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ICU住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并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以100m L/h的滴速持续滴注2 000~2 500 m L/d。观察组患者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0.5g,药物研磨后用20m L温水溶解后胃管注入,3次/d,连用10 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GCS评分、SOFA评分及APACHE II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肠道sIg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上升,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s Ig 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sIg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能提高GCS评分和降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减缓血清ALB、Hb水平下降幅度,改善其营养状况;并能提高肠道slgA水平,增强其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间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影响,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方法: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为肠外营养组予以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鼻空肠管在入院3-5天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鼻空肠管在入院5天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抽取所有患者入院时、入院后3天、7天、14天静脉血,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TNF-α、IL-6含量,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各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含量逐渐下降,B组和C组下降较A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B组予以肠内营养后下降较C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A组明显低(P<0.05),B组与C组比较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从而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在患者循环稳定条件下,越早予以肠内营养对患者的预后越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使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进行诊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方案为伤后经鼻胃管持续泵入康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GOS评分、免疫功能指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感染、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糖代谢紊乱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IgM和补体C3、C4以及Th1/Th2水平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联合使用益生菌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感染、消化道不良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胰汤改善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炎症反应及肠道通透性功能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大鼠采用从胰腺被膜下多点缓慢均匀注入3.8%牛黄胆酸钠(0.5ml/100g)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再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常规治疗组(A组)、清胰汤干预治疗组(B组),其他24只大鼠为假手术组(S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h、48h、72h组。各组于12h后给于肠内营养,B组肠内营养后给于2次清胰汤2.5ml/100g,A组、S组给于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建模后24h、48h、72h处死,腹腔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IL-6、IL-10、D-乳酸水平。结果:48h时点B组IL-10水平较A组高(P〈0.05);72时点B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A组低(P〈0.01),IL-6水平较A组低(P〈0.01),IL-10水平较A组高(P〈0.01),D-乳酸水平较A组低(P〈0.01)。结论:清胰汤可以上调IL-10改善大鼠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留置胃管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治疗,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研磨水化后自鼻饲管内注入,3次/d,连用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ALB(白蛋白)和LYM(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B(氮平衡)明显上升(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提高其GCS评分,减缓其营养状况恶化,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付健  宋云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46-1049, 1055
目的探讨早期益生菌干预联合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给予早期益生菌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益生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干预。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g/L)、前白蛋白(g/L)、血红蛋白(g/L)水平升高(34.63±4.79 vs 32.05±3.64,215.56±30.13 vs 201.57±29.47,121.51±13.08 vs 114.90±12.36),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37.5%vs 15.0%),D-乳酸(mmol/L)、降钙素原(μg/L)水平降低(1.31±0.38 vs 2.15±0.43,4.20±1.03 vs 6.45±1.16),MMSE评分和MoCA评分升高(24.65±2.08 vs 22.16±1.95,26.61±2.17 vs 24.35±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益生菌干预联合肠内营养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Ⅲ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Ⅲ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常规进行NRS-2002评分,筛选具有营养风险的6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联合XELOX方案化疗组及单纯XELOX方案化疗组,对比其消化道副作用、骨髓抑制、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等化疗副作用的发生情况;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治疗期间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并评价治疗疗效。结果:肠内营养联合化疗组在化疗期间无肿瘤复发及转移,肠内营养+XELOX组患者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率较XELOX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等副作用均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联合化疗组在化疗后血清白蛋白、体重等指数均较化疗前升高,单纯化疗组反而降低;两组间血红蛋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在Ⅲ期结肠癌术后有营养风险的辅助化疗患者中具有优越性,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化疗反应,增强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实施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大肠癌患者69例均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和实验C组.实验A组术前及术后均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实验B组术后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实验C组术后接受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于术前、术后第1、9天分别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术后第1天,实验A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CD4+、CD4/CD8明显高于实验B组和实验C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实验B组和实验C组.术后第9天,实验A组血清白蛋白(ALB)仍然显著高于实验B组和实验C组;A组、B组的转铁蛋白(TRF)、CD4+与CD4/CD8明显高于C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C组.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能改善大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手术创伤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二次脑损伤后脑组织SOD及MDA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过氧化反应在二次脑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弥漫性脑损伤组(B组)和二次脑损伤组(C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于伤后1 h、3 h、6h、12 h、24 h、48 h处死动物,取额叶组织匀浆,分别测定大鼠脑内SOD及MDA的含量。结果:伤后1h开始,B、C组中SOD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随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直至伤后24 h,C组较B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伤后3 h,B、C组中SOD含量均增高,B组增高程度和速率均高于C组(P0.05)。伤后1 h开始,B、C组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并于24小时达峰值,C组升高趋势较B组更显著,伤后6 h、24 h、48 h,C组与B组之间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及二次脑损伤后,脑组织内过氧化反应明显加重,SOD及MDA均出现明显变化,二次脑损伤的过氧化反应较脑损伤组更加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且MDA较SOD的变化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钛夹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4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26例采用内镜止血治疗,B组45例采用内镜止血+奥曲肽治疗,C组23例单用奥曲肽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72h的止血有效率。