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胚胎大鼠脑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Fu SL  Ma ZW  Yin L  Lu PH  Xu XM 《生理学报》2003,55(3):278-283
研究采用显微解剖、无血清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 ,成功地建立了胚胎大鼠脑和脊髓神经干细胞 (N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结果显示 ,( 1)在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FGF 2 )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液中 ,两种来源的NSCs经体外培养 8- 10代后 ,其细胞数呈指数级增加 ,其中脑来源的NSCs数由原代培养时的 1× 10 6 增加至 1× 10 12 ,脊髓来源的NSCs数从 1× 10 6 增加至 1× 10 11。增殖的细胞表达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nestin) ;( 2 )在含 1%胎牛血清 (FBS)的培养条件下 ,它们都能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但其分化比例可随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改变 ,其中 ,大脑来源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从第二代 (P2 )的 11 95± 2 5 %下降至第五代 (P5)的 1 97± 1 16% (P <0 0 1) ,而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比例则基本保持不变 ,这一分化格局同样可在脊髓来源的NSCs中发现。结果表明 ,我们所分离和培养的细胞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仍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它们都表达nestin ,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Cui HL  Qiao JT 《生理学报》2006,58(6):547-555
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外磷脂信号。本研究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了LP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增殖以及向MAF2标记的一般神经元和ChAT标记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特殊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LPA(0.01-1.0μmol/L)后,NSCs对【^3H】-胸腺嘧啶的摄入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表明LPA对NSCs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2)在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以诱导NSCs的分化,发现低浓度的LPA增加MAF2阳性和ChAT阳性神经元的比例,0.1μmol/L LPA引起的增加达到峰值;(3)Western blot分析显示LPA促进了MAP2和ChAT的表达;(4)在诱导NSCs出现分化早期,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到低浓度的LPA明显促进细胞突起的生长和细胞的迁移。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LPA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NSCs的增殖、并分化为一般的MAP2阳性神经元和特殊的胆碱能神经元,而且LPA可以促进在分化早期出现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迁移和突起生长。  相似文献   

3.
低氧促进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T  Zhang CP  Zhu LL  Jin B  Huang X  Fan M 《生理学报》2007,59(3):273-277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移植等研究,而低氧不但调节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在干细胞分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低氧对NSCs分化的调节作用。采用Wistar孕大鼠(E13.5d),分离胚胎中脑NSCs,加入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含20ng/mL EGF、20ng/mL bFGF、1% N2和B27),3~5d后传代,细胞培养至第三代进行诱导分化,分别在低氧(3%O2)和常氧(20%O2)条件下诱导分化3d,然后在常氧条件下分化成熟5~7d(DMEM/F12含1%FBS、N2和B27)后进行检测。Nestin、NeuN以及TH免疫组织化学鉴定NSCs;流式细胞术分析测定NSCs向TH阳性神经元方向的分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NSCs均为nestin阳性细胞;低氧可明显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TH阳性神经元比例在常氧和低氧组分别为(10.25±1.03)%和(19.88±1.44)%。NSCs诱导分化7d后,低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DA浓度明显增加,约为常氧组的2倍(P〈0.05,n=8)。上述结果表明,3%低氧可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特别是向DA能神经元方向分化。这为NSCs应用于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Cui HL  Qiao JT 《生理学报》2007,59(6):759-764
本研究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双标技术观察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galactocerebroside—positive,Gal-C阳性)和星形胶质细胞(grim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positive,GFAP阳性)的影响,并且用RT-PCR技术对NSCs可能表达的LPA受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加入不同浓度(0.010.0μmol/L)LPA,第7天进行检测时,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峰值出现在1.0μmol/LLPA组,少突胶质细胞所占百分比从对照组的8.5%增加到32.6%;(2)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几乎不受LPA的影响,第7天时各LPA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3)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胚胎NSCs的LPA1和LPA3受体表达明显,而LPA3受体表达很弱。以上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LPA可能作为细胞外信号,通过LPA1和LPA3受体促进大鼠胚胎NSCs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生成,但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过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采用体外培养技术观察原癌基因c-myb对孕酮诱导的生发泡(GV)期小鼠裸卵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裸卵体外培养模型,用不同浓度反义C-myb寡脱氧核苷酸(c-myb ASODNs)与GV期小鼠裸卵共孵育观察其对孕酮诱导的小鼠裸卵体外成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在M199培养液中体外培养GV期小鼠裸卵24h,10μmol/L孕酮组与5μmol/L孕酮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2 h GVBD% P〈0.05,8 h PBI% P〈0.05).