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30例清醒,肌肉麻痹、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观察到刺激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时,胁间神经的放电效应包括两种成分。在呼气相电刺激,肋间外神经的第一效应表现为短暂的放电,肋间内神经表现为呼气放电的抑制;在吸气相电刺激,肋间外神经的第一效应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抑制,肋间内神经表现为短暂的放电。肋间外神经的第二效应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提前出现,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的缩短;肋间内神经的第二效应表现为吸气时程的缩短和呼气时程的延长,呼气放电的幅度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皮层直接控制脊髓的通路既能兴奋也能抑制肋间吸气或呼气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且吸气与呼气运动神经元之间表现交互抑制。静注士的宁引起肋间神经梭形放电的发生过程和放电频率,与膈神经上表现相同;但恢复过程不同,膈神经上吸气放电恢复早,肋间神经上呼吸性放电恢复迟。此外,肋间神经的呼吸性放电不具有高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2.
聂琳  刘磊 《生理学报》1993,45(1):96-101
实验在24只家兔身上观察了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于杏仁中央核(ACE)中心区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同时监测动脉血压,主要结果如下:(1)ACE中心区微量注射m吗啡,不同动物出现两种不同的呼吸效应,一为吸气时程延长,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值升高;二为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值下降,呼吸时程无明显变化。(2)ACE中心区微量注射纳洛酮,呼吸频率增加,积分幅值升高,吸气时程缩短。(3)预先注射纳洛酮,可阻断吗啡在ACE中心区的吸气延长效应,而对其它的呼吸指标不产生影响。提示:ACE神经元上可能存在有内源性吗啡受体,内源性吗啡通过其受体可对呼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反射性呼吸暂停中延髓各类呼吸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向家兔颈动脉窦区注入拘椽酸钠引起呼吸暂停期间,和在持续性肺充气引起延长的呼气相中,延髓大多数吸气神经元和膈神经停止放电;而大多数呼气性神经元呈连续性放电,放电频率持续地高于或接近于平静呼气时呼气神经元的高峰放电频率,并伴随肋间内肌电活动增强,直至呼气性神经元放电频率衰减或停止放电时,膈神经才恢复放电。这提示呼气性神经元的持续兴奋状态可能与呼气性呼吸暂停的维持或呼气相的延长有关。在延髓闩前部可以记录到少数放电频率渐增型的跨时相呼气-吸气神经元,在呼吸暂停期间,它们呈低频连续放电,逐渐增大放电频率,在其放电频率急剧增高时,膈神经恢复放电。这提示该类神经元可能与吸气的发动有关。本文尚就呼吸节律的发生机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诗翔  魏书均 《生理学报》1997,49(2):227-229
实验在40只麻醉、制动、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在孤束核腹外侧区微量注射神经元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和抑制剂甘氨酸,探讨膈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可使膈神经放电脉冲数明显增加,吸气时程延长,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变化不明显;微量注射甘氨酸,则膈神经放电脉冲数显著减少,甚至停止,吸气时程缩短,呼气时程不规则延长,呼吸频率降低。上述结果提示:孤束核腹外侧区对呼吸节律的形成具  相似文献   

5.
