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应用CFU_s的剂量-存活曲线和干细胞移植后受体存活率测定法,摸清了F_1小鼠在临界死亡剂量—8.5 Gy γ-线照射后,存活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只有照前的1×10~(-4),约为20个左右的CFU_s或200个左右的HSC。因此,用造血干细胞计数可以作为估计辐射剂量和放射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检测指标。这一细胞阈值的测定,为一些疾病的骨髓输注或骨髓移植治疗时的细胞数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F_1小鼠经~(60)Co γ射线一次整体照射8.5 Gy后不同时间,骨髓CFU_s、GM-CFU_c、BMC、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外周血象的动态变化,以及对BFU-E、CFU-E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照射后各项指标均呈指数级锐减,但下降幅度依各自不同的辐射敏感性而异。恢复的先后顺序是:BMC数和外周血象经过1个月即达正常;GM-CFU_c和CFU_s于2—4个月后逐渐恢复原来的数量;淋转功能直至3个月末仍为对照值的55%。应用Ara-C自杀率测出照射后CFU_s的增殖率持续高于正常,3个月末才回复常态。针对临界全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对小鼠造血细胞动力变化过程的观察,以及对残余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全面地揭示造血功能辐射损伤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同种基因型小鼠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将预处理的全骨髓单个核细胞或c-Kit+造血干细胞移植至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动态监测移植2~16周后受体小鼠体内供体来源细胞造血重建以及嵌合情况,以期揭示不同群体的供体细胞以及预处理等因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早期(2周)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髓系比例要高于c-Kit+细胞移植组,但全骨髓移植组受体小鼠呈现出较大的移植后不良反应,出现脱毛、食欲不振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c-Kit+细胞移植组在淋系重建上要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供体细胞的嵌合植入也早于全骨髓移植组,但两组实验组最终均能完成造血重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c-Kit+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能够较快地实现供体细胞植入,进而开始造血重建,且c-Kit+细胞移植组的不良反应要低于全骨髓移植组。结果说明在整体造血重建效果上c-Kit+细胞移植组要优于全骨髓移植组。  相似文献   

4.
以Dexter体系成功地建立了小鼠胎肝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技术。培养的胎肝造血干细胞(CFU-S)有旺盛的增殖力。半同系移植研究证实,5×10~6个培养细胞(含780~1200CFU-S)可使9.5Gy γ-线照射的受体小鼠30d和60d存活率达80%和74%。1个月造血功能恢复。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征象,并在受体内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说明体外培养的胎肝细胞能有效地重建造血。观察小鼠移植后14.5个月的远期疗效,其造血机能健全,体内CFU-S的移植效力与正常相似。然而CFU-S的再生速率和自我更新力均较正常同龄鼠低,揭示出长期增殖状态的造血干细胞功能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杜勋湘  徐有恒 《生理学报》1989,41(6):597-601
用组胺H_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或呋喃硝胺)处理正常和亚致死量γ-射线照射小鼠,探讨正常体内造血和再生骨髓中造血重建与组胺受体的关系。发现非毒性剂量的甲氰咪胍对正常小鼠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无抑制作用,但可抑制小鼠体内粒单系祖细胞(CFU-GM)的生长和亚致死量照射后CFU-s产率的恢复。组胺可能与骨髓的再生有关,组胺H_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6.
