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缅甸琥珀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实际上,"缅甸琥珀"这个名词可以指代缅甸至少三个不同矿区、不同时间的琥珀,即实皆省的坎迪琥珀、克钦邦的克钦琥珀和马圭省年代较近的提林琥珀.我们一般所称的"缅甸琥珀"是三者中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克钦琥珀,它们是距今约1亿前留下的化石,本文也沿用这一提法.由此,我们开始透过这一时空胶囊...  相似文献   

2.
缅甸琥珀生物群产自距今约98.8Ma的白垩纪中期,该生物群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很高的琥珀生物群之一,为了解白垩纪中期生物多样性和古生态提供了重要窗口。文中以近年来缅甸琥珀地层学、琥珀生物学研究为依据,总结缅甸琥珀形成环境,并对缅甸琥珀揭示的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昆虫的捕食、社会性证据、寄生、求偶和结构色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以期较全面地综述缅甸琥珀的古环境和昆虫行为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琥珀,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有机宝石,其本质是树脂经过上千万年的复杂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化石。琥珀在全球的分布区域跨度很大,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泰米尔地区,南至澳大利亚约克角都是琥珀的重要产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琥珀产区。缅甸缅甸琥珀主要出产于克钦邦胡康河谷地区,其位于缅甸最北方,钦敦江上游地区,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琥珀品类繁多,产地分布广泛,亚洲的中国抚顺、缅甸胡康河谷,美洲的墨西哥湾、多米尼加,欧洲的波罗的海沿岸等地区都是有名的琥珀产地.实际上除南极大陆之外的各大板块均有琥珀出产,那么缅甸琥珀又是如何能从众多琥珀中脱颖而出,成为古生物学者争相探求的研究热点的呢?  相似文献   

5.
正琥珀是植物树脂所形成的化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树脂处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之中,其周围的岩石可能与树脂本身发生各种化石反应,因此造就了颜色与透明度各不相同的琥珀。对琥珀的分类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和标准,从珠宝鉴赏的角度,对琥珀的划分也没有形成定论。这主要是因为,琥珀的某些  相似文献   

6.
缅甸琥珀主要产自于缅甸北部的克钦邦,这里常年动乱,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常年展开各种规模的战斗,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使得这一本不富裕的地区更加贫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际组织发出声明反对缅甸琥珀的科学研究,认为这些琥珀是在违背当地居民人权的背景下生产和流通的.实际上这种思想根本走错了方向,不但无益于改善克钦邦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形形色色的仿制琥珀外观上真假难辨,但是琥珀的内在性质是历经数千万年的积淀形成的,难以模仿。下面就从以下几个维度简单介绍区分天然琥珀与仿制琥珀的方法与原理。外观方面,可以从流淌纹、气味、杂质、包裹体、表面裂隙等角度区分天然琥珀与仿制品。部分琥珀表面或内部会有不透明的流动状纹路,称为流淌纹,它是由于琥珀形成时树脂固化不同步,后固化的树脂在先固化的树脂表面流淌导致的,这种现象在蜜蜡中非常常见。  相似文献   

8.
<正>水生生物似乎是不应该出现在琥珀当中的,在我们的直觉中这似乎是违反常识的,但是实际上形成缅甸琥珀的树脂滴落或者垂落地面时,如果位于水边是完全有可能将一些体型较小的水生生物包裹于其中的。目前缅甸琥珀中已经发现有扁泥甲幼虫、蜻蜓和蜉蝣稚虫、对虾、介形虫、菊石等多种水生生物,此外在缅甸琥珀的表面还有海笋、海百合、牡蛎、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生活遗迹。这些发现实际上是形成缅甸琥珀的森林所处地理环境的直接证据,更是白垩纪中期缅甸地区水生生态的直观展示。  相似文献   

