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洁泉 《蛇志》1995,7(4):16-17
十八例癌肿病人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说明癌肿病人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栓湿重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癌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处于高粘,高凝,高聚状态,为防治癌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继发性导管异位鼻咽癌患者使用PICC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生有症状血栓2例,穿刺口渗液1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发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患者,要做好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护理该类导管部份可以保留使用,可达到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但血液流变学异常、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增高等血栓高危人群慎用。  相似文献   

3.
吕艳梅 《蛇志》2005,17(4):282-282
静脉留置导管因其保留时间长,病人痛苦小,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留置导管过程中,常出现堵塞而影响留置时间。现将我科成功解决1例静脉留置导管堵塞的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将12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即输液过程中间断脉冲式冲管(冲管间断时间为4h),输液结束后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对照组采用普通冲封管法。两组冲封管液体均为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导管堵塞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保证老年危重患者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小腿周径差、彩超检查及造影3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统计导管接触溶栓后患者复查肺部增强CT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57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6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肺动脉碎栓、溶栓。治疗后,患者小腿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显效26例,有效28例,好转8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为85.7%。63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60例,3例留置为永久性滤器。新增肺栓塞12例,无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对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导管接溶栓时有较高肺栓塞发生率,应积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相似文献   

7.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治疗组采用纤溶酶.治疗前后及过程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91.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较常见疾病,纤溶酶对与控制深静脉血栓,改善病人血管栓塞状况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陈冬兰  王七祥 《蛇志》2008,20(2):158
深静脉置管是危重症患者或长期卧床患者肠外营养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静脉输入的液体中常常含有20%的脂肪乳、50%葡萄糖等高浓度和脂溶性的液体,易附着在深静脉置管的管壁上,随着深静脉管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引起深静脉置管管腔的部分或完全堵塞[1],从而影响静脉给药和营养物质的输入,紧急情况下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尹小乐  吕艳梅 《蛇志》2011,23(4):406-407
静脉营养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为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由于新生儿PICC管径小,在非连续输液时或脂肪乳剂输注时常易引起堵塞,此外,PICC堵塞的原因还有药物沉淀、机械性堵塞。导管堵塞已成为PICC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体外循环聚氯乙烯导管的血液相容性。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PVC表面形成锌离子和多糖(肝素或硫酸葡聚糖)的复合涂层来提高PVC的血液相容性。结果: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锌多糖复合物成功的沉积到PVC管表面,与未修饰的PVC管相比,修饰后的PVC管具有较长的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和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体系中引入硫酸葡聚糖后,表面涂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结论:锌多糖抗凝血涂层很好的提高了聚氯乙烯导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5,(4)
目的分析留置PICC导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2013年1~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327例患者中27例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并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9例,占33.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占25.9%;导管堵塞4例,占14.8%;导管重度脱出3例,占11.1%;皮肤严重过敏2例,占7.4%;导管与连接器分离,导管完全进入血管内1例,占3.7%;机械性静脉炎1例,占3.7%。结论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在大肠癌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的作用。方法收集接受深静脉置管术的大肠癌患者301例次,干预组151例次,接受深部热疗;对照组150例次,术后不接受深部热疗,观察穿刺部位导管相关感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导管相关机械性静脉炎22例次,发生率为14.6%,无导管相关感染;观察组导管相关机械性静脉炎52例次,发生率为34.7%,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1.3%。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静脉炎Ⅰ级、Ⅱ级、Ⅲ级和IV级的发生率分别为2.6%、7.3%、4.7%和0.0%,而对照组分别为4.0%、17.2%、12.2%和1.3%,各级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部热疗是预防大肠癌化疗深静脉插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6.
切花保鲜法     
切花是指从植株上剪下的带有茎叶的花枝,可用于瓶插或其它花饰和艺术插花。常见的切花品种有:菊花、香石竹、唐菖蒲和月季等。当鲜花从母体剪离后,在其生理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如蒸腾失水、营养亏缺以及细菌感染等,故极易使切花凋萎。首先切花采后的水分亏缺应是最主要的生理变化,一方面,切花自身进行正常的蒸腾作用,叶面蒸腾大于吸水速率。另一方面,空气进入切口,堵塞了导管;同时由于切口产生的分泌物,使细菌大量繁殖,也可引起导管的堵塞,这就严重影响了切花的吸水,造成切花体内水分失衡。其次,切花离开母体后,主要依靠其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19.
脂质过氧化与癌肿形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脂质过氧化与癌肿形成许小波(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杭州310003)关键词脂质过氧化,癌肿形成自从1954年Horger和Philpot认识到生物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形成在细胞膜损伤中的可能重要作用后,其在生化、营养、药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盛 《蛇志》2000,12(3):26-27
为观察不同剂量降纤酶的治疗效果 ,作者应用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2 7例 ,现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7例患者均在入院时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并进行头颅 CT或 MRI检查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男 1 2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78岁。其中脑血栓形成 2 1例 ,脑栓塞 6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年龄在 55~ 78岁 ,脑栓塞病人年龄在 35~ 50岁。患者住院卧床期间出现下肢肿胀 ,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卧床时间最短为 5天 ,最长 2 6天。单侧 2 4例 (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