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使用噬斑形成试验、透射电镜及检测志贺菌蛋白表达等方法,研究志贺菌对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研究发现:37℃培养条件下,胞质内出现成堆的志贺菌;30℃培养条件下,细菌主要分布在细胞外。SDS-PAGE显示,与30℃培养条件相比,在37℃培养下,志贺菌表达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噬斑形成发现,12株福氏志贺菌强毒株,有9株噬斑数>1000个/ml,而2株弱毒株噬斑数则在50个/ml以下。透射电镜证实了志贺菌对细胞的黏附、侵入和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志贺菌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志贺菌流行株对细胞的侵袭力存在着差异:实验也显示,应用HeLa细胞研究志贺菌侵袭力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价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已报道了几篇有关大肠杆菌产生的类志贺氏毒素纯化及特性研究的文章。我们也报道过大肠杆菌O_(157):H_7(E,coli82-2035)产生的类志贺氏毒素的理化、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和I型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志贺氏毒素相同。 最近发现,从东京一例出血性结肠炎病人身上分离的一株大肠杆菌O_(157):H_7(E,coli J-2)尽管显示有很强的Vero细胞毒性,但它并不能被抗志贺氏毒素抗体所中  相似文献   

3.
<正> 作者用恒河猴为动物模型,对血清中的抗毒抗体在予防肠道感染中的作用作了观察,并测定它对毒素引起的Hela细胞致死性能的抑制作用以及抗志贺氏菌O抗原抗体的情况。 痢疾志贺氏I型菌为MK 102株。制备毒素时将之于发酵罐中作半连续培养,然后用SorvallRC_2-B冷冻离心机,于40,000g以30ml/分的速度除去菌体。上清液中含有毒素,通过孔径0.22mm滤膜(Milipore除菌。继之以85%饱和硫酸铵沉淀,絮状沉淀物为毒素,去掉无毒素的上清液,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反复透析除去硫酸铵,将之通过滤膜除菌即为原制毒素。毒素的精制用柱层析法将萄聚糖凝胶G—100制成8 ×110 cm的柱  相似文献   

4.
利用λ-Red重组系统对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ipaH4.5基因进行缺失突变,构建了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ipaH4.5基因缺失突变株?ipaH4.5,利用低拷贝质粒构建ipaH4.5缺失突变株的回复突变株△ipaH4.5HF。PCR方法证实了ipaH4.5基因的缺失和回复。对野生株、突变株和回复突变株的生长代谢及细胞侵袭能力进行比较;ELISA方法检测3株菌侵袭鼠J774巨噬细胞后培养上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生长代谢实验表明缺失和回复ipaH4.5不影响志贺氏菌的生长速度,侵袭实验表明缺失和回复ipaH4.5也不影响志贺氏菌对HeLa细胞和鼠J774巨噬细胞的侵袭能力,表明ipaH4.5基因与志贺氏菌的生长代谢和侵袭能力无关;鼠J774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提示该基因在志贺氏菌侵入细胞后抑制宿主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 志贺氏菌感染的致病作用 60年代的研究提示,痢疾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步骤是感染结肠上皮细胞,目前对志贺氏菌属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些观察之上。当进肠腔的志贺氏菌侵袭肠粘膜后,在细胞内生长的细菌引起溃疡、炎症,并出现临床腹泻症状。丧失了侵犯粘膜能力的突变株不能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两倍稀释法和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Ⅰ型菌、痢疾志贺氏Ⅱ型菌、鲍氏志贺Ⅰ型菌、宋内氏志贺菌均为0.0313g/mL,福氏志贺Ⅱ型菌为0.0625g/mL。结论: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各菌对药物的敏感强弱顺序为:宋内氏志贺菌>鲍氏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菌Ⅱ型菌>福氏志贺Ⅱ型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弗氏2a志贺菌2457T株的碱性蛋白质组图谱。方法:首先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弗氏2a志贺菌2457T株表达的全部碱性菌体蛋白及碱性膜蛋白进行分离,再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到46个蛋白点,对应于38种蛋白质。结论:首次完成了弗氏2a志贺菌2457T株的碱性蛋白质组图谱。  相似文献   

8.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检测志贺氏菌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肠杆菌科诊断噬菌体对2280株疑似志贺氏菌进行了检测,同时进行了常规鉴定。结果表明,志贺氏菌属Sh噬菌体103RTD对属内裂解率为100%,1RTD为99.9%;65株与志贺氏菌分型血清呈现凝集的非志贺氏菌,103RTD裂解率为12.3%,1RTD为4.6%。裂解模式的测定表明,2215株志贺氏菌分属于7个裂解模式,仅模式3中3株鲍氏5型为文献[2,3]所未列入,余者完全一致。Sh103RTD裂解的非志贺氏菌均可用1RTD和裂解模式排除  相似文献   

9.
徐苹  杨晶  陆丽兰  冯尔玲  王恒樑  卢瑛  朱力 《遗传》2015,37(5):487-493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BB170作为指示菌,检测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证明其可以分泌有活性的AI-2;其次,采用Golden Gate克隆法将大肠杆菌MG1655的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克隆至弗氏志贺菌301中,获得密度感应系统回复株301。通过菌落计数表明,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回复株301比野生株301存在生长优势;通过双向电泳初步比较分析表明,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可以在志贺菌中表达,并鉴定到了其他一些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如Hsp60、GroEL、SodB。  相似文献   