9.
根据产自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的一块小型花蚤化石标本,建立1新种——小多刺花蚤(Multispinus parvus sp. nov.),归于花蚤科(Mordellidae)。同时,对缅甸琥珀中已发现的花蚤和泛花蚤进行了重新观察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形态学特征并认真考虑了相关分类学依据,将短尾花蚤科(Apotomouridae)修订为花蚤科之下的短尾花蚤亚科(Mordellidae:Apotomourinae)。短尾花蚤中普遍存在的臀锥完全不发育,不可作为区分于花蚤科的衍征。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发现的花蚤化石类群体型均小,这也许与白垩纪中期生态环境和栖息地被子植物花朵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白垩纪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是当前古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广腰亚目是膜翅目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研究不仅为探讨膜翅目起源、早期演化、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而且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文中综述缅甸琥珀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阐述广腰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中的特点、分布情况及该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间的研究差异,进而探讨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并期望广大研究者增加对缅甸琥珀广腰亚目类群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的化石,对研究中-新生代陆地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近年来,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的琥珀尤其珍贵,其中包括众多精美的细腰亚目(膜翅目)昆虫标本。简要介绍缅甸琥珀的地质背景,详细阐述缅甸琥珀细腰亚目代表性类群冠蜂科(Stephanidae)、缅甸冠蜂科(Myanmarommat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旗腹蜂科(Evaniidae)和举腹蜂科(Aulac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从科研角度上看,近十年来琥珀相关科研成果,尤其是缅甸琥珀研究成果迅速增多,至今已在其中发现了上千个新化石种,这些化石种将成为复原白垩纪生态环境以及解开许多生物演化谜题的关键。作为唯一一种同时保存了表面细节和内部三维结构的化学化石,琥珀将会在今后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史前谜题在琥珀化石中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产自缅甸北部胡康河谷的缅甸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其艺术价值很高,同时其内含物的生物多样性程度也很高,故其科学价值也不可估量。显微CT能够提供化石(琥珀)内部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故该方法日渐成为目前琥珀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在可见光下可见的琥珀内的生物结构,在X射线下却有不同的结果,这与现生研究材料在显微CT下的表现非常不同。本研究对产自胡康河谷的9块缅甸琥珀进行显微CT检测,试图对这个特殊的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方法】利用数码相机(Nikon 5200D)拍摄琥珀照片,并用Helicon Focus 5.3软件合成。通过显微CT技术扫描琥珀和计算机断层重建技术重建出缅甸琥珀内含物的三维结构形态。【结果】显微CT检测结果主要分为3种:完全无衬度、部分结构有衬度和整体结构有较好衬度。本研究对有较好衬度的琥珀内含物进行了三维重建,展示了琥珀内含物的外部和内部三维结构。【结论】琥珀内含物的可见光成像和X射线成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其原因和琥珀保存的好坏以及琥珀的密度差、琥珀围岩之间的对比度差异有关。琥珀形成和埋藏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非常复杂,其机理的探究也更为复杂和困难,本文对这个现象的主要类型做了较为初步的阐述,后续研究需要更为全面的选样和更为严格的实验设计才能够最终解决这个埋藏学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野生小豆种质资源植株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缅甸4国的55份野生型、40份半野生型小豆种质资源植株形态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型小豆与半野生型小豆在株高、平均成熟期、子粒颜色、百粒重等性状方面有明显的差别。95份小豆种质资源通过聚类分析,截值为1.488时可划分为5大类群。来源于缅甸和中国的野生型小豆种质各聚为1个类群,韩国和日本的种质混聚为3个类群。缅甸种质具平均成熟期长、茎秆粗、主茎分枝数多、百粒重轻等特点。中国贵州野生型种质植株较高、茎秆较细、单荚粒数较多、平均成熟期较长。日本野生型种质具有丰产特征。日本和韩国的半野生型小豆,平均成熟期较其他类群早、百粒重高、明度指数高。  相似文献   

15.
正琥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均有发现,但大都沉积规模很小而且很局限。大部分产地的琥珀质地都不够纯,也不能制作珠宝。能达到珠宝级,而且规模庞大沉积的琥珀几乎仅见于波罗的海地区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这两处琥珀产地目前都在进行商业性挖掘。含有昆虫的琥珀主要产自波罗的海地区、多米尼加共和国、缅甸、墨西哥、黎巴嫩、西伯利亚、加拿大、美国新泽西州、西班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相继发现了数百枚蜻蜓目化石,包含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类群,目前已发表16科29属35种,在所有已知琥珀记录中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以Burmahemiphlebia zhangi最为常见,不少现生豆娘的化石记录也首次在克钦琥珀中发现,包括Perilestidae,Platycnemididae和Platystictidae等。此外,克钦琥珀中发现了一些中生代沉积岩中常见的蜻蜓目类群,如Araripegomphidae, Gomphaeschnidae和Stenophlebiidae等,指示克钦琥珀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这些发现为探讨蜻蜓目部分类群的起源、演化和揭示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原产石蒜属13种2变种的35个性状进行Q、R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国产石蒜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对分类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Q型聚类可分为2个大类和8小类,安徽石蒜与长筒石蒜的亲缘关系很近,认为将其作为长筒石蒜的变种更为合适,同时支持玫瑰石蒜、红蓝石蒜、乳白石蒜、江苏石蒜、稻草石蒜的杂交起源观点。R型聚类可分为7个组;经主成分分析,35个性状可综合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2.55%,根据这5个主成分与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出影响比较大的16个性状,其中鳞茎形状、花被片宽和雄蕊长/花被片长的比值最为重要,可作为大类群划分的依据,而花被片是否具条纹、花丝颜色、花色、花葶粗、幼叶尖端及边缘颜色、种子有无等可作为物种划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雉分类地位和遗传分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血雉Ithaginis应划归雉类还是鹑类和是多型属还是单型属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此对3个亚种,西藏亚种Ithaginis cruentus tibetanus,甘肃亚种I.c.berezawskii和四川亚种I.c.geoffroyii的6个个体的血雉与典型的雉类雉属Phasiamus、锦鸡属Chrysolophus、长尾雉属Syrmaticus及典型的鹑类石鸡属Alectoris、鹌鹑属Coturnix和雪鸡属Tetraogallus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的部分基因序列比较,系统进化树中血雉与雉类聚在一起.根据血雉地理分布,多亚种中心理论,区域地理历史,环境演变和分子钟指示的时间,血雉可能于早上新世起源于横断山脉.3个亚种之间序列差异为4.1%-7.2%,与雉科其它属的种问差异度比较,其遗传分化已达到种的水平,与形态差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 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刚竹组( Sect. 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 Carr.) J. Houz.﹞、淡竹( P. glauca McClure)和乌哺鸡竹( P. vivax Mc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庭院深深深几许,藤萝为枝,帘幕无重数。藤本植物的花形态各异、颜色丰富,颇具观赏价值。根据花的颜色主要分为白、黄、红、粉、蓝、紫、绿及杂色共8个大类。白色类有龙吐珠、白花飘香藤等;黄色类有金杯藤、黑眼花、软枝黄蝉、炮仗藤等;红色类有红花西番莲、使君子、口红花等;粉色类有珊瑚藤等;紫色类有非洲凌霄、大花山牵牛、蓝花藤、蒜香藤等;蓝紫色类有假连翘、蓝花丹、蔓长春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