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蛋白(kinesin)是一种微管系统的运动蛋白(motor protein),它能通过水解ATP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微管产生运动.微管系统作为一种主要的细胞骨架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形态,细胞的分裂,染色体的运动及细胞内的物质运输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质力蛋白(dynein)和动蛋白是公认的推动这类运动的运动蛋白.自从1985年Vole首次在鱿鱼大轴突(squidgiant axon)中发现动蛋白以来,人们先后在许多种动物细胞中发现有动蛋白存在,甚至在低等真核生物棘状变形虫,盘基网柄茵和高等植物烟草花粉管中发现有动蛋白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动蛋白参与了真核细胞中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如细胞中的细胞器及囊泡的运动,染色体排裂和分离等运动.动蛋白很可能是普通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运动蛋白.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属于粘菌纲(Myxomycetes)的一种低等真核生物,它表现出许多显著的细胞运动特征如原生质团迁移,细胞质的穿梭运动(shuttle streaming)等,是研究非肌细胞运动和收缩蛋白的经典材料.在多头绒泡菌胞质中也具有微管系统,它们构成其纺锤丝等,参与染色体的运动及其它胞质运动,但至今国内外尚无人证明其中有与微管作用的运动蛋白——动蛋白的存在,作者利用抗牛脑动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2.
角苔类在苔藓植物门中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中由水生向陆生过渡,以孢子繁殖为主要方式的一大类群。全世界约有23000种,遍布于各大洲。关于苔类植物门的分纲,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但分歧较主要的集中在角苔类植物的系统位置上。本文综合各学者的意见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供大家讨论。通常对苔藓植物门(Bry0phyta)的分纲,植物学界大都沿用了最初的观点,多强调苔藓植物营养体的形态结构,将苔藓植物门分为两纲,即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这里,藓纲的名称是直接采用了拉丁词中藓类的名称(Muscus,PL musci)。目前藓纲(Bryopsida)的划分界线是由德国植  相似文献   

3.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1个门。按新的分类系统,本门分三叶虫亚门(已灭绝)、螯肢亚门、甲壳亚门、六足亚门和多足亚门等5亚门。六足亚门相当于以前分类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 是最重要的一类节肢动物;此亚门分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狭义的)等4纲;昆虫纲分3亚纲30目,包括了前昆虫纲“有翅亚纲”中的各目。为便于读者了解新、旧系统的异同,文中列举前人的代表性系统加以对照。同时,对学术界关于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一些新观点予以必要的说明,对现时流行的“泛节肢动物”、“泛甲壳动物”等概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MT)的研究,包括软体动物MT、棘皮动物MT、环节动物MT、节肢动物MT(甲壳纲和昆虫纲),分析了无脊椎动物MT与哺乳动物MT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即从无脊椎动物MT到哺乳动物MT的进化来看,动物MT的进化可能是一种趋同进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理解啮齿类动物的脑功能连接,本文利用9.4T fMRI获得轻度麻醉状态下大鼠静息状态及刺激激活的数据,通过互相关分析构建节点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相应的网络参数.结果发现:给予前爪电刺激时,刺激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1)、丘脑(Tha)有较强的正激活,双侧尾状壳核(CPu)有较强的负激活.静息状态时大鼠感觉/运动皮层内部、丘脑内部的连接性较强,而感觉/运动皮层与丘脑之间的连接较弱,双侧感觉运动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同步低频振荡,感觉运动系统在静息态时的脑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结果提示,啮齿类动物在大脑信息处理中的功能分离和整合可能与人类存在某些相似性,支持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存在遗传保守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细胞膜质微区(microdomain)是细胞膜上特殊的结构域,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膜质微区来源于全细胞膜,即包括质膜和细胞器膜.最新研究表明细胞器膜如高尔基体膜也有膜质微区,因此分离了猪心肌浆网膜的膜质微区.首先获得了没有质膜污染的猪心肌浆网,用去污剂TritonX-100处理该肌浆网,获得了去污剂不溶的质膜微区(SR-DRM),该微区富集胆固醇和鞘磷脂.质膜微区的标记脂和蛋白质:神经节苷脂GM1和Caveolin-3也在该区富集.同时还研究了心肌浆网Ca2 -ATPase(SERCA2a)的分布,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SERCA2a分布在膜质微区,并且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心肌浆网膜上有膜质微区的存在,进一步证明膜质微区不仅存在于细胞质膜,也普遍存在于细胞器膜.  相似文献   