家兔延髓腹侧区在吗啡抑制呼吸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36只麻醉、制动和人工通气的家兔上进行。探讨了延髓腹侧区在吗啡引起呼吸抑制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观察到:将浸透吗啡药液的滤纸片敷贴于延髓腹侧面的S区,可以引起膈神经放电抑制;将纳洛酮置于同一区域可翻转吗啡的效应;谷氨酸钠用于S区可引起膈神经放电加强;脑桥臂旁内侧核(NPBM)微量注射吗啡引起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可被钠洛酮用于S区所预防;电刺激NPBM 主要引起延髓腹侧区单位放电的抑制反应,在这些出现抑制反应的单位中,大部分对微电泳给予吗啡也表现为放电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家兔延髓腹侧区存在能激活膈神经放电的神经元;将吗啡微量注射于 NPBM,可通过激活延髓腹侧区的阿片受体使该区域某些神经元抑制,进而引起膈神经放电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家兔孤束核区微量注射羟基马桑毒素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永青  陈新民 《生理学报》1990,42(3):295-301
实验在44只乌拉坦麻醉、肌肉麻痹、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的日本大耳白兔上进行。于一侧孤束核区微量注射不同浓度(0.1μg/μl,1μg/μl,5μg/μl,10μg/μl)的羟基马桑毒素1μl,可以引起膈神经放电活动产生可逆的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加快及膈神经放电积分的峰幅度降低。羟基马桑毒素0.1μg/μl组作用最弱,1μl/μl组作用最强。5μg/μl组,10μg/μl组还可使膈神经放电活动在呼气期出现短时的吸气性放电及呼气期间歇性不规则延长等呼吸节律紊乱现象。出现上述现象时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脑电图也未出现异常改变。结果提示:家兔孤束核区参与呼吸时相的转换,而羟基马桑毒素可能作用于孤束核区的呼吸时相转换机制,促进呼吸时相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麻醉猫和麻痹的切断迷走神经的清醒猫,观察了膈神经单纤维电活动特征。1.电活动类型:按膈神经单纤维放电与其总干放电的相位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完全同步型,即单纤维放电与总干放电同时开始并同时停止,占76.9%。(2)部分同步型占15.4%,其中早期同步,即单纤维放电与总干放电同时开始,但提前终止,占1.9%,中期同步,即单纤维放电较总干放电开始晚,又提前终止,占5.8%,晚期同步,即单纤维放电较总干放电开始晚,但两者同时终止,占7.7%。(8)非同步型,即吸气相和呼气相都有放电,但呼气相时冲动频率较低,占7.7%。前两型为单纯的吸气性放电,共占92.3%。2.单纤维放电平均参数值:麻醉猫每次吸气发放11个冲动,其频率为21次/秒,清醒猫每次吸气发放18个冲动,其频率为34次/秒。结果表明:猫膈神经单纤维放电类型和文献上报导的直接记录膈神经运动神经元放电一致,即以单纯的吸气性放电为最多。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用静脉和脑内微量注射吗啡与纳洛酮,以及横断脑干等方法,分析了静脉内注射吗啡引起呼吸抑制效应的机制。实验在53只家兔上进行。结果观察到,在一侧脑桥结合臂旁内侧核区(NPBM)微量注射吗啡(20μg/2μl),可使双侧膈神经放电抑制,其抑制规律与静脉内注射吗啡(3mg/kg)的规律相似。当静脉注射吗啡造成呼吸抑制后,于一侧 NPBM 区微量注射纳洛酮(4μg/2μl)或横断脑干部分去除 NPBM,均可使膈神经放电产生脱抑制。横断脑干去除 NPBM 后,在长吸状态下吗啡呼吸抑制效应不易出现;如进一步在髓纹前方1—2mm处横断脑干,则静脉注射吗啡又能引起膈神经放电抑制。在一侧孤束核区(NTS)微量注射吗啡,可引起对侧膈神经放电抑制,而同侧不抑制。上述结果提示,静脉内注射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效应,主要是通过 NPBM 活动改变而实现的,但 NTS 活动改变在其中也起一定作用;而“长吸中枢”的活动则阻碍吗啡呼吸抑制效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满恒业  刘磊 《生理学报》1992,44(1):92-97
