位观测分析了3年持续100%隔离降雨对成年马尾松针叶NSC与C、N、P的影响。结果表明:(1)持续隔离降雨导致马尾松针叶NSC含量先显著增加后减少,最终导致针叶NSC含量季节变化消失;且针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在后期显著增加;(2)持续隔离降雨使马尾松针叶N含量、P含量、N∶P均表现为前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后期显著高于对照组;(3)马尾松针叶NS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含量、N∶P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均与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N素无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持续减少马尾松可通过调整针叶中NSC含量的积累及分配和提高针叶N、P含量来适应缺水环境,P含量的增加对NSC含量波动及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相互转化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在诱导植物产生抗逆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马尾松为试验材料,用GC/MS检测了马尾松毛虫咬食、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熏蒸和萜烯混合物熏蒸处理4 h后,马尾松损伤针叶、相邻姊妹针叶(处理同一轮未受损伤枝条)、系统上枝针叶(处理枝上一轮枝条)和系统下枝针叶(处理枝下一轮枝条)中ABA和J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虫害4 h后,马尾松损伤针叶、相邻姊妹针叶、系统上枝针叶和系统下枝针叶的ABA和JA含量均明显升高.用10 μmol·L-1 MeJA熏蒸和10 μmol·L-1萜烯混合物熏蒸健康植株后,各部位枝条针叶中ABA和JA含量明显升高.说明ABA和JA是马尾松苗木伤反应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参与了马尾松苗木系统抗性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种群变动的影响, 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同(轻度、 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 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 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 针叶黄酮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多糖含量减少, 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 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量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 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除6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 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 (3)随受害程度加重, 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 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幼虫平均死亡率、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 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 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的寿命和羽化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饲养和连续观察,研究了食物、温度对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及其羽化的时间节律.结果表明:食物对该寄生蜂成虫寿命有极显著影响,喂食20%蜂蜜或20%蜂蜜+新鲜松针可将雌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4.8 d和17.3 d,将雄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1.3 d和12.3 d.喂食20%蜂蜜条件下,温度也表现出极显著影响,23 ℃和26 ℃下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明显较长,32 ℃下均最短,相同温度下雌虫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虫.日周期中,雌虫主要在11:00-15:00羽化,18:00以后基本不羽化;雄虫主要在9:00-12:00羽化,17:00以后基本不羽化.在花角蚜小蜂的主要羽化期7-9月,7月羽化量最大 ,此后8、9月呈波浪式递减;单日羽化的成虫中,雌虫大多占80%以上,雄虫则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波动.对比试验发现,花角蚜小蜂在收蜂棚中的出蜂量比在收蜂箱中更大.花角蚜小蜂在羽化前积累的能量十分有限,人工放蜂前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福建和广东夏季的高温、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和松突圆蚧雌成蚧虫口高峰期不吻合、极高的雌性比例等是影响该寄生蜂种群稳定的潜在因素.收蜂棚有利于大量收集花角蚜小蜂,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 垂叶榕叶片受蓟马锉吸为害后, 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蜡质层破裂, 表皮细胞损伤, 气孔功能渐失, 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蓟马锉吸胁迫因子对垂叶榕叶片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 各危害等级处理叶片两两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性不同。与0级叶片相比, 锉吸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1级叶片中下降最快, 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变缓, 甚至在危害最重的4级叶片中, 蛋白质含量出现了小幅提高。氨基酸中有蓟马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 NEAA)8种。在同一危害等级叶片中,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可划分为3个层级, 但它们含量排序相对稳定; 在不同危害等级叶片中, 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叶片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变化, 两者紧密关联。T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s), EAA和NEAA含量均随蓟马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2级和3级叶片中的降幅明显;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部分随危害叶片等级的提高而下降, 2级叶片中降幅最大, Arg, Lys和Met 3种EAA与Asp, Cys, Ser和Tyr 4种NEAA则不同, 在某些等级叶片中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定量描述蓟马对垂叶榕叶片功能效益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种子为试材, 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NaHS对NaHCO3胁迫下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NaHCO3胁迫显著抑制了黑籽南瓜种子的发芽率、胚轴长和胚根长, 降低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抑制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SOD及POD活性。