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伤风的预防(国外资料简介) 一、破伤风类毒素的自动免疫 1、破伤风的预防效果 破伤风虽然是由创伤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呈散在性发病,不形成流行。但病死率很高(40-78%)在没有推广使用破伤风类毒素之前,世界各地死于破伤风的人数相当可观。据1951—1969年的统计,全世界死于破伤风的约16万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由于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成果,许多国家都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破伤风类毒素主要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两种生产工艺各自的优缺点,并且肯定了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几十年实际应用的效果,同时指出了在大规模人群接种时可能出现为数不多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的原因。对国内外破伤风疫苗研究进展和主要发展方向,如亚单位疫苗和新型破伤风类毒素的研究概况和前景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考察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的载体蛋白质—破伤风类毒素(TT)的免疫原性,为百白破与Hib四联疫苗中TT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注射Hib结合疫苗、Hib与百白混合疫苗、Hib与百白破混合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比较它们在NIH小鼠体内所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对这四组疫苗进行破伤风效力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破伤风类毒素组,Hib与百白破混合疫苗组刺激的TT抗体水平远大于Hib结合疫苗组和Hib与百白混合疫苗组。效力试验虽四组间没有差异,只说明一定的抗体量就可以对小鼠提供保护。认为Hib结合疫苗中的载体蛋白并不能替代百白破疫苗中的破伤风类毒素。  相似文献   

4.
<正>朝圣者易受多重严重感染,需要接种多种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含有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类毒素或白喉类毒素突变体(CRM197)等载体蛋白。这些载体蛋白可能会与其他结合疫苗或含有破伤风或白喉的联合疫苗在同时或连续给药时发生相互作用。作者研究了在2015年参加朝圣前的澳大利亚成年朝圣者中单独和联合使用破伤风/白喉/无细胞百日咳(Tdap)疫苗与四价脑膜炎球菌TT结合疫苗(MCV4)与13价肺炎球菌CRM197结合疫苗(PCV13)联合使用时的免疫相互作用。将每个参  相似文献   

5.
正测定了含白喉类毒素(DTd)、破伤风类毒素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联合疫苗中明矾吸附的白喉类毒素的抗原性。使用了一组分散在DTd上的五个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获得的DTd的抗原指纹显示,联合疫苗成品中其在抗原水平上有稳定  相似文献   

6.
研制破伤风类毒素抗体酶联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试剂,用于破伤风免疫血浆抗体效价检测。以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经Sephacryl S-300柱层析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以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作为酶标记抗原,以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采用小鼠中和试验法标定试剂盒定量标准品,制备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试剂;进行试剂盒检测范围、特异性、重复性、精密度及稳定性考核,并与小鼠中和试验法、琼脂双扩散法及国外破伤风类毒素抗体酶联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剂盒的检测范围为10~150mIU/ml,灵敏度为10mIU/ml,线性好(r>0.996),板内孔间变异度小(CV<8%),特异性强(100%),重复性好(CV<13%),于37℃放置6天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与小鼠中和试验法、英国Biding Site酶联试剂有良好的一致性。试验证明所研制的试剂盒适用于破伤风免疫血浆中的破伤风抗体效价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正>幼龄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有其必要性,可通过母亲接种疫苗或者婴儿尽可能早接种疫苗来实现。在一项开放对照的研究中,给孕妇接种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PPV)、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或者单独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相似文献   

8.
<正> 在Ramon絮状试验中,最广泛用于表示白喉和破伤风毒素及类毒素浓度的Lf单位,其原始定义为分别与一个国际单位(Iu)的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等价结合的毒素或类毒素量。如果已知类毒素的浓度(Lf/ml),则可采用絮状试验测定抗毒素的效价(Iu/ml)。同样,用已知效价的抗毒素(Iu/ml)可以 测定未知类毒素的浓度(Lf/ml)。由于一些抗毒素和对应毒素的中和能力及凝絮能力不同,因此,就难于维持这种定义。这两种特性似乎不是相同的。因此,建立了用于絮状试验的白喉抗毒素专用参考品。对于破伤风抗毒素,国际标准品指定两种效价:以国际单位(Iu)标定的破伤风抗毒素效价和以Lf-当量单位标定的第二效价。 最近,决定用Lf单位标定的类毒素代替抗毒素作为参考品的结果进行了研究。这种  相似文献   