实验在45只麻醉、自主呼吸、断双侧颈迷走神经的家兔上进行。电刺激或微量注射L-谷氨酸钠于中缝隐核(Nucleus raphe obscurus,NRO),观察到:(1)长串电脉冲刺激NRO(50—200μA,波宽0.3ms,100Hz,4—6s),出现膈神经放电被抑制的反应,被抑制的程度与刺激强度、刺激频率间存在相关性。(2)吸气期用短串电脉冲(100—200μA,波宽0.3ms,50—100Hz,5—20个脉冲)刺激NRO,可提前终止膈神经放电,产生吸气切断效应。吸气切断时间具有刺激落位和刺激强度依赖性。(3)NRO内微量注射细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1mol/L,1μl),注药期间出现膈神经放电抑制,注药后为吸气时程(Ti)缩短和呼气时程(Te)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时持续电刺激家兔Btzinger复合体(Bt.C)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10~50μA,40~100Hz,波宽0.3ms的刺激参数,对30只家兔Bt.C进行15~30s的刺激。结果刺激期间,出现膈神经放电的抑制或“切断”,即吸气相减弱或消失;随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膈神经放电被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刺激Bt.C所致的吸气抑制存在“习惯化”现象,表现为一定刺激范围内,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呈“阶梯”状逐步上升;停止刺激后出现膈神经放电的“反弹”,主要表现为放电幅度明显升高,而后逐渐恢复正常;膈神经放电的“习惯化”具有一定的短时记忆效应。结论非联合性学习和记忆形式存在于Bt.C对呼吸的调节中,与Bt.C有关的神经元突触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江豚背部小齿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背部皮肤表面有一长条小齿,由1—3排组成。它是由表皮向体表突起而成。小齿区皮肤中的乳头深深伸入表皮,几达表面,它的高度在成体约占整个表皮厚度的70—80%,新生幼儿为84.6%。经研究,我们发现在小齿区皮肤中存在着大量类似于人类皮肤中的环层小体那样的被囊神经末梢和几种有鞘神经纤维束。根据这些结构,我们认为小齿是一种感觉器官,它并不能起到防止幼儿从母体背部滑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豚皮肤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其它豚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海洋豚类相同,但在各层表皮细胞中存在大量的膜被颗粒,这很可能与江豚适应从海水进入淡水的生活方式有关。大量成束的张力原纤维的存在,有利于江豚在水中深潜和快速游泳,可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细胞之间的联接。在上下颌皮肤的乳头层基部大量被囊神经末梢和有鞘神经纤维束的分布、与江豚水底觅食方式有关。白鱀豚和条纹原海豚皮肤的超微结构与江豚大致相同,但亦有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刺猬的皮肤,包括皮肤肌和皮下脂肪,是一个质量很大的器官,平均占体重43形,最多可达57%以上。刺猬的皮肌,如果不是动物界中最发达的,也是非常发达的,尤其环状皮肌带约占体重11%(赵以炳等1958)。在功能上,刺猬的皮肌是重要的生理性体温调节器官,背面带针刺的部分有保温御寒作用,腹部有散热机能(赵以炳等1950a)。清醒的刺猬当遇到强敌或其它干扰时,常蜷缩成带剌的球。不活动的冬眠刺猬也取同样姿势,以防侵害。可以说,蜷缩是一种主动的保护性行为,这种强烈的蜷缩主要是由于环状皮肌带持续有力的收缩。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冬眠时的蜷缩,这是在一般生理活动明显降低的  相似文献   

14.
切断家兔正中神经后,其支配区域的体感诱发电位消失,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退变,正常轴浆转运中断。用桡神经浅支的尺侧分支与正中神经远端吻合后4周痛觉恢复,体感诱发电位重新出现,随修复后时间延长,该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在修复后3个月潜伏期接近正常,而波幅仅达正常值的1/2。与此同时,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长出,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显示,在原正中神经支配的前爪掌侧皮肤神经末梢与其胞体之间形成新的通路。本实验从功能与形态学上证明了损伤后感觉神经的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5.
