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柏桂华  柳俊 《昆虫知识》1994,31(6):344-346
绣球长白蚧LopholeucaspishydrangeaeTakahashi寄生绣球花、冬青卫矛(俗名大叶黄杨〕,是我国大陆地区新记录种。在南京地区是绿篱——冬青卫矛毁灭性害虫之一,尤以中央路分布较集中。若电、成虫集中在寄主的枝干及叶片上,造成成片、成柬死亡。1982~1988年作者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至危害该虫多发生在密闭不通风、生长势差的卫矛绿篱植物上,尤以2年生以上的老枝条发生危害严重。以苦虫、成虫寄生在枝干及叶片上刺吸汁液。被害严重的枝叶卷缩,发黄成片枯萎死亡。致使原中央路绿岛上的绿篱全部覆没而换上栏杆。该虫还…  相似文献   

3.
网纹绵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彭以坤  陈敦定 《昆虫学报》1990,33(3):323-329
网纹绵蚧Chloropulvinaria polygonata(Cockerell)是为害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广,年发生二至三代,以二代为主,世代重叠.平均产卵量,第一代为1006.5粒,越冬代为1450.86粒.在适宜生境内的空间格局,越冬代或第一代发生密度较低时,多表现为奈曼A型分布;猖獗发生年的第一代主要表现为负二项分布.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是综合治理该虫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育桐齐盾蚧ChionaspissaitamensisKuwana属同翅目盾蚧科(Diaspididae),是板栗叶片和技条上的重要害虫。受该虫危害后,板栗叶片局部枯黄或整片枯黄脱落,枝条生长衰弱,造成落花、落果、果实颗粒减小等不良影响。!危害青桐齐盾份以老虫和雌成虫固定在板栗叶片的叶脉边及l~2年生枝条上,刺吸寄主营养。发育世代不同,雌雄蚣虫危害寄主的部位不一,雄价大多危害叶片,固定在叶片的分脉上;雌政危害叶片及枝条,越冬代与第一比雌价大部分固定在叶片正面的主脉及第一分脉边上,第H代雌姘大多分布在板栗的1年或2年生枝条上(见表1)。越冬…  相似文献   

5.
栗链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链蚧科。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近年来,已成为我省板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Blume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它以若虫和成虫群集附着在栗树上进行危害。枝干被害处表皮下陷,凹凸不平;当年的新枝条被害后,表皮皱缩开裂,干枯而死;叶片被害呈淡黄色斑点。被害树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产量显著下降,为害严重的能造成枝条或全株枯死。有关该虫生物学和防治方法,国内过去尚无专门报道。鉴于以上情况,从1974年开始对栗链蚧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_(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_(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介壳虫作为大田农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是近年生产上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珠绵蚧”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部分地区曾严重危害棉花、豆类、玉米等作物,造成大片植株枯萎、死苗,轻则大量减产,重则全部毁种。由于这种害虫是幼虫期为  相似文献   

8.
徐龙江 《昆虫学报》1980,(3):304-304
糖槭蚧Parthcnolecanium corni (Bouche)近年来在新疆为害葡萄、苹果、桃、杏、核桃、酸梅、巴旦、械、白蜡、杨、柳等多种植物,并猖獗漫延。 此蚧虫一年发生1-2代,通常以2—3龄若虫在嫩枝或树皮裂缝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为雄虫羽化期,5月中旬雌成虫产卵,卵于5月底或6月初孵化,孵化盛期为6月中旬,6月下旬孵化  相似文献   

9.
Mean life tables for two generations of Lepidosaphes salicina Bersch., a main pest of shelter-forests in North China, are compiled by statiscal method. The unhatching rate of these two generations at egg stage is 66.5 and 36.0%, and their mortality at fixed nymph stage is 28.0 and 32.7% respectively. The predation rate of 2nd instat nymph by Hemisarcoptes malus, an important natural control agent, is 36.3 and 41.6%, and the parasition rate of female adult by Aphytis procliaus is 2.2 and 7.2%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trend index(Ⅰ) for these two generations is respectively 1.12 and 1.26.  相似文献   

10.
重描了双孔皮珠蚧Kuwania bipora Borchsenius, 1960 的雌成虫,首次记述和图示了各龄若虫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分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的自然交配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我们在上海曾对宝山县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进行了室内饲养,通过自然交配繁殖了8代。1975年又对重庆郊区的中华按蚊同样地进行了室内累代饲育。近几年来文献上报道:未经驯化的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常规饲养条件下,不易发生自然交配(Oguma和Kanda,1976;潘家复和韩罗珍,1979)。这一报道与我们的经验很不一致。为了弄清引起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以便改进饲养工作,我们特别对第一代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自然交配的某些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祝安 《昆虫学报》1977,(2):155-162
刺绵蚧多毛菌(Hirsutella sp.)对刺绵蚧有较强的病原性。本菌对雌雄幼蚧、雄性预蛹以及老熟母蚧均有感病力。而暴发期往往落在老熟母蚧期。 此菌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繁育良好。而且适应温度范围较宽,人工接种平均气温11—27℃、相对湿度在80%以上都能致病。 菌体通过昆虫、水流等媒介物触及传染,每当种原中心建立之后,病菌就不断地向周围散布,成为再次侵染源。  相似文献   