而外施不同浓度的NaHS显著促进了NaHCO3胁迫下黑籽南瓜萌发种子胚轴和胚根的生长, 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及α-淀粉酶、β-淀粉酶、SOD和POD活性, 降低了MDA含量; 外施其它盐类(Na2S、Na2SO4、NaHSO4和NaHSO3)及不同pH值(pH5.8–7.8)的Na2HPO4-NaH2PO4缓冲液对NaHCO3胁迫下黑籽南瓜种子的萌发则无影响。外施NaHS可有效缓解NaHCO3胁迫对黑籽南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其缓解效应可能与其释放的H2S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云南紫胶虫与粗纹举腹蚁之间的互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和粗纹举腹蚁Crematogaster macaoensi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云南省墨江县雅邑乡紫胶种植园,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比研究了粗纹举腹蚁取食人工食物、 云南紫胶虫排泄的蜜露和无食物的3种处理下粗纹举腹蚁个体体重和存活率的变化, 以及在粗纹举腹蚁垄断蜜露、 自然条件下和无蚂蚁照顾的3种处理下云南紫胶虫个体怀卵量、 虫体大小、 死亡率和生活史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 云南紫胶虫排泄的蜜露是一种高质量的食物资源, 能够稳定增加粗纹举腹蚁工蚁的体重百分比[人工食物(44.55%)>蜜露(25.81%)>无食物(-4.13%)] (F(2,54)=18.81; P<0.01), 并提高其存活率[人工食物(85.78%)>蜜露(82.48%)>无食物(78.74%)] (F(2,55)=7.31; P<0.01)。粗纹举腹蚁取食蜜露的同时, 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云南紫胶虫的雌虫数量[蚂蚁垄断蜜露(80.81%)>自然状态(75.55%)>无蚂蚁照顾(75.33%)] (F(2,143)=54.08; P<0.01), 提高云南紫胶虫的个体怀卵量[蚂蚁垄断蜜露(401.85粒)>自然状态(395.73粒)>无蚂蚁照顾(353.34粒)] (F(2,144)=4.82; P<0.01), 降低云南紫胶虫的死亡率[蚂蚁垄断蜜露(89.42%)<自然状态(89.78%)<无蚂蚁照顾(90.82%)] (F(2,146)=3.45; P<0.05); 云南紫胶虫虫体有变小的趋势[蚂蚁垄断蜜露(12.92 mm2)<自然状态(13.04 mm2)<无蚂蚁照顾(14.90 mm2)] (F(2,147)=10.88; P<0.01), 生活史周期变长[蚂蚁垄断蜜露(203.96 d)>无蚂蚁照顾(202.85 d)>自然状态(200.00 d)] (F(2,71)=19.77; P<0.01), 提示粗纹举腹蚁取食蜜露增加了云南紫胶虫的代谢压力。结果说明, 以蜜露为纽带的粗纹举腹蚁和云南紫胶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兼性互利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取食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行为的影响, 探讨西花蓟马与B型烟粉虱的种间竞争机制。【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法、 选择性试验法, 研究了不同处理组合(健康植株CK vs烟粉虱为害植株B、 健康植株CK vs西花蓟马为害植株F、 烟粉虱为害植株B vs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植株B+F)下, 烟粉虱对不同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反应及寄主偏好的差异性, 并利用GC-MS分析了不同处理植株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结果表明, 在CK vs B和CK vs F两个组合中, 烟粉虱雌成虫对健康植株和昆虫为害植株的偏好性差异不显著; 而在B vs B+F组合中, 烟粉虱为害株对烟粉虱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CK vs B和CK vs F这两个组合中, 烟粉虱成虫均偏好健康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 在B vs B+F组合中, 烟粉虱成虫偏好烟粉虱单独为害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GC-MS分析结果显示, 本实验收集到9种挥发性物质, 其中有5种烯萜类物质, 其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与烟粉虱单独为害株相比, 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中, 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的β-水芹烯显著升高, 而对其具有吸引作用的β-月桂烯却显著减少。【结论】综合分析认为, 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可以显著影响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及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罗布麻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网室盆栽实验, 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100–400 mmol·L–1)胁迫对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生长及生理特性 的影响。结果表明, 100 mmol·L–1NaCl处理显著降低了罗布麻植株的鲜重, 但对其干重影响不大; 随着盐浓度继续增加, 罗布麻鲜重和干重显著下降。在盐胁迫下, 罗布麻叶片内的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漏率、根部和地上部Na+的含量明显增加, K+的含量随着盐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盐胁迫显著降低了地上部Ca2+的含量, 而对根部Ca2+的含量没有影响。植株K+/Na+和Ca2+/Na+比值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盐胁迫显著促进了罗布麻根部对K+和Ca2+的选择性吸收及对K+的选择性运输。当NaCl浓度小于或等于200 mmol·L–1时, 随着盐离子浓度的增加, 罗布麻叶片内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显著增加,而当NaCl浓度大于200 mmol·L–1时, 这2种有机溶质含量显著下降。总体上, 罗布麻通过积累无机离子、合成有机溶质及维持较高的K+、Ca2+选择性吸收和运输来适应一定浓度(≤200 mmol·L–1NaCl)的盐胁迫。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重要组成树种, 研究该树种幼苗有机碳积累及碳库容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蒙古栎林的天然更新及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参考。该文旨在探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实验环境条件用人工气候箱控制, 控制条件如下: 1) CO2浓度倍增(700 μmol·mol-1), 温度升高4 ℃处理(HCHT); 2) CO2浓度正常(400 μmol·mol-1), 温度升高4 ℃处理(HT); 3) CO2浓度和温度均正常, 即对照组(CK); 每个气候箱幼苗分别在3种氮素水平下生长: N2 (15 mmol·L-1, 高氮), N1 (7.5 mmol·L-1, 正常供氮)和N0 (不施氮), 一共为9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HCHT共同作用对NSC积累无促进作用, 但改变了植物各器官中NSC的分配比例, 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明显增加, HCHT下N2水平有利于NSC的积累。2) HT明显影响了蒙古栎一年生幼苗NCS的积累和分配。在N2水平下, HT明显促进NSC的积累, 并增加了在主根中的分配比例。3)植株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因处理不同而异。主根淀粉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 而细根淀粉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少。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 土壤中大量的氮供给, 可能将促进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增加其碳库容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进而提高其天然更新潜力。  相似文献   