7.
К.А.季米里亚席夫(Тимирязев)在他的一篇名著“论叶绿素在生理上的意义”中写道:“在绿叶中,当太阳光线降落到它面上时,发生出一种异常令人难测的过程;在地球面上所进行的任何一种过程,恐怕不会有像它那样的受到普遍的注意了。从化学上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一种无机物、碳酸气和水转变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从物理上的、动力学上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一种太阳射线的动能转变成化学潜能,转变为功(work)的储藏量。从各方面看来,这是一种过程,所有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是公元六世纪北魏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继承了法家的思想,记载了我国古代和当时劳动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上升为比较系统的科学理论著作。该书的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从耕种操作超,到酿造酷、酱,凡一切与供给(农家)生活资料有关的方法,没有不完全写上的。从现代学科观点来看,它是以农业科学为主体,也包括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其中有关微生物学的记载有卷  相似文献   

9.
脑神经网络信息加工的实现方式主要依赖于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连接.脑内抑制性神经元数量较少,但在信息加工和神经可塑性等方面作用极其重要,而且抑制系统失常与多种脑功能障碍有关联.脑内抑制性神经环路可粗略分为皮层内和皮层间(包括前馈和反馈)两种,分别介导同一脑区内和不同脑区间的抑制作用.本文先围绕中心-外周抑制和运动方向互斥介绍了皮层间、皮层内抑制的行为表现和作用机制,然后以老化和精神疾病为例综述了脑功能障碍与视觉系统皮层抑制功能变化间的联系,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郑乐 《生命世界》2022,(5):32-33
<正>种子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形状来看,有圆球形的、有狭长形的、有三角形的等;从表面特征来看,有的光滑、有的皱缩、有的带壳、有的带荚;从尺寸来看,有大粒型、中粒型、小粒型之分。在播种作业过程中,根据种子特征特性的差别,需要配套适宜的播种机。对于播种机来说,  相似文献   

11.
评述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Popov等(1993)、Williams等(1996)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提出的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分别作了评述;新的方案取消腕足动物的“无铰纲、有铰纲”之分,“无铰纲”彻底解体,“有铰纲”范围扩大,包括从“无铰纲”中分出的髑髅贝类和原货贝类;这些新观点强烈的动摇了统治百余年的世界腕足动物高级别分类研究的基础,改变了国际腕足动物专家长期沿用的传统分类格局,反映了本世纪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  相似文献   

12.
pH对菌紫质分子的旋转运动和光电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用闪光诱导瞬间二向色性方法测量了不同pH条件下的菌紫质分子在脂质囊泡中的旋转扩散运动.在人工平扳膜(BLM)系统中测量了不同pH条件下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在pH3至8.3的范围内没有明显观察到菌紫质分子在膜中旋转运动上的差别.pH低于3时,菌紫质分子旋转运动受到影响;pH高于11时,观察不到旋转扩散运动.在BLM系统中测量了pH2到pH11范围内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信号,随着pH的增加,无论紫膜碎片还是单体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逐渐由照光后快速正信号并快速衰减及撤光时的快速负信号并逐渐衰减变成慢的正信号.pH高于9.4时,单体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信号由正变负,pH高于11时,观察不到信号.  相似文献   

13.
引 言 自从1926年Klein用银浸法发现了纤毛虫身体表面——也就是外质部分,有所谓银线系。到现在,已知在原生动物的其他纲中,如鞭毛虫、胞子虫的某些种类也陆续有人发现过。拿草履虫来讲,依照Klein的意思,银线系有两部分:(1)间接联系传导系统,在最外部,全部是多角形的纲状格子;(2)直接联系的传导系统,要再深入一点点,有许多纵走的嗜银性条索,其间也有许多的横走的连索。在这些嗜银性的纵索上,生有许多毛基粒;各毛基拉之间大致有一定的距离。最上部的纲状格子普通是六角形,  相似文献   

14.
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与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昆虫分纲、分目的历史变化,包括昆虫分目多少的变化,昆虫是纲级还是总纲级阶元的变化,昆虫各目分类地位系统排列的变化以及六足总纲系统发育研究进展。根据近10年来形态特征与分子测序数据相结合的系统发育研究,整理出六足总纲与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相一致的分类系统,对昆虫35目的分类运用了10个分类阶元。在此基础上,删减次要分类阶元,提出简明分类系统,既反映每个高级分类单元的单系性,明晰各目的共祖近度,又减少了分类阶元层次,方便各分类单元的识别与鉴定。六足总纲Hexapoda分为4纲:原尾纲Protura(包括蚖目Acerentomata、华蚖目Sinentomata、古蚖目Eosentomata),弹尾纲Collembola(包括弹尾目Collembola),双尾纲Diplura(包括双尾目Diplura),昆虫纲Insecta。昆虫纲分为单髁亚纲SubclassMonocondylia(包括石蛃目Archaeognatha)与双髁亚纲SubclassDicondylia。双髁亚纲分为衣鱼部DivisionZygentoma(包括衣鱼目Zygentoma)与有翅部DivisionPterygota。有翅部分为10个总目、27目。  相似文献   