13.
连惟能 《昆虫学报》1959,(6):523-527
本文报告了中华地鳖活动习性的观察结果:调查了53户农村住宅,发现中华地鳖的户数有27户(50.9%),证明它的分布较为普遍,并表明它的孳生地点主要是在靠灶墙足的松土中。 它的活动时间自晚7时开始,8—11时达高峯,随后逐为减少,至翌晨6时全部消失 于地面。爬行速度,雄虫1512.3厘米/分钟,雌虫650厘米/分钟,若虫474.29厘米/分钟。白昼它在土中的深度以2.5—4厘米之间为最多,最深可达5厘米,但在夜晚,则以地面及1厘米深度处为多,最深仅达3.5厘米,活动距离的测定看出,占84.37%虫数是活动于30厘米距离之内,未见及活动于高出地面所在,说明它的活动范围较为狭窄。 并对它的孳生地,分布,活动的时间性及机制,与人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马尾松干蚧(Matsucoccus massonianae Y. & H.)是同翅目珠蚧科(Margarodidae)松蚧属(Matsucoccns)的一个种。1973年秋首先在宁波市郊和鄞县天童林场育王林区的马尾松林中发现。以后在台州、舟山等地的马尾松林中也相继发现。它以若虫寄生于松树树干或树冠下部大枝条的皮层缝隙内,吸食树液。被害的植株轻则树势衰弱、生长缓慢,严重者树冠下部枝条下垂,针叶枯黄,树皮翘裂,并引起小蠹虫(Blastophagus sp.)等次期害虫的侵袭,以致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二个部分: 一、中华按蚊自然感染马来丝虫的情况; 二、中华按蚊的生物气候学。 浙江临海涌泉公社为较低度的马来丝虫流行区, 流行率为25%。当地人帐内白昼捕捉中华按蚊的类型比例大型为小型的20倍。蚊虫的马来丝虫自然感染率大型中华按蚁为12.9%, 小型中华按蚊为76%。有感染期幼虫的蚊数, 大型中华按蚊为阳性蚊数的2.5%, 小型为7.8%。 当地中华按蚊在冬季以成蚊存在为主。雌蚊在冬季仍不断吸血, 卵巢也在发育。生殖营养失调和协调的雌蚊均有发现, 但以协调者为多。全年幼虫高峰在5月中旬, 成蚊高峰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7.
用座壳孢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81年间,为防治北京地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危害,自四川省重庆北碚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入座壳孢(Aschersonia)的寄生菌孢。经分离选出座壳孢的 A6S 菌株。在平均相对湿度 60—70%的春季温室内,对于黄瓜白粉虱1—2龄若虫的寄生率仅30-40%。后来,探索了该菌的生物学,使该菌对白粉虱的寄生率提高到90%,菌剂的材料成本降低到5%。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1至1962年冬季在江苏吴江县震泽公社观察小型中华按蚊卵越冬的初步结果。观察结果证实了小型中华按蚊在自然情况下以卵越冬,卵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冬季多草的茭白田。  相似文献   

19.
许漱壁  谭jing宪 《昆虫学报》1991,34(3):380-382
细胞遗传学是蚊类、特别是按蚊复合种团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White,1984;Green等,1984)。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结合生化、生活习性、生态和形态分类等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按蚊近似物种的存在(Kitzmiller,1976;Coluzzi等,1979;Stegniy,1981),明确鉴别各按蚊近似种,对于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同属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group)的两种近似种——赫坎按蚊(An.hyrcanus)和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唾腺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染色体,确定它们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杨白潜叶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白潜叶蛾是为害杨树幼苗、幼树的一种较严重的害虫。幼虫在表皮下潜食叶肉,形成黑色虫斑。在河北易县为害多种杨树,其中毛白杨、唐柳虫斑面积占全株叶片面积达20%以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树势衰弱,往往提早落叶。 此虫在易县一年发生四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相继以蛹作“工”字形茧在树干树皮缝内、落叶上越冬。同时有一小部分蛹羽化,成虫交配后产卵并孵化,但小幼虫在10月下旬全部冻死在潜叶上。成虫在4月中旬开始出现。有趋光性。产卵在叶片正面贴近主脉或侧脉,通常5—7粒卵排列成行。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49粒。幼虫孵化后从卵壳底面(与叶正面表皮接触处),咬破卵壳潜入叶组织内取食叶肉。 防治方法:秋冬季节在苗圃、幼林内大量扫集落叶,可消灭一定数量的越冬茧;根据室内和苗圃大面积防治幼虫试验,用40%的乐果乳剂1:1,000倍液喷洒叶面,毒杀潜叶内的幼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