观察p18INK4C(p18)基因缺失对造血干细胞(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长期植入的影响. 供体为p18基因缺失型(p18(/()纯系C57BL/6小鼠(CD45.2表型), 竞争性细胞来源于C57BL/6-Ly5.1(CD45.1/2)双表型小鼠, 受体为野生型(p18+/+)C57BL/6-Ly5.1(CD45.1)小鼠. 竞争性骨髓移植(cBMT)实验根据受体小鼠照射剂量的不同分为3个剂量组(10 Gy, 5 Gy和1 Gy).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1:1混合后移植, 移植后采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比例. 造血恢复移植实验: 移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评价移植后造血恢复速度. 10和5 Gy照射剂量组,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成功植入, 而1 Gy照射剂量组无供体细胞植入. 无论在10 Gy或是5 Gy照射剂量情况下, 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比例均高于竞争性细胞. 移植后6周, 10和5 Gy照射剂量时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46±0.21倍和1.64±0.43倍, 14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84±0.25倍和2.00±0.49倍, 26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3.13±0.79倍和3.24±1.33倍. 移植后6个月, 10 Gy照射剂量时骨髓细胞中供体细胞比例为竞争性细胞的7.68±4.42倍, 5 Gy照射剂量时为竞争性细胞的10.83±2.98倍. 移植后6个月, 在10和5 Gy照射剂量组之间骨髓中造血细胞植入率相当, 分别为(85.53±8.71)%和(80.87±2.87)% (P = 0.457). p18(/(细胞与p18+/+细胞相比, 移植后造血恢复的速度相当. p18基因缺失可以显著增强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的长期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7.
胚胎发育中,肝脏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近年来胎肝移植的临床应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应用染色体的 C-带染色法研究了小鼠骨髓和胎肝造血干细胞在照射受体小鼠中的增殖能力与相互间的竞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成年骨髓中的植入率比较同样条件下的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低,但胎肝造血干细胞比较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或增殖能力。在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为了降低同种移植抗力,提高移植的胎肝造血干细胞在受体中的耐受性,移植前对受体作适当的免疫抑制处理是必要的。因此,克服个体发育屏障和移植免疫屏障是提高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中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探讨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方法以CD45.1小鼠的骨髓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为供体,以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或Exo-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双敲除小鼠为受体,在给予不同剂量X线照射或不照射的情况下,重复进行静脉注射全骨髓细胞或分选的骨髓造血干细胞(c-kit+、Sca-1+、lineage-,KSL),于移植后1个月取外周血,流式分析嵌合率。结果未经X线照射及1 Gy、2 Gy照射情况下,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的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的细胞嵌合率较低;6 Gy照射后,供体来源的外周血细胞嵌合率仍低于50%,而且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在移植后1个月内死亡较多;3 Gy照射可形成较高嵌合率,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缺陷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以端粒酶缺陷小鼠作为衰老模型研究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时,3 Gy X线照射能够有效地形成较高的外周血供体细胞的嵌合率,但是Exo-1基因没有进一步提高造血干细胞在端粒酶敲除小鼠的植入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罗汉果和熟地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的作用。本文研究罗汉果和熟地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各组小鼠连续喂养罗汉果或熟地3个月,流式细胞仪测量小鼠的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变化;小鼠用半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连续喂养罗汉果或熟地1个月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罗汉果或熟地对于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结果分析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喂养罗汉果或熟地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B细胞的比例降低,粒细胞的比例增加,T细胞没有明显变化;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增加,尤其是长期造血干细胞数量增加显著。