NGF改善老年大鼠Morris水迷宫的学习记忆行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侧脑室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研究其改善老年大鼠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损伤行为的作用。为分析信息获取能力,测量了5天训练的总潜伏期和训练末3天的后潜伏期。实验分为记忆损伤组、记忆非损伤组、NGF组、人工脑脊液对照组,其后潜伏期分别为:45.3s,10.2s,21.7s和48.7s。NGF组与其它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反映信息贮存能力的指标空间搜索实验来看,NGF组比对照组表现出更好的定位性和趋向性,游泳轨迹以原平台象限占优势。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百分比和跨平台次数百分比分别是对照组的2.1倍和2.4倍。然而各项指标均未达到记忆非损伤组的水平。表明NGF能使记忆损伤组的信息获取和贮存能力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用HRP追踪法与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大鼠直肠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三种肽能神经的支配与来源。结果显示:(1)直肠GCRP和VIP肽能神经起源于盆丛副交感神经节(PSG)。(2)直肠感觉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双侧背根神经节(S2-4-DRG)SP能或CGRP能神经元。(3)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骶髓2-3节段后角并形成较粗大的外侧束,其中大部分传入纤维经后角外侧缘走行,终止于侧角区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元胞体周围。其余部分传入纤维延伸到骶髓2-3节段灰质第Ⅱ、Ⅲ层和灰质后连合核(中央自主神经核),进入中间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与后连合核也有联系。上述结果提示,支配直肠的VIP能神经元参与了直肠肌运动的调节;SP和CGRP能神经元可能与直肠的运动、感觉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脑室内注射高张盐水抑制近曲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小瑞  张继峰 《生理学报》1989,41(5):421-427
实验在麻醉大鼠上进行。用锂清除率为指标观察脑室内注射高张盐水对近曲小管重吸收水和钠的影响。在切断单侧肾神经的动物中,脑室内注射高张盐水后的锂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比值在去神经侧肾脏从0.37±0.04增加至0.51±0.05(P<0.01);神经完好侧肾脏则从0.26±0.03增加至0.31±0.04(P<0.05);双侧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尿量、尿钠和尿钾量均增加,且去肾神经肾脏的增加幅度高于肾神经完好肾脏。在肾小管微穿刺实验中,脑室内注射高张盐水后,近曲小管末段小管液流量从24.42±1.84nl/min增加至31.86±3.09nl/min(P<0.01),小管液的渗透压无显著变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脑室内注射高张盐水引起的利尿、尿钠增多反应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近曲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减少有关,体液因素在该反应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麻醉开胸犬,用电起搏维持心率恒定,研究了电刺激颈迷走神经(VNS)及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ACh)对缩窄的冠状动脉的节段阻力及血流量的影响。在左旋支主干造成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缩窄。分别测定左旋支血流量(CBF_(cx))、主动脉压和主旋支远端冠状动脉压,记录心电图。实验发现,在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和重度狭窄时,VNS 或冠脉给ACh 引起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及冠状动脉主旋支总阻力增大,CBF_(cx)减少;随着缩窄程度加重,这些改变也愈明显,然而,心肌内小冠状动脉阻力却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金黄地鼠视神经切断并缝接坐骨神经的再生实验模型,玻璃体内注射IBMX或/和CPT-cAMP,荧光金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结合P物质免疫荧光组化双标法,研究外周神经缝接于视神经断端能否促进P物质阳性的视网膜节细胞(RGCs)再生及IBMX或/和CPT-cAMP处理对其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①术后四周,对照AG组每个视网膜 再生RGCs数1329±104,双标细胞平均数为45±5,占再生RGCs总数的3.4%;②AG+IBMX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2099±419,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119±22,占再生RGCs总数的6.55%;③AG+cAMP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2048±133,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127±37,占再生RGCs总数的6.15%;④AG+IB-MX+cAMP组每个视网膜再生RGCs数为4370±487,再生P物质阳性节细胞平均数为339±72,占再生RGCs总数的7.98%,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成年哺乳动物P物质阳性RGCs能再生,玻璃体内注射IBMX或/和CPT-cAMP可以促进该类RGCs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兔迷走神经在协调消化间期胆囊(GB)与奥迪氏括约肌(SO)运动方面的作用。方法:运动禁食但自由饮水15 ̄18h,乌拉坦静脉麻醉。蛙膀胱置入GB内,测GB内压,双极康铜丝电极引SO肌电。结果:消化间期GB位相性收缩(GBPC)与SO锋电位簇(CSPSO)间存在1:1对应关系,迷走复合区(DVC)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MSG)或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后PCGB及SO锋电位活动增强,G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