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白血病及淋巴瘤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3例淋巴瘤,9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XIAP的表达水平。结果:XIAP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活检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积分均高于非恶性血液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IAP的表达水平与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血液病的病理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3例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5.5岁(12-78岁)。经病理确诊29例(29/33,87.9%)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29,62.1%)最为常见,其次是NK/T细胞淋巴瘤(3/29,10.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29,6.8%),而伯基特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1/29,3.4%),其余3例未进一步分型。此外,1例(1/33,3.0%)霍奇金淋巴瘤,3例(3/33,9.1%)急性白血病复发累及乳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为19例(57.6%),继发性为14例(42.4%),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8例,54.5%),其次为左侧(10例,30.3%),双侧均累及的为少数(5例,15.2%)。1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均为淋巴瘤,与14例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4),β2-MG显著降低(P=0.049),B症状少(P=0.017),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P<0.01),骨髓受累少(P<0.01)等特点。生存分析提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比继发性患者生存期更长(HR=9.846,P=0.002)。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可导致生存期显著缩短(HR=6.434,P<0.01)。结论: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比继发性发病率高(分别为57.5%和42.5%),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与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血小板计数相对更高,β2-MG水平更低,往往不伴B症状,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骨髓不受累,且生存期显著延长等特点。此外,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mi-1基因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MDS患者41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Bmi-1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其骨髓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然后分析患者Bmi-1的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骨髓染色体核型的关系。结果:Bmi-1表达水平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RA患者明显低于RAEB患者,但RA患者及RAEB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Bmi-1基因高表达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明显高于Bmi-1基因低表达组患者(P0.01);Bmi-1基因高表达组中,骨髓原始细胞5%的病例数及染色体不良核型发生率均高于低表达组。结论: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MDS患者在分子水平上的恶性程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细胞 DNA图像分析可为白血病的诊断、了解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判断疗效 ,提供一个新的生物学定量参考指标。本文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 33例小儿白血病和 1 0例非血液病的骨髓涂片进行了 DNA定量分析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受检对象  90~ 96年本院住院患儿首次骨髓涂片  (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组 ) 1 8例 ,男性 1 0例、女性 8例、年龄 1~ 1 2岁 ,平均 5 .5岁。其中 L - 1型 1例、 L- 2型 1 5例、 L- 3型 2例。 L-2型病人 3例各有 4次骨髓涂片 ,可供动态分析。( 2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膜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细胞膜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某些以膜病变为特点的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理,而且有助于某些非血液病的病因和诊治研究、药物研究、细胞老化和血液贮存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CD38-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与增殖潜能。方法分选并鉴定AL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及对照CD34-CD38+细胞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04个细胞于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连续监测小鼠状态以及外周血血象改变,对濒死或死亡小鼠进行骨髓检查、肝脾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从ALL患者分选的CD34+CD38-细胞到NOD/SCID小鼠体内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到8周左右达高峰,约15×109~20×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象显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约为40%,且肝脾组织也有白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接种了对照组CD34-CD38+细胞的NOD/SCID小鼠。结论 ALL患者CD34+CD38-细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小鼠,在小鼠体内增殖形成白血病,说明该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可作为探索白血病起始细胞研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 CD38-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与增殖潜能.方法 分选并鉴定ALL患者骨髓CD34+ CD38-细胞及对照CD34- CD38+细胞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04个细胞于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连续监测小鼠状态以及外周血血象改变,对濒死或死亡小鼠进行骨髓检查、肝脾病理学检查.结果 接种从ALL患者分选的CD34+ CD38-细胞到NOD/SCID小鼠体内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到8周左右达高峰,约15×109~20× 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象显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约为40%,且肝脾组织也有白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接种了对照组CD34- CD38+细胞的NOD/SCID小鼠.结论 ALL患者CD34+CD38-细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 小鼠,在小鼠体内增殖形成白血病,说明该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可作为探索白血病起始细胞研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重症患者的真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495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81/495)的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1%(66/212)、0.0%(0/19)、31.2%(5/16)、4.8%(10/207)和0.0%(0/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值≤1.0E+9/L、粒细胞缺少时间≥8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是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是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5.830、41.667、3.745、8.264及39.085,P值分别为0.000、0.011、0.035、0.007及0.000)。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粒细胞缺少时间较长病例中及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或重建微生态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微小残留病是缓解期恶性血液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各种恶性血液病经过正规的化疗大多数患者体内大量的恶性细胞被消灭,但是几乎不可能彻底根除所有的恶性细胞,必然残留一定数量的周期外的不能被杀灭的细胞。传统的方法是继续化疗盲目杀灭,其结果肿瘤细胞没有消灭,而正常组织破坏严重,患者不仅经受不必要的痛苦而且生存期缩短。自体免疫细胞能调节以及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消除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因素,回输体内后可直接杀伤或诱导免疫细胞杀伤残留肿瘤细胞。文章对五种免疫细胞(LAK,CIK,DC,CTL,TIL),在白血病治疗中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髓脂肪组织是一种存在于成人外周骨和远端骨内的脂肪组织。既往研究对骨髓脂肪组织功能的认识尚不明确,认为脂肪组织以空间占据为主,是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较多的研究认为脂肪细胞具有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能作为骨髓微环境的成分影响多种疾病的转归。研究发现,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系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中均存在着骨髓脂肪细胞代谢的异常,这种异常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一定作用。更好地系统了解血液病中骨髓脂肪细胞的功能,调控脂肪细胞与白血病细胞间的交互作用,并调节骨髓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对今后白血病的治疗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10种单克隆抗体(McAb)分析了正常人周围血及有髓单个核细胞的免疫表型,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并以免疫双酶标记法观察了非T-ALL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核仁抗原(HMNA)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不同年龄正常群体周围血CD_4~+细胞数及CD_4/CD_8比值有差异;约3%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CD_(10)~+(ALL的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的免疫分型,不仅能确诊肿瘤的谱系,还能了解细胞分化阶段。本文讨论了AML和ALL免疫分型中的鉴别性McAb。HMNA为多种肿瘤细胞的标记,本文观察到幼稚B细胞白血病及毛细胞白血病的肿瘤细胞中HMNA亦为阳性。  相似文献   