15.
赵仲如 《蛇志》1992,4(1):44-45
在爬行动物纲中,蛇目和蜥蜴目共同隶属于有鳞亚纲.蛇和蜥蜴是现生爬行动物种类最多、适应力最强的两类.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蛇是从原始蜥蜴类分化出来的,是蜥蜴进化主干上发出的一个侧枝.也可以说蛇是高度特化了的蜥蜴.这可从一些原始蟒蛇类如蟒科来看,此科某些属种仍有肩带和腰带残迹,有的在肛门二侧至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巴甫洛夫从行为的观点上解释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服从于第一信号系统的规律,其特点具有抽象和概括的性质。精神病乃是第二信号系统异常的表现。巴甫洛夫还提出了艺术家类型和思想家类型等两种高级神经的类型,但对第二信号系统的脑结构,巴甫洛夫未具体说明。西方进行割裂脑研究的科学家,提出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各有优势。笔者认为,脑的正常工作总是整体性质的。  相似文献   

17.
用标准的磷酸铅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百合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期间及其前后三个时期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 酶)活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的定位。结果表明:(1)在穿壁前,ATP 酶活性主要定位于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体和某些局部的基质(groundplasm)中,也表现有 ATP 酶活性反应的产物;但在染色质和核仁中,一般都没有这种反应。(2)在穿壁时,染色质从一个细胞穿壁转移到另一个相邻细胞,同时看到染色质和核仁内出现密集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腔内以及质体的片层上也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而在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内 ATP 酶活性明显降低,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活性反应。(3)在穿壁后,质膜及细胞间隙中又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但核内染色质上的 ATP 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而核仁内则仍有较高的活性。同前二个时期一样,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质体上的 ATP 酶仍表现明显的活性反应。最后讨论了三个不同发育时期 ATP 酶活性及其分布部位的改变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曹家树 《遗传》2010,32(8):791-798
文章从现有主流生物进化理论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生物适应进化原理为认识基础, 讨论生物进化的动力, 以求对生物进化机制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薛定谔“生命赖负熵生存”观点的指导下, 提出了“负熵流”包括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以及负熵流是生命生存和发育的动力的观点。作者在原有生物适应进化原理基础上, 修改完善并提出了“DNA、RNA和蛋白质在环境作用下的生物适应进化调控系统”理论, 并根据系统发育是个体发育的“积分”的观点, 推论得出生物与环境的负熵差引起的负熵流也是生命进化的动力, 对生物进化机制作出了新的理解。基于这样的生物进化机制的认识, 提出了“进化是一个子系统在其上一等级系统中, 将自身全部或部分信息遗传给下一代子系统, 并在其适应上一等级系统过程中, 产生一些新质, 终止一些旧质, 从而在其上一等级系统中得以延续的变化过程”的概念, 并探讨了一些与进化有关的其他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嗅觉缺失、睡眠失调、精神症状(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而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PD相关非运动症状。截止目前,PD相关非运动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递质系统参与多种脑功能以及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与PD相关非运动症状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5-HT递质系统在PD精神症状及认知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详细阐述脑内5-HT递质系统的分布与功能,以及PD状态下5-HT递质系统的变化,为PD相关精神症状及认知障碍机制的阐明和治疗提供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分析了该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月变化.结果表明: 芦苇株高和盖度均在3—8月逐渐增大,9月后逐渐降低;芦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0种(包括2种鉴定到属,2种鉴定到科).其中,腹足纲种类最多,有11种(包括1种鉴定到属);软甲纲有5种;昆虫纲和多毛纲均只有2种.以緋拟沼螺、堇拟沼螺和尖锥似蟹守螺等为主要优势种.从生活型来看,底上附着型种类数最多(11种),其次为穴居型(5种)和底内型(4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或月变化,夏季(8月)出现全年最高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指数(H)月份间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除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42%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3个群聚.从非度量多维标序(nMDS)排序图可知,5月、10—11月与其他月份差异较大.水温、芦苇地下生物量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于底栖动物密度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芦苇生境价值急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