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 0. 05),UC患者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84,P=0. 036)。结论:CD177~+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2.
斜带髭鲷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存在大量的核内包涵体,系统研究了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以探讨其来源和形成过程。方法应用电镜技术对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斜带髭鲷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的核内包涵体可分为假包涵体和真包涵体两种类型,包涵体中的内含物来自胞质。胞核首先是以核膜内陷的方式将胞质及其各种有形成分包绕进核内而在核质外层形成具有双层膜包裹的典型假包涵体,随后假包涵体双层膜降解消失而转化成无被膜包裹的真包涵体,即核内糖原包涵体。结论假包涵体是形成真包涵体的开始阶段。随着假包涵体向真包涵体的转变,包涵体内含物的组成及其超微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塑料贴壁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在含自体血浆、rhGM-CSF、rhIL-4和TNFα的RPMI1640培养基,37℃,5%CO2湿化空气培养树突状细胞(DCs).经10天培养,可获得大量具DCs形态学特征的细胞,其有很强的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约30%的细胞表达HLA-DR和CD1a.健康志愿者每1×107PBMNCs可收获细胞约5×105.本文培养方法产率高,培养体系简单,用自体血浆代替小牛血清,培养过程简便,这些均适应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4.
5.
脂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离液从正常人新鲜抗凝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组织培养条件下以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诱导单核细胞,使其产生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mRNA和hG-CSF。不同时间取出经诱导的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分别用逆转录-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双单克隆抗体ELISA夹心法检测细胞的转录产物和表达产物。结果表明:加入LPS后的第4到第12小时,单核细胞内有显著量hG-CS  相似文献   

6.
嗜中性粒细胞是人抵抗素表达的主要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抵抗素(resistin)是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大量表达的富含半胱氨酸的 分泌型蛋白.近年研究发现,人与啮齿类动物的抵抗素组织表达分布存在很 大差异.小鼠抵抗素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而人抵抗素主要在单核细 胞/巨噬细胞表达,且在骨髓组织中大量表达,但目前骨髓中的细胞定位还 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成人骨髓及外周血白细胞中抵抗素表达细胞 的类型.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中抵抗素表达细胞,结果显示,抵抗素主要表 达在细胞核呈杆状和分叶核状的成熟粒细胞中,其中杆状核粒细胞表达较 高,分叶核粒细胞表达减弱.Anti-hresistin IgG-Biotin-PE单色荧光流 式细胞术分选外周血白细胞中抵抗素表达细胞后经瑞氏化学染色,结果显 示,抵抗素表达细胞主要为杆状和分叶核状的嗜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 性粒细胞,且抵抗素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 RT-qPCR结果在RNA水平上证明, 人抵抗素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大量表达.Anti-hresistin IgG-FITC和anti- HNL IgG-Biotin-PE 双色荧光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证明,抵抗素的主要表达细 胞为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人骨髓及外周血中抵抗素主要在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中表达,这一研究结论 为人抵抗素与炎症反应的关联性及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自制细胞培养基和日本1640产细胞培养基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培养基用于PBMC培养24h、48h、72h后、自制细胞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日本产1640培养基(P<0.01).说明自制细胞培养基可取代日本产1640培养基而用于人PBMC的实验培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_(34)~ 细胞、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常规取血测定CD_(34)~ 细胞、IL—5和EOS;用吸入治疗2周后,再次取血测定外周血EOS计数、IL—5水平及CD_(34)~ 细胞数目。结果:哮喘患者外周血EOS、IL-5及CD_(34)~ 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EOS凋亡指数呈显著下降( P<0.01)。经吸入布地奈德治疗2周后,IL-5、EOS及CD_(34)~ 水平均显著降低。EOS凋亡指数呈显著增加,哮喘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与CD_(34)~ 细胞数亦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CD_(34) ~ 造血细胞的释放和向外周组织的迁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常规取血测定CD34+细胞、IL-5和EOS;用吸入治疗2周后,再次取血测定外周血EOS计数、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目.结果:哮喘患者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EOS凋亡指数呈显著下降(P<0.01).经吸入布地奈德治疗2周后,IL-5、EOS及CD34+水平均显著降低.EOS凋亡指数呈显著增加,哮喘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与CD34+细胞数亦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CD34+造血细胞的释放和向外周组织的迁移.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特殊方式。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PMN)绝大部分通过凋亡而被清除,避免因坏死而造成组织损伤。我们在研究磷脂酶2(PLA2)激活介导创伤和感染的机理时,发现其活性介导TNF对PMN的激发作用。其它证据也显示PLA2及其代谢产物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推测PLA2活性对PMN凋亡或坏死的影响,可能是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途径。这方面的工作尚少见,本文初步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材料和主要试剂 雄性Wistar大鼠由本院动物中心提供。P…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S100 蛋白染色是鉴定树突状细胞(DC) 的一种重要而可靠的方法。本文采用S100 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镜观察, 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亚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DC在形态学上分为两个亚型- Ⅰ型中等淋巴细胞大小, 线粒体少, 核内异染色质多; Ⅱ型胞体较大, 线粒体丰富, 异染色质少  相似文献   

14.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ATP酶、G6P酶、5′ND酶的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结果:1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下方,在内质网及线粒体等膜相结构也见到此酶的分布。G6P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线粒体等膜相结构。5′ND酶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三种酶定位准确,颗粒清晰。2此结果与我们对人体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结果相同。结果提示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可以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对于判定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用半导体激光进行血管内照射(ILIB)对十三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照射前PCD为5.47±3.65%,第一次照射后为7.1±3.16%,第五次照射后为16.71±9.5%。二者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7.
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型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探讨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凋亡中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用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结果显示,前48 h,H1N1流感病毒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但在培养48 h后,流感病毒对单核巨噬细胞表现为凋亡抑制作用,同时流感病毒对淋巴细胞吸附不同时间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未见明显差异,说明细胞凋亡与病毒吸附时间长短并无相关性.检测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加入前后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均被抑制, 提示通过p53诱导的凋亡可能是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直肠癌患者228例。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分成高NLR(>2.52)组和低NLR(≤2.52)组,分析比较其预后情况。结果术前高NLR组和低NLR组患者在性别、肿瘤形态、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分化程度,肠周淋巴转移,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表明,相较于低NLR组,高NLR组肿瘤复发转移率以及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NLR升高提示肿瘤分化差、转移早且与患者肿瘤复发以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NLR>2.52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TGF-β+CD4+T细胞(分别代表Tr1细胞和Th3细胞的特性)的比例,并探讨其在AR发病中的意义,为AR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分离19例对粉尘螨过敏的AR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TGF-β+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同健康对照者相比,AR患者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1.66±0.48)%vs.(3.80.92)%,t=-9.08,P0.01)],AR患者外周血中TGF-β+CD4+T细胞的比例降低[(1.92±0.54)%vs.(4.76±1.12)%,t=-9.94,P0.01)]。结论:外周血中IL-10+CD4+T(Tr1)细胞比例的降低可能是AR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AR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L-10的Tr1细胞的比例可能在AR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周血中TGF-β1+CD4+T(Th3)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可能是AR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TGF-β1与AR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外周血中TGF-β1水平与AR的关系研究较少,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