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瓮安磷矿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群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化石生物群是一个属种丰富,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生物群。它由多细胞藻类、胶鞘丝状体、球状体和疑源类组成,包括11属12种和若干未正式定名的类型,其中以多细胞藻类占优势。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前寒武纪后和植物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讨论陡山沱期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和震旦纪的地层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  相似文献   

2.
3.
江西二叠纪珊瑚化石,最早由Grabau在1928年记载过1种即Tachylasma lopingense Grabau,产自江西乐平上二叠统。1931年和1937年,计荣森描述过4属4种及1亚种,它们是产自江西永新下二叠统的Allotropiophyllum grabaui Chi(应为Paracaninia grabaui),Paracaninia sinensis Chi, P. sinensis kaoi Chi, Tachylasma yungsinense Chi及Timorphyllum gerthi Chi(应为Kinkaidia gerthi)。1982年,陈华成等编著的华东地区古生物图册,记载了江西二叠纪珊瑚3属5种,它们是产自江西瑞昌茅口组的Ipciphyllum  相似文献   

4.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纪是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早期生命起源、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前寒武纪越来越受到关注。微体化石是研究前寒武纪生命演化和地层对比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地层中,主要保存的是体型较小、类型多样的微体化石,而宏体化石则凤毛麟角,仅有为数不多的类型。在许多前寒武纪碎屑岩地层中,以布尔吉斯页岩型方式保存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是其中保存的唯一的化石类型。但因这些有机质壁微体化石在围岩中遭受了长时间地成岩、变质、风化和剥蚀等作用,在化石处理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导致获取保存完整的微体化石较为困难,给属种鉴定、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地层对比等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从粉砂岩-泥岩中获取有机质壁微体化石的处理方法,包括样品的碎样、酸处理、富集、挑选、制片和拍照等各流程的详细步骤,以及在分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藻类分析是藻类研究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微体化石藻类分析与孢粉分析的异同、分析处理的时间掌握、超声波清洗机和筛选作用,重液浮选及药品用量等。  相似文献   

8.
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概述近年来在扬子地台震旦纪陡山沱期岩层中发现的后生植物化石,对这些化石进行详细的形态分析,并与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晚前寒武纪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和现生藻类进行比较,综合阐述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早期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9.
化石中的生命密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娅铭 《化石》2011,(2):2-7
化石几乎是我们认识古代生物的唯一途径。长久以来,对古生物的研究都停留在对化石形态特征进行解释的层面上,到现在为止最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也基本上是根据化石形态建立的。但是,当面对的是一块破碎的化石碎片,或是没有足够的鉴别特征的化石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有时也无法确定这块化石的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0.
定量古生物学是现代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提倡用定量的手段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演化过程。我国从事定量古生物研究的群体较小,特别是对前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的定量研究还没有系统地展开。这篇文章将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定量手段来研究前寒武纪化石的形态演化。对于前寒武纪化石,由于大部分化石分类属性的不确定性,通常使用几何性状对化石的最基本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并用存在/缺失(1/0)这种离散变量对每个性状进行量化。非参数多维标量分析方法[Non-para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MDS)]可以将高维度的离散数据投影到二维或者三维的形态空间上,进而探讨生物群在形态空间中所占有的范围;由离散变量计算得出的生物群的表形分异度(morphological disparity)可以用MDS方差或者平均差异参数[Mean dissimilarity coeffi-cient(MDC)]来计算。形态空间的范围(morphospace range)和表形分异度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形态空间范围是固定的,那么表形分异度实际上代表了生物群在形态空间中的分布密度。在解释数据之前,需要对可能存在的样本效应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包括稀释法(rarefaction)、随机取样法(randomization)和自举法(bootstrapping)等。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文中列举了三个实例:伊迪卡拉生物的形态演化,元古代宏观藻类的形态演化和元古代及寒武纪疑源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Three species and three genera of algal fossils in the Banded Manganese Formation (BMF) from Nantuo Formation,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China, which is 720–830 My in age are described and named. All of the microfossils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 the remains of bluegreen algae, and of these, one species Eoentophysalis xiangtanensis is new. The assemblage differs from most other Precambrian biotas so far described, it is dominated by coccoid algae, especially E. xiangtanensis. Analysis of the assemblage suggests that it was deposited in the subtidal and lower intertidal area, and that E. xiangtanensis is closely relative to the deposition of BMF. Possible biological origin of late Precambrian BMF, Xiangtan, is emphasized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are noteworthy: 1) E. xiangtanensis needed inorganic matter as its growing factors and the manganese (Mn++) in solution could be absorbed immediately and accumulated when it was alive; 2) Unmovable carboxyl group inside and outside of cells could accept the soluble manganes; 3) soluble manganese in water c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free oxygen yielded by photosynthesis and from photolytic disassociation of H2O; and 4) cell endoplasm could be replaced by manganese around it during the diagenesis after it was died.  相似文献   

12.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相似文献   

14.
浙江江山晚奥陶世长坞组疑源类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所描术的长坞组凝源类轻度炭化,有较高的分异度,包含36属47种,4比较种,4未知种。其中两新种:Cymatiogalea jiangshanensis sp.nov.和Leiofusa crassa sp.nov.。确定了长坞组时代为晚奥陶世Ashgillian期,伴生的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及头足类化石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和讨论广东连阳地区谷田组地层的化石共14属18种,即:Paracalamites sp.,Annularia pingloensis(Sze)Gu er Zhi、Lobatannularia cathaysiana Yao、L.multifoliaKon'on et Asama、L.sp.、Schizonerua wangtangiana sp.nov.、Pecopteris hemitelioidesBrongn.、P.valida sp.nov.、Cladophlebis varia sp.nov.、Danaeites guangdongensis sp.nov.、Ptychocarpus unauriculatus sp.nov.、Odontopteris plicatoides sp.nov.、Neuropteri-diopsis longovata gen.et sp.nov.、Compsopteris contracta Gu et Zhi、Gigantonoclea cra-ssa sp.nov.、Gigantopterts?nicotianaefolia Schenk、G.parvipinnulata sp.nov.和 Rhipido-psis sp.等,其中有1新属、9新种和2未定种。谷田组顶部发现了早二叠世晚期的(竹蜓)类层,下段则与下伏的茅口组假整合。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鲁西安丘地区停家庄组含保存很好的微体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11种(含1新种),1相似种和6个未定种。这一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以球形疑源类最多,另有少数Micrhystridium,?Ceratophyton conicum以及丝状微体化石的标本。根据佟家庄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与国内外已知组合的比较,并参考从上覆浮莱山组获得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笔者认为鲁西佟家庄组与安徽淮南地区的刘老碑组是同时的,皆为800—700Ma前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相似文献   

18.
山东平邑盆地固城组、卞桥组共发现介形类化石21属21种4比较种13未定种,本文记述了其中的17属16种4比较种9未定种。卞桥组一段下部的介形类可称为Talicypridea reticulata-Mongolocypris longa-Frambocythere fangjiaheensis介形类动物群,含化石地层的时代被确认为晚白垩世最晚期,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晚期。该动物群的发现,为平邑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确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区东部晚古生代太原组钙质无孔壳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20.
浙江普陀山岛晚更新世的两种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普陀山岛飞沙岙晚更新世湖泊相沉积地层中发现的槐树属Sophora japonica和枫杨属Pterocarya stenopteta化石。在其邻近层位还发现Euryale ferox;Nelumbo nucifera;Scleria oryzoides;Patamogeton distinctus;Eleochatris plantagineifomis和昆虫化石Chysomelid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