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y,简称HP)存在于广大的人群中,和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大多数人对它还不了解,很需要人们认识它,重视它,征服它。1幽门螺杆菌的发现通常认为人胃中是无菌的,由于胃酸的存在使pH值为2,菌体难以生存。在对冒疾病患者进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时,竟惊奇地发现胃组织标本中有大量的微曲状杆菌,定名为幽门螺杆菌。起初进行分离培养都未成功,后发现它对生活条件要求苛刻,生长缓慢。经改善培养条件,延长培养期,培养sd后出现灰白色菌落,才得以对它进行深入研究。ZHP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2.
除幽门螺杆菌之外,胃黏膜内还定居着大量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幽门螺杆菌和胃黏膜菌群之间可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扰乱抑菌肽的分泌以及改变宿主胃生理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本研究总结了胃内正常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胃黏膜菌群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胃黏膜菌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部疾病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8株乳酸菌中筛选能够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乳酸菌菌株,为后续研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在8株乳酸菌菌株中,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抑菌率的检测及构建人胃腺癌细胞感染模型检测8株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尿素酶活性的检测判断8株菌的抗幽门螺杆菌的能力。结果 在抑菌试验中,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2.938,P=0.008)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3.864,P=0.006)上清液的抑菌作用较强;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罗伊氏粘液乳杆菌RH02100、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的黏附能力;通过幽门螺杆菌菌悬液与乳酸菌菌悬液共培养,发现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6.257,P<0.001)、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5.873,P=0.005)抑制尿素酶活性的作用更强。结论 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掀起对胃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些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科研活动和出版物大量涌现,形成爆炸之势。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一些胃癌,是由此菌引起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的古老信条:“无酸则无溃疡”,或将由“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无溃疡”所代替。根治胃十二指肠病的诱人前景,即将成为事实。因此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认识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还与血液、风湿免疫、神经以及其他甲状腺、妊娠高吐、眼部疾病等全身多系统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就近几年国内外对幽门螺杆菌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是其致病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的主要毒力基因包cagPAI,vacA,iceA,babA等,不同毒力基因分型及其结合与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报道不同。对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的研究有利于鉴别其毒力菌株,揭示其致病机制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在胃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就端粒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密切相关,但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有和是一步探索。本文对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今后疫苗可能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9.
汤文俊  项明 《生命科学》2008,20(4):629-63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种因素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如环境、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等。随着对胃癌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发现胃癌的发病率在碘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多的地区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碘是甲状腺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发现,胃癌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可能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对此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本文试对这些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是(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导致人类多种胃肠疾病的主要病因,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鉴于目前幽门螺杆菌缺少商业化疫苗且多重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临床上对其根除效果不佳,因此,精准的检测技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也是评估感染后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细菌培养,每种方法在临床上皆存在优点与局限性。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金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重点综述当前应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指明精准、快速且便捷的检测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旨在为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衣芽胞杆菌在土壤等环境中普遍存在,体外研究显示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可对致病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并可通过生物夺氧作用改善肠道内环境,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消化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已广泛应用于腹泻疾病的治疗,并在炎症性肠病、某些肝病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等治疗的研究中显示出其在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病情缓解的疗效。本文将对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及其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叙述,并对该益生菌的研究方向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相关保护性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Hp认定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主要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及其特征作了概述,并对未来抗原和疫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胃部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的不断升高,人们对于胃病和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如今,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根除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抗生素治疗耐药性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益生菌作为相对安全的天然微生物,在抑制幽门螺杆菌并促进胃部健康的益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潜力。本综述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不同基因分型的致病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益生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建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与常规的治疗手段结合应用,不仅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还能减少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奇云 《生命世界》2005,(11):48-51
一个细菌的传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密的"同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外形常常为 S 一个细菌的传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密的"同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外形常常为 S形或弧形,体长为3微米,宽为0.5微米;菌体一端长有几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它们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酶经过分解之后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团碱性的"氨云",以此抵抗胃中的强酸,免被胃酸杀死。幽门螺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存在最广泛的慢性细菌。在人群中存在的总趋势是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略高于女性。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展中国家感染率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疫苗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上消化道疾病的有效途径。而疫苗的研制是关键和基础。一种好的疫苗完全可结束人与幽门螺杆菌共存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用于H.pylori相关疾病和H.pylori疫苗作用的研究。常规实验动物包括翻生猪、悉生狗、非人类灵长动物、猫、雪貂、小鼠、大鼠、沙鼠等。猫螺杆菌和雪貂螺杆菌感染也被用于模型研究。最近,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也被用作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近几年,它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发展很快。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特性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球状体。该菌球状体是一种有活力但不能培养成活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变异体,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幽门螺杆菌球状体的诱变因素、超微结合、分子生物学特征、毒力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与原生质球的区别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胃部疾病的元凶之一。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细菌外膜自发脱落而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其具有细菌外膜多数成分,包括外膜蛋白、多糖、脂质以及其他蛋白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组成成分的研究,并讨论了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