10.
福氏志贺菌是发展中国家引起痢疾的主要致病菌。福氏志贺菌O-抗原除噬菌体介导的糖基化和(或)乙酰化外,最近发现一种新的修饰方式磷酸乙醇胺修饰,其机制为由质粒携带的opt基因编码磷酸乙醇胺转移酶在O-抗原的鼠李糖II或(和)鼠李糖III上添加磷酸乙醇胺基团,从而形成血清型Xv、4av和Yv福氏志贺菌,并表达MASF IV-1抗原。人工转化携带opt基因的质粒到无MASF IV-1抗原表达的不同血清型福氏志贺菌中,转化菌株都能表达MASF IV-1抗原。在某些血清型福氏志贺菌中,O-抗原的磷酸乙醇胺修饰与糖基化、乙酰化修饰之间相互作用。现对福氏志贺菌的O-抗原磷酸乙醇胺修饰机制及其与糖基化、乙酰化修饰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的状况,寻找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采用不同选择培养基对13份病猴粪便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对分离的疑似菌株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经小白鼠致病性实验后,再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13份猕猴粪便样品中共检出12株志贺氏菌,检出率为92.31%,其中痢疾志贺菌(A群)1株、福氏志贺菌(B群)10株、宋内氏志贺菌(D群)1株;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2株菌均能在72h内致死小白鼠,并能回收到注射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分离到的志贺氏菌对头孢噻肟(86.49%)最敏感,对头孢三嗪(75.00%)、头孢他啶(66.67%)次之,对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苄唑西林素等抗生素耐药性强。结论初步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普遍存在,进而引起腹泻、痢疾的可能性较大,头孢噻肟等为最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3.
<正>下面讨论志贺氏菌质粒的基因产物。这是Hale的初步工作及志贺氏菌毒株与侵袭性大肠杆菌微细胞的初步应用。由于会出现分裂不完善的突变体,致使其细胞的一部分分裂后不能遗传染色体DNA,细胞发芽部分太小不能包含染色体,只能包含大质粒。微细胞可以从营养细胞中分离到,在这些种群中从新合成蛋白质的是由质粒而不是染色体DNA。来自弱毒亲本的微细胞不能侵入  相似文献   

14.
黄余龙  饶燕  黄山  黄妙婵 《生物磁学》2011,(10):1921-1923
目的:观察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两倍稀释法和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的抑茵作用。结果: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Ⅰ型茵、痢疾志贺氏Ⅱ型菌、鲍氏志贺Ⅰ型茵、宋内氏志贺茵均为0.0313g/mL,福氏志贺Ⅱ型菌为O.0625g/mL。结论: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各菌对药物的敏感强弱顺序为:宋内氏志贺菌〉鲍氏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菌Ⅱ型菌〉福氏志贺Ⅱ型茵。  相似文献   

15.
<正> 菌痢是过去的瘟疫,也是当代的威胁。在过去的八年中,痢疾志贺氏I型菌,于世界的两个分隔地区发生了流行,这次流行伴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前用活菌苗或死菌苗经肠道外预防接种控制菌痢的尝试没有成功;而依赖抗菌治疗是有危险性的。因为以R因子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会使志贺氏菌属获得由质粒传递的耐药因子。事实上,以耐药转移因子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就是在志贺氏菌属的一株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耐药性可以在这些细菌中传播,因而控制的前途暗淡。 基础研究的两个方面,即肠道免疫的研究和菌痢发病机理的研究,改变了这种看法。两者都是复杂的生物现象并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但是,对后一过程的研究强烈表明,有毒力的志贺氏菌具有侵袭力和毒素原性。甚  相似文献   

16.
<正>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其流行以福氏菌群为主,在发达国家则以宋内氏志贺氏菌较多。由志贺氏Ⅰ型和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且后者常引起慢性感染。痢疾菌的感染力较强,约为10-100个菌,ID50<1000个菌。由于菌痢的发病率高,感染性强,感染剂量小,血清型多,以及抗药性菌株的增加。因而对它的防治,在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人们在痢疾菌苗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就其保护性抗原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从志贺氏菌属各成员获得的有用的基因资料使我们得以绘出了这张志贺氏菌属各成员的暂定染色体图,这张图包括着四十多个标记基因。这些研究的大多数涉及志贺氏菌,部分涉及痢疾志贺氏菌I型,少数涉及宋内氏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18.
<正>1.前言 2.流行病学 3.志贺氏菌痢疾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特征 4.志贺氏菌痢疾的免疫性 5.与菌苗研制可能有关的毒力因子 6.志贺氏菌苗 7.志贺氏菌苗现场试验 8.研究建议 9.参加者名单(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志贺菌的质粒图谱及其与细菌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从菌痢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6株福氏志贺菌和4株宋内志贺菌,分别对其质粒图谱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菌株的质粒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但福氏志贺菌的5株以及宋内志贺菌的3株具有分子量23Kb的质粒带。各菌株的质粒图谱与其对头孢三嗪,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特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获自患者的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提示在我市引起菌痢的志贺菌具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Dutta  S  朱月明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4):48-48,F0003
在志贺菌属中,血清1型是唯一能够产生志贺毒素以及能够引起出血性大肠炎、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acute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HUS)和在儿童引起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减少的紫癜(thrombot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a,TTP)等威胁生命的临床并发症。虽然像氟哌酸、环丙沙星、萘啶酸等一类的抗生素药物在治疗志贺菌性痢疾上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这些抗生素是否会促成HUS和TTP的病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