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短角湿生冷水花(Pilea aquarum subsp.brevicornuta)化学成分。实验采用色谱法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包括5个五环三萜、一个甾醇和一个木脂素。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learbornol(1)、rubiarbonone D(2)、camarolide(3)、表齐墩果酸(4)、齐墩果酮酸(5)、5,8-epidioxy-(3β,5α,8α,22E)-ergosta-6,9(11),22-trien-3-ol(6)和桉脂素(7)。其中,化合物1和2属于乔木萜烷型(arborane)三萜,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首次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确定。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也是首次从荨麻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乔木萜烷型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美丽红豆杉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美丽红豆杉种子中分离得到1个甾醇和9个紫杉烷类化合物,鉴定为β-谷甾醇(1),5α-cinnamoyloxy-9α%,10β,13α-triacetoxy-taxa-4(20),11-diene(2),taxinine(3),taxinine J(4),taxinine B(5),taxinineE(6),10-deacetyltaxinine(7),taxuspinew(8),decinnarnoyltaxinineE(9)和紫杉醇(10)。除化合物2、3、4以外,其它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获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芒果(Mangifera indica L.)的化学成分,从芒果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β-D-glucopyranosyloxy)-2-hydroxy 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1)、methyl salicylate glucoside(2)、对羟基苯甲酸(3)、nikoenoside(4)、(6R,9R)-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5)、byzantionoside B(6)、icariside B2(7)和2-ethyl-3-methylmaleimide N-β-D-glucopyranoside(8)。化合物1、2、4~7均为首次从芒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的NMR数据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对天然产物树豆内酯A进行皂化反应以期获得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活性的天然药物先导物树豆酮酸A。利用含有树豆内酯A和球松素各约50%的粗品,经0.65%KOH含水乙醇回流3.5 h皂化,产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获得皂化产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产物的化学结构。分离并鉴定了全部5个皂化产物,除了预期产物树豆酮酸A以外,其余4个低得率的副产物结构分别为1-(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酮(2)、球松素查尔酮(3)、cajanotone(4)和1个新化合物(1),化合物1鉴定为CAA的异构体,命名为树豆酮酸B(Cajanonic acid B)。这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树豆(Cajanus cajan)叶生物活性成分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乌药活性组分LEF的化学成分及抗风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根的镇痛、抗炎活性组分(LEF)中分离得到6个缩合鞣质类化合物,鉴定出其中4个,分别为表儿茶素()epicatechin、表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procyanidinB2及trimericproanthocyanidin(cinnamtanninsB1),另得到一个黄酮甙,鉴定为橙皮甙hesperidin,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乌药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乌药LEF组分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炎性肿胀有明显的对抗效应,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炎性组织渗出液中前列腺素(PGE2)含量,具有良好的抗风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果皮中分离得到5个葫芦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双氢葫芦素E(1)、endecaphyllacins B(2)、2-O-β-D-glucopyranosylcucurbitacin I(3)、葫芦素E(4)、葫芦素I(5)。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柱色谱技术从苦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九个杜松烷型倍半萜、一个azaphilone类化合物和三个甾体类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为3,12-dihydroxycalamenene(1),3,9,12-trihydroxycalamenene(2),indicumolide C(3),agripilol C(4),2,15-tihydroxycalamenene(5),dysodensiol D(6),bombamalones D(7),8-formyl-7-hydroxyl-5-isopropyl-2-methoxy-1,4-naphthoquinone(8),strobilol A(9),Pyrenocine J(10),3β,5α-D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11),麦角甾醇(12)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3)。其中,化合物3-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显示中等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9显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9.