13.
配体蛋白与细胞膜受体蛋白结合后,可引起膜受体的构象与膜脂的有序性变化.本文研究外源性层粘连蛋白与腹水肝癌细胞膜受体结合后膜热量变化,膜序参数改变和膜电荷及细胞迁移率的变更.就膜蛋白构象与膜脂有序性以及膜电荷等方面改变的生理意义与层粘连蛋白抗癌细胞脱落转移寻找理论关系.本文应用微量量热法、顺磁共振和细胞电泳等技术,得知层粘连蛋白与癌细胞膜作用后细胞膜有放热效应,膜流动性增大,细胞电泳动变慢.癌细胞膜的这些变化对于限制癌的恶性生长与脱落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含SH2结构域的肌醇1(SHIP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SHIP1的表达。人白血病细胞U937转染SHIP1过表达载体(pEGFP-SHIP1组)及对照空载体(pEGFP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不转染载体,其他步骤同pEGFP-SHIP1组和pEGFP组。流式细胞仪检测48 h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48 h细胞中SHIP1、Bcl-2、Bax、Akt、p-Akt的表达。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SHIP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pEGFP-SHIP1组细胞中SHIP1、Bax表达和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组及对照组(P0.01),Bcl-2、p-Akt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HIP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表达下调,其可能通过Akt信号促进人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前,白血病复发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隐匿在骨髓中的肿瘤干细胞,促进了白血病的复发和向淋巴组织的转移,因此白血病的治疗、转移和复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外泌体是由绝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膜囊泡,可以调控细胞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在白血病细胞、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中都涉及到外泌体,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存在于白血病患者的血浆中,能把其携带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及微小RNA呈递给靶细胞,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助于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避,保护白血病细胞抵抗化疗药物导致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迁移。因此,外泌体与白血病的转移、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用来检测和监测白血病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外泌体的来源、形成与分泌机制,以及外泌体在白血病发生前、发展中、预后和免疫治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18-422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拟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A组)、非免疫相关性恶性血液病患者(B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同时检测B组、确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5+B淋巴细胞比率;A组中16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88.88%;B组1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9.09%。C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B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组(P均<0.05);IR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表达显著增高,B淋巴细胞总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可能是IR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及B淋巴细胞数可以为IRP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优于骨髓Coomb’s实验。  相似文献   

17.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备蛋白编码能力或仅编码微肽的RNA分子。LncRNA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文章结合最新研究报道,对lncRNA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功能、调控机制和潜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概括了lncRNA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核糖体RNA转录、竞争性结合miRNA,以及参与糖代谢途径、活化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等多种方式调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化疗中产生的多药耐药性。这些机制研究为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为解决临床上治疗白血病所面临的患者耐药性的产生和治疗后复发等难题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石靖 《蛇志》1998,10(2):74-75
恶性血液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化疗是延长甚至治愈这些恶性血液病患儿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化疗药物作用选择性不高,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1]。故在化疗的诱导缓解期、巩固治疗期...  相似文献   

19.
业已有一名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种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患者的细胞中检出一种正常细胞蛋白质的变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Owen Witte说:“由于这种蛋白质及其生物化学活性的检出,很可能找到了确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生物化学标志”。这个发现还促进了对遗传改变如何诱发癌症的了解。它把引起动物癌症的病毒基因的研究和癌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的临床研究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在研究一种引起小鼠白血病的病毒时发现,称为V-abl的关键基因会编码一种能够催化在蛋白质的某些位点(酪氨酸)上增加一个磷酸基的蛋白质。业已证明,这种磷酸化(或激酶)活性亦与其它癌症的恶性有关。病毒基因V-abl与细胞基因C-abl密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抑瘤物净化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i XT  Wu ZZ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2):181-183
胎儿肝脏中存在一类小分子量(分子量〈10kD)的肿瘤抑制物,其在体外对HL-60等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白血病祖细胞也具有这种选择性抑制效果;分离纯化获得两种天然低分子抑瘤物(7-KC和7-β-HC)和一种外源性低分子抑瘤物(DBP),研究证实其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将其应用于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时的体外净化,完成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