结果内镜止血+奥曲肽治疗的B组在上消化道出血72h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静脉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上,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上,B组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维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3μg/kg?h)、B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和C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7 μg/kg?h),各32例。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免疫功能、镇静镇痛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CD3+、CD4+/CD8+高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低于A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0.7 μg/kg?h维持,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但0.7 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颅内压、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抗感染和保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患者早期留置胃管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以50~100 m L/h的滴速持续滴注逐日加量至2000~2500 m L/d。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0.5 g研磨水化后自胃管鼻饲注入,3次/d,连用2周。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均较前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CD4+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CD8+细胞水平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减缓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杰锋  何志国  陈澍  余铖  廖洁  何子超 《生物磁学》2013,(27):5279-5281,523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及72小时的APACHEII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或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及72小时后,实验组APACHE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而对照组治疗24、48h后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APACHEI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结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胰汤改善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炎症反应及肠道通透性功能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大鼠采用从胰腺被膜下多点缓慢均匀注入3.8%牛黄胆酸钠(0.5ml/100g)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再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常规治疗组(A组)、清胰汤干预治疗组(B组),其他24只大鼠为假手术组(S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4h、48h、72h组。各组于12h后给于肠内营养,B组肠内营养后给于2次清胰汤2.5ml/100g,A组、S组给于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建模后24h、48h、72h处死,腹腔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IL-6、IL-10、D-乳酸水平。结果:48h时点B组IL-10水平较A组高(P<0.05);72时点B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A组低(P<0.01),IL-6水平较A组低(P<0.01),IL-10水平较A组高(P<0.01),D-乳酸水平较A组低(P<0.01)。结论:清胰汤可以上调IL-10改善大鼠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Roux-en-Y胃肠转流术(RYGBP)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63例不同发病年龄、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Roux-en-Y胃肠转流术(RYGBP)后的恢复情况。共分两组:A组为术后完全肠外营养直至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B组为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患者。监测两组患者术后3天至2周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血脂、肠蠕动恢复时间、血糖水平、C肽水平。结果:A、B两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及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A组,血糖水平下降时间较A组快,其血糖下降时间与肠功能恢复时间一致,B组血清C肽水平变化时间较A组提前。结论:2型糖尿病胃肠转流术(RYGBP)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加快血糖水平下降,改善胰岛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唐剑  李峥 《蛇志》2015,(2):123-12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在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90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6、12、24h和3、7天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并分析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重型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组患者(P0.05或P0.01);动态检测结果显示,血清S-100B蛋白在伤后12h达峰值(P0.05),NSE含量在伤后24h达峰值(P0.05),然后缓慢下降。GCS评分与S-100B、NSE浓度呈负相关(分别为r=-0.814,P0.01;r=-0.726,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升高,其与脑损伤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2种标记物水平对颅脑损伤程度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对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为前瞻、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预消化型肠内营养制剂,而对照组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及营养支持2周后的营养指标、肠内营养耐受性及ICU住院天数等。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肠内营养不耐受、腹内压升高、腹泻、肠鸣音减弱及胃肠道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对ICU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耐受性,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均接受常规治疗,有51例未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纳入A组;余61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纳入B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营养状态、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肠道菌群Chao1指数、Shannon指数、Bacteroides、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Enterococcus、Parabacteroides属水平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B组治疗后各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B组均高于A组(均P0.05);治疗后A组Candida、Escherichia、Streptococcus属水平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B组治疗后各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B组均低于A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SAB、TRF、TSF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营养状态指标比较,B组血清SAB、TRF、TSF均高于A组(均P0.05)。B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其肠道菌群结构、营养状态,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朱媛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0):55-5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68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第5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7天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 结果: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后相比没有出现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较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没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力、营养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6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48h内HbA1c水平分为3组,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结果:治疗前A组和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各组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但A组和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仍明显高于C组(P〈0.05);入院时A组和B组脑梗死损伤程度中度、重度者明显高于C组(P〈0.05);总有效率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且A组与B组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脑梗死急性期加重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以及急性期加重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较B组低(P〈0.05)。结论:HbA1c水平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急性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脑卒中发病时病情严重的指标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