半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罗汉果或熟地喂养1个月,小鼠的粒细胞和T细胞都有明显的改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罗汉果或熟地长期服用会增加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了辐射所致的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干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unX3基因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通过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检测RunX3转基因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功能。结果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细胞占总外周血细胞的比例与野生对照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移植后来源于RunX3-/-小鼠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外周血中髓系细胞占总外周血髓系细胞的比例较野生型对照鼠高。结论RunX3基因缺失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没有影响,但其可能参与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回转器重现了在TEXUS火箭抛物线飞行的微重力实验中轮藻假根内平衡石向假根基部方向的运动。在快速回转器上回转15 min时,假根中的平衡石复合体中心离假根顶端的距离比在原来沿重力方向生长的假根中的距离增加了60%。细胞松弛素D的实验证实平衡石的这种运动是和肌动蛋白丝相关,而且在重力场中作用于平衡石的向基力也是肌动蛋白丝产生的。因此回转器和细胞松弛素D的实验证实了在地球上,平衡石的位置取决于作用方向相反的重力和肌动蛋白丝作用力的动态平衡的假说。然后在快速回转器上,平衡石中心在一个新的位置上维持了30 min左右的稳定,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新的状态是在原先的向着假根顶端的重力和向着假根基部的肌动蛋白丝作用力的平衡在回转器上被打破后再经约有15 min时达到的。更进一步的快速回转器实验还展示了可能因平衡石位置的这一变化而启动的肌动蛋白丝的再组织和由此产生的平衡石向假根顶端方向再转运的过程。快速和慢速回转器实验在这里的结果有差异,推测是和回转器上颗粒的振幅随回转器转速的增加而减小有关。加之,轮藻假根的单细胞性质,因此在假根处于回转轴上时,快速回转器是更适合这项模拟失重的研究。总之,在失重条件下平衡石和肌动蛋白丝的关系是可以利用回转器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harpin_(Pss)之前、同时、还是之后向烟草植株或悬浮培养系加阴离子通道的抑制剂DIDS(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ic acid)或AgC(anthracene-9-carboxylic acid),都可以抑制harpin_(Pss)诱导的烟草植株过敏反应和悬浮细胞的活性氧的释放及胞外碱性化。DIDS和A9C还可以抑制harpin_(Pss)诱导的Ca~(2 )内流。而且DIDS的抑制效率比A9C高。推测质膜上的阴离子通道对钙离子通道有着正调节作用,harpin_(Pss)通过阴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调节胞内Ca~(2 )浓度,从而启动这些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13.
镉诱发肝细胞毒性和胞内Ca2+变化及硒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研究镉诱发鼠肝细胞毒性和胞内游离Ca2 变化及硒的干预效应,探讨镉致肝细胞损伤机制及硒的保护作用。分离培养新生鼠原代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个5、25、100和250μmol/LCdCl2组、2个10和20μmol/LNa2SeO3组和8个用10和20μmol/LNa2SeO3分别与5、25、100和250μmol/LCdCl2联合作用组。在实验后第12h检测肝细胞存活及其MDA含量和培养液中LDH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肝细胞内游离Ca2 水平([Ca2 ]i)。结果显示,镉处理的肝细胞存活随镉浓度增加明显下降,硒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硒提高或明显提高镉染毒肝细胞存活。肝细胞培养上清液LDH活性随镉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且100和250μmol/LCdCl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硒处理组未见明显变化;给予硒的25、100和250μmol/LCdCl2处理组LDH活性下降或明显下降。不同浓度镉均诱发肝细胞MDA含量显著升高,而硒处理组未见类似表现;10和20μmol/LNa2SeO3抑制或显著地降低25、100和250μmol/LCdCl2诱发的MDA的生成。经镉处理的肝细胞[Ca2 ]i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镉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而给予硒的肝细胞[Ca2 ]i荧光强度未见升高,与对照组相近;加入硒的镉染毒肝细胞[Ca2 ]i均比各对应浓度的镉处理组有较大幅度地下降,其中给予硒的25μmol/LCdCl2处理组差异显著,且接近对照组的水平。