对苏铁(Cycas revolu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硅胶、氧化铝和Sephadex LH-20等)从苏铁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其结构由HR-ESI-MS、1H和13C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为5,6-去氢柳杉酚(1)、cunningine A (2)、6-羟基-5,6-去氢柳杉酚(3)、6α-羟基-7-氧代弥罗松酚(4)、ligballinol (5)、xanthoxyol (6)、callislignan A (7)、(2R,3R)-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 methyl]-1,4-diacetate (8)、开环异落叶松脂醇(9)、二氢山柰酚(10)、4'-甲基木犀草素(11)、5-methoxypinosylvin (12)、N-benzoylphenyl alaninol(13)、(E,4R)-4-hydroxy-4,5,5-trimethyl-3-(3-oxobut-1-enyl) cyclohex-2-enone (14)、3-hydroxy-5α,6α-epoxy-β-io-none (15)和acuminantin (1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苏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和16为首次以天然产物报道。本研究还首次发现了苏铁属植物中含有松香烷型二萜类(1~4)和芪类(12)化合物。化合物11具有中等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硅胶和凝胶色谱等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从红背山麻杆根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包括6个三萜类成分鲨烯(1)、乙酰基木油醇酸(2)、木栓酮(3)、3-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28-酸甲酯(4)、马斯里酸(5)、马斯里酸甲酯(6)和3个甾醇成分β-谷甾醇(7)、β-谷甾醇-3-O-硬脂酸酯(8)、豆甾-4-烯-3,6-二酮(9)。化合物2、3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以体外酶学方法测定化合物PTP1B抑制活性,化合物2、5、6和8具有PTP1B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大果大戟中的一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果大戟的根部首次分离得到一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ent-16α,17-dihydrox-ykauran-3-one(1)。首次对化合物1在甲醇中的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2.
两株多孔菌属担子菌菌丝体中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于广东鼎湖山的2株多孔菌属担子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2株菌丝体,并对菌丝体分别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培养物经乙醇提取后,用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用光谱法鉴定均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它们分别是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1)、茯苓酸(pachymic acid)(2)、齿孔酸(eburicoic acid)(3)和硫磺菌酸(sulphurenic acid)(4)。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多孔菌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从蓝桉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五环三萜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β-乙酰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1)、桦木酮酸(2)、白桦脂酸(3)、2α-羟基白桦脂酸(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熊果酸(6)、3β-羟基-乌索-11,12-烯-28,13β内酯(7),其中化合物1,4,5和7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方法,对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杜仲树脂酚(1)、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r(2)、hedyotol C(3)、hedyotisol A(4)、hedyotisol B(5)、ozoroalide(6)、5α,6α-epoxy-3β-hydroxyergosta-22-ene-7-one(7)、松柏醛(8)、3-羟基-5-(对羟基苯基)戊酸(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木脂素、大环内酯、甾醇及酚类。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对草珊瑚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草珊瑚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依斯坦布林A((-)-istanbulin A,1),依斯坦布林B(istanbulin B,2),菊苣苷(cichoriin,3),异秦皮啶(isofraxidin,4),滨蒿内酯(scoparone,5),槲皮素(quercetin,6),大黄素甲醚(physcion,7),大黄素(emodin,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10),蜂花酸(melissicacid,11),正二十五烷醇(pentacosanol,12)。结论:化合物3、7、8、11、12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11、12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利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硅胶和聚酰胺的色谱法,对缘毛紫菀的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个三萜皂苷,经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及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续断皂苷B(1)、臭瓜皂苷A(2)、三褶脉紫菀皂苷A(3)和东风菜皂苷A4(4)。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缘毛紫菀中得到。  相似文献   

17.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1B;PTP1B)在胰岛素信号传递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亦是研究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利用PTP1B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方法,从白桦树皮的正己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和文献比较,确定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为:羽扇烯酮(1),羽扇豆醇(2),桦木酸(3),白桦脂醛(4),白桦脂酸(5),算盘子酮醇(6)和白桦脂醇(7)。其有效抑制PTP1B活性值(IC50)分别为:5.6±0.3μmol/L,4.1±0.2μmol/L,7.2±0.3μmol/L,12.6±0.4μmol/L,11.6±0.3μmol/L,9.6±0.4μmol/L和13.6±0.5μmol/L。  相似文献   

18.
从藏波罗花全草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及参考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regyol(1)、长管假茉莉素B(2)、β-skytanthine(3)、deacyl isomartynoside(4)、对羟基苯乙醇(5)、rengioside B(6)、β-谷甾醇(7)、cleroindicin F(8)、角蒿原碱(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叶轮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叶轮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油酮酸(1)、豆甾醇-4-烯-3,6-二酮(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5,6-二羟基-3,3’,4’,7,8-五甲氧基黄酮(5)、没食子酸甲酯(6)、香草醛(7)、东莨菪内酯(8)、硬脂酸(9)、二十八碳醇(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岭南常用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0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将其分别鉴定为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peiioside A(2)、syringalide A 3′-α-L-rhanmnopyranoside(3)、parvifloroside A(4)、 leucosceptoside B(5)、alyssonoside(6)、longissimoside B(7)、acteoside(8)、forsythoside B(9)和poliumoside(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紫珠中4个含量较为丰富的苯丙素类化合物6、8、9和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广东紫珠在抑菌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