与20μmol/L孕酮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10μmol/L c-myb AFODNs能抑制孕酮(10μmol/L)诱导的小鼠裸卵体外成熟(2 h GVBD% P〈0.05,8 h PBI% P〈0.01)。1×10^-4μmol/L dbcAMP、10μg/ml肝素钠可分别单独抑制孕酮诱导的GV期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 h GVBD%均P〈0.01,8 h PBI%均P〈0.01).也可和反义c-myb ODN协同抑制孕酮诱导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 h GVBD%均P〈0.01,8 h PBI%均P〈0.01)。结论:孕酮、原癌基因c-myb和cAMP、Ca^2+参与了GV期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孕酮、cAMP和Ca^2+调控卵母细胞成熟的机理可能与原癌基因c-my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孤啡肽(N/OFQ)对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的通道动力学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N/OFQ对急性分离的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IA的作用。结果:①0.1μmol/L N/OFQ使IA幅值由给药前的(5356.1±361.6)pA下降为(4113.3±312.7)pA,抑制率为23.20%±2.17%(P〈0.01,n=10)。②0.1μmol/L N/OFQ使IA的电流-电压(I-V)曲线降低(P〈0.01,n=10)。③0.1μmol/L N/OFQ使,IA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V1/2)和斜率因子(κ)分别由给药前的(-9.2±2.5)mV和(20.4±2.3)mV变为给药后的(30.6±3.7)mV(P〈0.01,n=8)和(22.6±2.1)mV(P〉0.05,n=8)。④0.1μmol/L N/OFQ使IA失活曲线的半数失活电压(V1/2)和斜率因子(κ)分别由给药前的(-64.1±3.2)mV和(21.5±2.1)mV变为给药后的(-55.9±1.9)mV(P〈0.05,n=5)和(19.6±2.2)mV(P〉0.05,n=5)。结论:N/OFQ可抑制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IA,使其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均右移。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存活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观察了TRPV2激活剂2APB对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释放的影响。将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为2APB组(0.5mmol/L)和对照组(不含2APB),在糖氧剥夺情况下培养2h,然后恢复正常全培养基复氧培养48h。用Westem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表明,0.5mmol/L2APB可以诱导正常情况下及糖氧剥夺再灌注情况下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NGF的合成和释放LP〈0.01)。此外,JNK阻滞剂可抑制糖氧剥夺再灌注情况下2APB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综上.TRPV2激活可以影响糖氧剥夺再灌注情况下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TRPV2有可能成为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Borna disease virus p40,BDV p40)对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存活、分化及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BDV引起神经精神疾病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1)分别用pEGFP—N1—p40及pEGFP—N1质粒转染NSCs,观察转染效率并鉴定BDVp40在NSCs中的表达。(2)实验设置3组:未转染组、pEGFP—N1空转对照组及pEGFP—N1—p40转染组,用CCK-8试剂盒、Brdu摄入实验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的变化,并经Western Blot检测ERK1/2磷酸化的改变。结果(1)成功建立表达BDVp40的NSCs模型;PCR结果显示只有pEGFP—N1-p40转染组细胞有BDVp40基因表达。(2)BDV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对于转染后贴壁分化14d时3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未见显著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BDVp40下调了磷酸化ERK1/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BDV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是对NSCs的分化方向没有明显的影响。BDVp40有可能通过下调磷酸化ERK1/2活性对NSCs的存活、增殖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C对TNF-α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10、50、100μmol/L维生素C(vit C)及其与10ng/ml TNF-α联合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脂肪细胞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脂肪细胞凋亡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vitC(100 μmol/L)单独作用及与TNF-α联用,均能显著提高脂肪细胞凋亡率(P〈0.01),且联用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用TNF-α处理组(P〈0.01);低浓度vitc(5、10、50μmol/L)单独作用未检测到凋亡,且与TNF-α联用组凋亡率显著低于单用TNF-α处理组(P〈0.01);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100μmol/L vit C处理组出现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细胞收缩变圆,染色质致密浓染聚集在核膜边缘,核碎裂成多个凋亡小体,随即被邻近细胞吞噬。结果提示高浓度vit C(100μmol/L)可以引起脂肪细胞凋亡,并有效地增强TNF-α对脂肪细胞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牡砺糖胺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牡蛎糖胺聚糖(O—GAG)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它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丙二醛(iD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培养的方法,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牡蛎糖胺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硝基苯肼法分别检测细胞内NO的含量、细胞培养液内MDA的含量和LDH的活性。结果: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牡蛎糖胺聚糖预处理的各保护组(除10μg/ml)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P〈0.05,P〈0.01),NO的含量增加,MDA的含量和LDH的活性降低(P〈0.01)。牡蛎糖胺聚糖(100、200μg/ml)对于正常的内皮细胞有促增殖作用(P〈0.05)。