结果提示,镉诱发肝细胞毒性和损伤以及肝细胞[Ca2 ]i升高;硒可能通过干预肝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和保护肝细胞[Ca2 ]i稳态而减轻镉诱发的细胞毒性和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在大鼠2/3肝切除前8h热休克(46℃,30min)处理(HS-PH)的肝再生期间(0-144h)保持性热休克蛋白70/诱导性热休克蛋白68(HSC70/HSP68)分布和含量变化、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分布、种类和活性变化.并把上述结果同只进行热休克(46℃,30min)(HS)和只进行2/3肝切除(PH)时这些分子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三种处理均可提高ACP、AKP活性和HSC70/HSP68表达量,但它们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HS-PH后ACP活性增强是与140kD酶活性增加有关,而AKP活性增强则与140和160-180kD的酶活性增加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CP、AKP和HSC70/HSP68均在肝细胞的热休克反应和肝再生中起作用;它们可能均参与这些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但ACP可能在启动肝细胞增殖中起主导作用,AKP和HSC70/HSP68可能在胞质分裂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PEG介导,将小鼠BW_(5147)细胞与小鼠网织红细胞在体外进行悬浮融合,经HAT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获得的胞质杂交细胞,表现出增殖减慢、生长率下降、生瘤能力降低等去恶化现象。本实验从cAMP-PDE细胞化学反应显示出胞质杂交细胞内cAMP-PDE活性比亲本BW_(5147)瘤细胞有所减弱,而cAMP水平则有所升高,提示胞质杂交细胞恶性程度下降可能与细胞内cAMP-PDE活性降低和cAMP水平升高具有一定的关系。本实验的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促使肿瘤细胞逆转的可能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手段对间期核微管组织中心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当分离核与6S微管蛋白保温后,用抗管蛋白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群体中只有极少数核上有微管生长。Triton X-100或溶血卵磷脂去膜核的实验证实能长微管的核是核膜缺失或破损核。用秋水仙素解聚核上长出的微管,可见核内荧光亮点数多于染色体数,说明核内微管组织中心数目多于着丝粒数,很可能包括着丝粒和一部分染色质颗粒。将秋水仙素和6S微管蛋白混合后与去膜核保温,结果6S微管蛋白与核内微管组织中心有亲和力。本文就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密度梯度、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作适当的组合和配比:即不连续密度梯度1.000—1,400g/mlNaBr溶液、离心力168,000g、22小时,10℃,在Beckman L8-80型、区带头Ti-14一次超速离心将血清中四种主要脂蛋白和无脂血清相互分开,获得五个明显的蛋白峰。前四个峰经琼脂糖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免疫双扩散和分析超速离心鉴定分别为VLDL、LDL、HDL_2和HDL_3,不含清蛋白。峰五为无脂血清,仅含0.046mg/dl胆固醇和0.2mg/dl甘油三酯,本法重复性佳,分离样品多(50ml),效果好,操作简单,并可延长离心机头的使用期限。已用于研究各种因素对脂蛋白含量的影响及其代谢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分裂时,分裂沟中的新膜会暴露出来。林蛙老膜上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卵裂前,将剥去受精膜的蛙卵浸于上述的凝集素溶液中,新膜的外露就被抑制。凝集素愈浓,浸泡时间愈长,抑制愈大。在这些卵的表面可看到一层较厚的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碱处理过的受精卵表面,凝集素受体减少,凝集素抑制新膜外露的作用亦减弱,由凝集素引起的外被亦薄。凝集素是多价的,会在细胞表面产生交链,形成“外骨骼”,抑制新膜外露。凝集素也可通过受体,影响微丝,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转染醛脱氢酶基因(ALDHl)和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人脐血CD34+细胞能否同时增强对活性环磷酰胺(4-HC)和MDRl基因靶药的抗性,构建了同时含ALDHl和MDRl双耐药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GlNa-ALDHl-IRES-MDRl,经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GP+E86和PA317包装细胞,采用含长春新碱(VCR)和4-HC的培养基克隆选择后收集重组病毒上清于单向型GP+E86与双嗜型PA317包装细胞行乒乓交互感染,获得PA317重组病毒生产细胞(最高滴度达5.6×105CFU/ml),将含ALDHl和MDRl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在细胞生长因子刺激下重复感染人脐血CD34+细胞,用PCR、RT-PCR、Southernblot、Northernblot、FACS和MTT等方法检测外源ALDHl与MDRl基因在CD34+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显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已经整合人转染靶细胞基因组并获得有效表达,同时传递不同的耐药表型。经双耐药基因修饰的脐血CD34+细胞对4-HC和VCR药物同时产生抗性,其IC50值分别比未转染细胞高4倍和7.2倍,本研究为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