18.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Lower Laurentians of southern Quebec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base cation fertilization would improve the nutrient status of declining sugar maples (Acer saccharum Marsh.) and alter the partitioning of leaf C and N. Six 40×40 m plots were delineated in an 80 year old stand of sugar maple. Three plots received a mixture of fertilizer and liming materials (500 kg ha–1 of K2SO4, 250 kg ha–1 of CaCO3 and 250 kg ha–1 of CaMg(CO2)2) in the spring of 1989. Leaves from mid crown of dominant or co-dominant maples were sampled monthly during the 1990 growing season. Trees were cored in 1992 to measure their response in diameter growth.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diameter growth and foliar K concentration of trees but reduced foliar Ca concentration.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lower starch concentrations and higher ratios of soluble sugars to starch in June and September, and in higher free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but lower ratio of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to free amino acids in September. Leaf proline concentr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leaf starch concentration (r=0.39).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melioration of K deficiencies in sugar maple through fertilization with a mixture of base cations can increase tree growth and affect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foliar C and N pools.Abbreviations FAA free amino acids - TNC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that free amino acids can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 for plant uptake, we have a poo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the availability of amino-acid N in soils outside of arctic, alpine and boreal regions. I investigated patterns of amino-acid availability along a temperate forest fertility gradient ranging from low mineral N availability, oak-dominated forests to high mineral N availability, maple-basswood forests (5 sites). I measured standing pools of free amino acids, soluble peptides, ammonium and nitrate, rates of amino acid production (native proteolysis activity) and rates of consumption of a 15N-labeled leucine tracer. Standing pools of amino acid N decreased consistently along the fertility gradient from the low fertility black oak/white oak system to the high fertility sugar maple/basswood system, with a 25-fold difference in pool sizes between the poorest and richest sites. Standing pools of soluble peptides varied little among sites, instea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changed markedly across the gradient. At low fertility sites free amino acid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luble peptides, whereas free amino acid pools were universally low at high fertility sites, regardless of peptide pools. Assays for native proteolysis activity indicated that amino acid production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among sites. Recovery of leucine tracer in inorganic (NH4 + and NO3 ) pools and in residual soil organic matter bot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fertility; however, total consumption of the added amino-acid tracer did not vary among site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free amino acids can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otentially plant-available N pools in temperate forest soils, particularly at low fertility sites.  相似文献   

20.
在抗微生物感染药物开发过程中, 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目前已经用啮齿类动物建立了一些细菌感染动物模型, 但在小型灵长类动物中还很少见。这里首次报道两个树鼩细菌感染动物模型。第一种是在三度烫伤后的皮肤表面接种 5×106 CFU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构建的皮肤烫伤感染模型。这个数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造成 7 d 持续性感染, 并且在第 4天可以看到明显的炎症反应。第二种是用绿脓杆菌构建的涤纶补片感染模型, 接种 2×106 CFU 的绿脓杆菌同样可以引起持续 6 d 感染, 并在第三天在伤口处观察到大量的脓液。进一步用这两种模型评价头孢哌酮钠和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效果。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钠在皮肤烫伤感染模型中能分别将 100 mg 皮肤组织中的细菌降低到 4log10 和 5log10 CFU, 并且在涤纶补片植入感染模型中这两种抗生素都能显著地将感染的细菌降低了 4log10 CFU (P<0.05)。结果表明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成功构建了两个细菌感染的树鼩模型。此外, 树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很敏感, 适合用于构建细菌感染动物模型和评价新的抗细菌感染药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