结论:牡蛎糖胺聚糖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NO含量、减少MDA生成和LDH释放有关。牡蛎糖胺聚糖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Alamarblue、BrdU掺入免疫荧光双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了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γ-aminobutyricacid)对成年小鼠脑室下区(sub ventricular zone,SVZ)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成体NSCs被不同浓度的GABA和BICC干预后,GABA组增殖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BICC组的增殖则减弱;GABA组作用后增殖活跃期的NSCs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BICC组增殖活跃期的NSCs比例明显降低沪〈O.05);GABA作用组的处于s—G2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该研究表明,GABA能促进成年小鼠SVZ区来源的NSCs进入增殖活跃期从而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mmol/L的L-Arg5肚组(L-Arg组)及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mmol/L的L-NAME5 μl组(L-NAME组),作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h、24h和2d,冰冻切片,相邻切片分别作焦油紫染色、NOS免疫组化、NOSmRNA原位杂交、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N组NOS的活性弱阳性表达;MCAO组术后24hNOS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各组比较,P〈0.05;L-Arg组术后12h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NOS的阳性高表达,术后24h神经细胞NOS的阳性表达最高,与各组比较,P〈0.05;L-NAME组各时间点NOS活性的表达为阴性或可疑阳性,与各组比较P〈0.05,NOS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凋亡细胞的计数结果为N组26.3±4、2个,MCAO组62±4.2个,L-Arg组40、6±2.7个,L-NAME组78.3±3.3个,P〈0.05。结论适量NO可有效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磷酸鞘氨醇(S1P)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作用。方法:实验用胶原酶酶解法急性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方法记录心室肌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结果:①应用S1P(1.1μmol/L)后IK从(1.24±0.26)nA降至(0.95±0.23)以(P〈0.01,n=6),而S1P(2.2μmol/L)组IK从(1.43±0.31)nA下降到(1.02±0.28)nA,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H=6).而S1P(1.1μmol/L)+苏拉明(Summin)(200μmol/L)组与对照相比,IK峰值从(1.29±0.26)nA下降(1.26±0.37)nA,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n=6).②应用S1P(1.1μmol/L,2.2μmol/L)后与对照组比较,S1P(1.1μmol/L,2.2μmol/L)分别使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峰值从(-8.94±2.01)nA和(-8.81±1.55)nA下降到(18.86±1.59)nA和(-8.55±1.39)nA,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n=6).结论:S1P可降低豚鼠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幅值,同时S1P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通道(IK1)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folate,FA)、维生素B12(Vitamin B12,VitBl2)水平及幽门螺杆菌(H_pylori)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132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叶酸(FA)、VitB12水平及HP-IgG抗体。结果:(1)脑梗死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为50.7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5.80%)(X2=0.54,P〈0.05);(2)脑梗死患者血清Hey[(20.02±8.84)μmol/L]和FA水平[(14.47±6.38)ng/mL)]与健康对照组[(12.36±4.97)μmol/L,(16.82±11.43)ng/mL)]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1);而VitB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患者中,HP-IgG阳性的患者Hey水平[(24.20±8.81)μmol/L]明显高于HP-IgG阴性的患者[(15.71±6.53)μmol/L](P〈0.01),血清FA水平[(14.59±7.54)ng/mL)]明显低于于HP-IgG阴性的患者[(14.43±4.98)ng/mL](P〈0.05),而两组之间VitBl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P—IgG阳性的脑梗死患者Hey水平[(24.20±8.81)bLmol/L]与HP—IgG阳性的健康对照组[(13.25±5.24)μmol/L]相比,差异显著(P〈0.05),FA,VitB1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H.pylori感染可能影响脑梗死患者Hey的代谢,导致Hey水平升高,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硫化氢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重(210±1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S模型组、AS+低剂量NaHS(2.8μmol/(kg.d))组、AS+中剂量NaHS(14μmol/(kg.d))组及AS+高剂量NaHS(28μmol/(kg.d))组。采用高脂饲料加大剂量VitD3注射复制大鼠AS模型。NaHS腹腔注射,连续用药12周。分别在喂养前及喂养后3、6、9、12周各处死动物。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去蛋白法检测血浆硫化氢,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损伤程度及病变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相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在喂养后3、6、9、12周,血清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均明显升高;主动脉病变评分从第6周到12周明显增加(P0.01),并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为阳性区域的脂质斑块;血清H2S浓度明显降低,从喂养前的(44.98±2.06)μmol/L到第3、6、9、12周分别为(38.56±2.26),(32.96±2.38),(28.63±0.92),(23.55±0.92)μmol/L,并分别低于同时期各对照组的(44.72±0.85),(43.71±0.59),(41.96±0.97),(39.87±1.25)μmol/L(P0.01);血管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NaHS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剂量NaHS组大鼠血清H2S含量于第6周开始明显高于模型组(36.13±