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群体中的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变化在4.35—14.07%之间,平均7.10%;黑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在0.48—52.78%之间,平均25.23%。鉴定的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涉及了黑麦的14条不同的染色体臂和小麦的A、B和D组染色体。易位的48.57%发生在小麦和黑麦的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51.43%发生在非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同的黑麦染色体臂参与易位的频率不同。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主要发生在杂种的早期世代,使用适当的选择技术在F_3获得了纯合的易位植株。文中讨论了快速选育易位系的技术和它们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易位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组缺陷,其主要产生原因是DNA的双链断裂发生了错误修复。临床上染色体易位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虽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最近四十年一直被报道,但是染色体易位在细胞内形成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已经阐明了描述了染色体易位形成的步骤,同时也发现在易位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包括DNA双链断裂修复系统、染色体结构和空间位置、组蛋白修饰等在引起染色体易位频率增加和断裂末端的配对接触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就近年来对于染色体易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初步总结讨论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各部分对易位的形成的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11号与22号染色体长臂之间的易位t(11q;22q)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在不平衡易位时,它导致22号长臂的部分三体性,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文献中报告的易位断点的位置均很多样。本文对来自三个家系的3名易位携带者的外周血培养细胞染色休进行了常规和高分辨显带分析,结果发现3名携带者易位染色体的构成均为t(11q25;22ql3.1)。因此,在复习和汇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此种易位目前至少可区别11q23;22qll与llq25,;22ql3两种主要细胞遗传学亚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两个小麦-外源种杂种花粉母细胞中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R Dewey)、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 Schur)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我们首次发现:在减数分裂后期, 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发生错分裂,形成两个易位染色单体. 这种错分裂导致易位染色单体在末期Ⅰ分配到两个正在形成的细胞核内,错分裂的易位染色单体进一步形成微核,并在四分体期观察到黑麦的微核出现.从贵农22×遗4095 的F2代植株中检测到一个2n=41的植株,其含有一对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其中一条黑麦染色体臂比另一条的黑麦染色体臂短1/3左右.在遗4212×遗4095的F2代中检测到一个具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粒部分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植株.这可能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非均等分裂导致小麦-黑麦1BL/1RS易位染色体的黑麦染色体段臂缺失1/3及小麦-中间偃麦草非罗伯逊易位.在两个杂种F2植株中,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布频率为39.6%, 簇毛麦染色体分布频率为43.4%, 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分布频率分别为51.8%和56.6%.实验结果表明,1BL/1RS 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与外源染色体包括中间偃麦草、簇毛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相互作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错分裂,并导致杂种后代黑麦染色体臂发生缺失.这对于培育以小麦为背景含有不同长度的黑麦1R染色体短臂的种质及小麦-外源染色体非罗伯逊易位的小片段易位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减数分裂既是高等生物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期,又是变异得以顺利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期。以黑麦6R染色体为例,观察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先是发现6R抑制小麦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造成单价体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到6R与其部分同源的小麦染色体6D几乎不能发生配对。其次是观察到单价体在减数分裂期容易产生断裂的现象,特别是首次发现单价体碎裂,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异源染色体臂间易位和小片段易位的形成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揭示了肿瘤细胞中染色体易位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将肿瘤细胞染色体易位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染色体易位裂点、癌基因位点和染色体脆性位点有高度的相关性。染色体脆性位点和癌基因位点可能是肿瘤染色体易位的活跃部位,脆性位点可能与易位的始动有关;易位是激活癌基因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小麦的外源染色体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被代换的小麦染色体为4B.过去曾鉴定为7B,可能是由于VE161早代染色体易位较多所致.同时发现,VE161小麦在5B,7B和1D所在的3个部分同源群中仍有染色体相互易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机制、不育的机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MYC是较早发现的原癌基因,可通过染色体易位导致癌症的发生。但近日,John M.Sedivy团队却发现减少MYC蛋白的表达竟然可以延年益寿。Myc基因包括C-myc,N-myc,L-myc,分别定位于8号染色体、2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Myc基因表达的MYC蛋白是一个非常多效的转录因子,染色体易位可导致MYC异常活化从而可促进癌症的发生。尽管不同肿瘤中myc基因易位的具体位置不同,但共同之处是改变了其正常表  相似文献   