9.
<正> 1984年,在瑞典反复发生白喉小范围的流行,大多数病人和死亡的都是成年人。对成年人再接种的间隔和菌苗的剂量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对与破伤风类毒素联合的变量白喉类毒素的加强作用做了评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现行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的现况和新一代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 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絮状试验是由Ramon建立的。此法简单、快速、经济和不需要动物或精密仪器。因此,对于毒素和类毒素浓度的评价仍然很重要。 花絮状试验中,将毒素或类毒素和马抗毒素做不同的混合,然后观察其絮凝反应。如果混合物选择适当,絮状首先出现在一管或二管中,尔后出现在两边的试管中。首先出现絮状的混合物中,含有接近等价最适比例的毒素(或类毒素)和抗毒素。 现在使用的絮状试验方法有两种:最初且最常用的是Ramon试验或β-法,即定量的毒素或类毒素和变量的抗毒素混合。另一法为Dean-Webb试验或α-法,即采用定量抗毒素和变量毒素或类毒素的混合。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印染法对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鉴定的结果证明:1.4份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McAb为抗破伤风类毒素有效成分的抗体;2.6份LT McAb皆为抗LT中相当B亚单位的抗体;3.提纯的HBsAgMcAb IgG为IgG1亚类,不含IgM杂质;提纯的HBsAg McAb IgM进一步确证为IgM,未检出常见的IgG杂质。  相似文献   

13.
新产品介绍     
——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  相似文献   

14.
破伤风原制类毒素改为氢氧化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以后,在免疫效果上有一定的提高。在不降低免疫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注射针次,减小注射剂量。但近年来随着注射人数和注射次数的增加,接种后的反应人数也有增加趋势,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除了减少培养基中的过敏原性物质,提高精制纯度等方法外,吸附剂的配制及物理外观对制品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氢氧化铝的配制方法有二种:一为氢氧化钠法,一为氢氧化氨法,本文仅就两法所配制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从物理外观方面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5.
<正>丹麦对儿童进行白喉初次免疫,接种含有白喉类毒素(50lp/ml)和破伤风类毒素(12 1/2Lf/ml)的氢氧化铝吸附制剂1毫升,自1950年以来作为常规使用。1970年,白、破制剂中又加入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推荐儿童初次免疫必须分三针注射:第5个月、第6个月和第15个月。丹麦一般不进行加强免疫,唯在军人中推行常规免疫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载体的自动和被动免疫在婴儿对Hib结合菌苗应答中的相反作用为了探索预先用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TT)或同时用TT免疫婴儿获得的对TT的主动免疫及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同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菌苗(HibCP-TT)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国内将脂质体用于疫苗的领域尚未见报道。我们摸索了不同的脂质体合成技术,制备合适的脂质体包被甲肝减毒活疫苗,重组乙肝疫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发脂质体疫苗的合成途径,以根据不同疫苗的特点和免疫途径生产相应的脂质体疫苗。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磷脂酸胆碱(Phoophatidvlserline,PC),磷脂酸丝氨酸(Phesphatidylserline,PS),Choesteral(CH)均为西格玛公司产品。甲肝减毒活疫苗,CHO细胞重组乙肝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为我所生产的半成品,各项检定指标均合格。1.2方法脂质体粒径和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8.
免疫佐剂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免疫佐剂的发展概况李连奋综述杨洪举审校(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610063)免疫佐剂的研究几乎是与生物制品的开发同时起步的。例如,1923年Ramon和Glenny制成白喉类毒素。1927年Ramon和Zoelar制成破伤风类毒素后,1925...  相似文献   

19.
用皂土为载体与类毒素结合方法及破伤风类毒素抗原抗体絮状反应方法去除A、B、C、D、E、F型肉毒抗血清原料中的异型和异种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制备的A、B、C、D、E、F型肉毒诊断血清每1m l均能中和相应型的肉毒毒素10000LD50以上,而中和异型肉毒毒素或破伤风毒素均低于5 LD50;A、B、C、D、E、F各型混合后的混合型血清每1m l能中和各型肉毒毒素亦大于10000 LD50,中和破伤风毒素低于5 LD50,即效价和特异性符合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在破伤风类毒素(TT)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里,通常按照WHO规程进行检定试验。目前,检定试验常采用定量类毒素和变量抗毒素的絮状反应来进行。然而在该试验中,经常出现假带,而且当TT浓度较低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出现絮状。为此,在TT絮状试验时需要“一带血清”,但制备“一带血清”是不容易的。最近,WHO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