0.73)vs(32.96±2.38)μmol/L,P0.05;于9、12周时,分别为(33.07±1.14)vs(28.63±0.92)μmol/L,(30.16±0.62)vs(23.55±0.92)μmol/L,P0.01;高剂量NaHS组大鼠血中H2S浓度于第3周开始到12周,分别为:(41.25±0.80),(38.71±0.46),(35.31±0.62),(33.38±0.78)μmol/L,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中、高剂量NaHS组血清TC均从第3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1),TG分别从第3、第6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5,P0.01),血管组织病变评分与VEGF的表达均于第6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硫化氢的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评分及血管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0.917,P0.01,r=-0.885,P0.01),而与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与发展与内源性硫化氢的降低密切相关,补充外源性H2S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硫化氢浓度,减轻血管损伤程度,抑制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在酒精性心肌病(ACM)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2例ACM患者,给予戒酒和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浆NO水平。比较治疗前后NO的水平,并将NO水平的变化幅度与治疗后LVEDD和LVEF的变化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血浆NO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22.86±6.61μmol/Lvs.26.23±6.52μmol/L,P〈0.01)。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的增加幅度与LVEDD的降低幅度(r=0,78,95%CI:0.60~0.89,P〈0.01)和LVEF的升高幅度(I=0.75,95%CI:0.55~0.87,P〈0.01)均显著相关。结论:血浆N0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ACM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母乳性黄疸的足月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0.5g/次,2次/d,加水2-5ml溶解口服;对照组仅常规治疗。2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结果观察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为(42.1±16.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6±11.2)μmol/L(P〈0.05);观察组胆红素下降至119.5μmol/L以下的天数为(4.6±1.6)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6±2.5)d(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重新评价卵蛋白致小鼠哮喘模型,寻找一种简便易行的气道高反应动物模型和相应的检测指标,为研发治疗本类疾病药物和研究气道高反应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 小鼠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致敏后(15~21)d给予10% OVA雾化吸入激发哮喘,在末次激发24 h内测量小鼠辣椒素引咳的半数有效浓度,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测定匀浆中NO、IL-13、ET-1的含量.结果 卵蛋白致敏模型小鼠随辣椒素浓度的升高其咳嗽反应阳性率、咳嗽次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模型组辣椒素引咳的半数有效浓度为89.39 μmol/L,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分别为204.84、220.02 μmol/L;小鼠肺匀浆NO、ET-1、IL-13含量均明显增加,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NO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结论小鼠经卵蛋白致敏并连续激发7 d与临床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多种特征相似,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高,故可作为气道高反应性的模型.辣椒素引咳阈值的测定、动物肺组织中NO、IL-13、ET-1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模型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高转录与其启动子Ⅰ区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和ChIP-PCR技术分别检测了大鼠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其启动子Ⅰ区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不同浓度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姜黄素(Curcumin)或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对C6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较之正常星形胶质细胞,C6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增高(P0.01),并且其启动子Ⅰ区H3K9的乙酰化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C6胶质瘤细胞经Curcumin处理24 h后,gdnf基因mRNA的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100μmol/L作用浓度时其表达量下降了74.17%(P0.001);相反,TSA处理后gdnf基因mRNA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200nmol/L组其表达量约上升145.35%(P0.05)。结论:在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启动子Ⅰ区H3K9发生了高乙酰化修饰,这种修饰可能是其高转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丙二醛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胚胎移植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生殖中心2010年2月~2012年3间未做移植的废弃胚胎,由D2胚胎培养到D3胚胎期,提取遗传物质并进行PRC扩增,采用高形态学评分的D3作为对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遗传DNA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多核Ⅰ组D2期卵裂球核≥2个,共24枚胚胎,DNA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5.32±0.19μmol/L,对比正常胚胎0.67±0.08μmol/l有显著差异(P0.05)。多核Ⅱ组D2期卵裂球核=2,共19枚胚胎,MDA的含量4.12±0.22μmol/L,对比正常胚胎0.67±0.08μmol/l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Ⅱ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空泡胚胎与非空泡胚胎之间MDA并没有差异。结论:多核D2期胚胎培养到D3期会产生很高异常率,因此临床上应减少使用此种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