9.
四种胡子鲇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鱼类肾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四种胡子鲇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观察到这几种鱼的肾细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罗伯逊易位和其他染色体易位的现象。在蟾胡子鲇的核型中发现有粒状染色体的存在;在四种鱼中都发现可能是XY性染色体的异型染色体。结果还表明,斑点胡子鲇的核型可能由胡子鲇的核型通过染色体罗伯逊易位进化而来,而蟾胡子鲇的核型则是这四种鱼中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住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住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住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单体附加在小麦中的黑麦染色体引起遗传不稳定性的现象,设计了一个用单体附加系作工具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系统方法.在小麦品种绵阳11号和黑麦自交系R12的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用改良的C带技术分析了1283个植株,发现有63个2n=42的植株含有黑麦染色体或小麦-黑麦臂间易位染色体,占观察植株总数的4.29%.还发现20个植株,2n=42,C带分析不能证明它们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但在某些性状上,与其小亲本相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异.用DNA原位杂交方法却发现了黑麦染色体的小片段插入了小麦的某一染色体,形成了小片段易位(简称SS易位).插入片段的物理学图显示,易位的黑麦DNA片段既可接在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也可插入中部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2.
钟莉 《植物研究》2006,26(4):442-446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结合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对两个小麦-黑麦异源双代换系5R/5A和6R/6A杂交后代的遗传进行了研究,探讨同祖染色体配对的可能性并获得小麦-黑麦易位系。实验中对杂种F1代植株减数分裂各时期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22.91%的花粉母细胞中黑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发生同祖配对。F2代通过C-分带、原位杂交鉴定,在45株中检测到9株易位,易位频率为20%,是目前报道易位频率最高的。染色体易位有的来源于同祖配对交换,有的来源于单价体错分裂或断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普通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DNA俄为探针,,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闭DNA,与远中2号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进行了分子原位杂是明远中2号除具有普通小麦的21对染色体外,附加了1对小麦-地冰草易位染色体(妈卫兰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的两臂端部),5对天兰冰草染色体。说明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在形成过程中当构  相似文献   

14.
游绍阳 《遗传》1982,4(6):33-34
1980年10月,我们在湖南衡阳地区发现一 个罗伯逊易位t(13;14)家系。此家系两代人 中,5人具有t(13;14)易位染色体,这在国内 还是比较罕见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闭DNA(blockingDNA),与远中2号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进行了分子原位杂交。证明远中2号除具有普通小麦的21对染色体外,附加了1对小麦-天兰冰草易位染色体(即天兰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的两臂端部)、5对天兰冰草染色体。说明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可能产生小麦-天兰冰草染色体间易位,而且小麦染色体也可能与天兰冰草染色体的3种染色休组染色体共同参与组建新的染色体组附加到小麦中去。  相似文献   

16.
黄英  胡鸣鹤  薛金荣 《遗传》1988,10(4):33-33
在遗传咨询门诊中,我们对一名智力低下 的患儿作染色体分析,发现其7号染色体短臂 异常,其父和祖母均为1号与7号染色体易位。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焕庚  康雪珍  张倩倩 《遗传》1981,3(6):45-4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 指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的着丝粒融合,进行 遗传信息转录的核糖体顺反子(ribosomal cistron) 就位于这些染色体的短臂与随体之间.罗伯逊 易位染色体对于人类中某些染色体病的传递以 及哺乳类核型的进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0例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晶  李秀玲  李莉  张新生 《遗传》1987,9(1):24-26
染色体易位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国 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包括新核型的发现、分 类、发生机理、遗传效应等都做了不少研究。但 应怎样评价染色体畸变,看法很不一致。本文 试图通过10例遗传性染色体畸变病例的讨论, 阐述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对子代染色体畸变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细胞学观察,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丰抗13”和“京红1号”的杂交后代中,发现有多价体出现,这就表明有染色体易位发生。为进一步弄清究竟是哪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我们采用单体测交方法,观察鉴定所有各单体系F_1的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以下简称PMCs中Ⅰ)染色体构型。从鉴定结果发现,凡2n=42的F_1 PMCs中Ⅰ出现19~Ⅱ 1~Ⅳ,而2n=41的F_1PMCs中Ⅰ的染色体构型不同,单体与易位有关的两个单体系4B和1D F_1 PMCs中的Ⅰ构型中有部分呈现为19个二价体加1个三价体,即19~Ⅱ 1~Ⅲ,没有单价体,而其余各单体系F_1 PMCs中Ⅰ构型则表现为18个二价体,1个四价体和1个单价体,即18~Ⅱ 1~Ⅰ 1~Ⅳ。因此,可以肯定“丰抗13”存在1个染色体易位,其有关染色体就是4B和1D。  相似文献   

20.
用1例日本滑膜肉瘤(SS)患者的瘤组织标本接种裸鼠,获得了肿瘤生长。亲本肿瘤与裸鼠肿瘤在病理组织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相同。染色体分析表明,SS细胞株存在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正常女性,46,XX。 SS细胞株巴氏小体检出率低于对照,其正常X染色体比易位X染色体晚复制17小时。DNA印迹实验表明,SS DNA存在D2S3座位等位片段丢失,D1S57,D17S5和D13S30座位基因的部分缺失,但无DXS7,DXS14,和D2S44座位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