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冠突散囊菌可在茯砖茶中形成黄色闭囊壳,俗称"金花"。本文从茯砖茶的产地、冠突散囊菌的鉴定历史以及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19个引进龙眼品种果实品质的评价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州地区引进的19个龙眼(Dimocarps longan)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评价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观性状方面,除品种间肉质、果形差异较大外,其它性状差异不大,部分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果或薄皮的品种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薄皮、厚肉或横扁的品种一般可食率较高。运用分层聚类的方法,依据各品质指标将品种划分为3类; 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法,将8个品质指标用3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88.27%);确定简化后的品质评价指标为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食率和肉厚率,并依据因子得分和简化指标对19个品种进行聚类,两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综合评价绣球菌的营养价值,对其菌丝体与子实体蛋白质的化学评分(CS)、氨基酸评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AARCS)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原来的6个营养价值指标综合为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99.543%,其中,决定第1主成分大小的是EAAI和BV,决定第2主成分大小的是CS和AAS。根据试验材料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玉米粉配方菌丝体营养价值高于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地域加工的茯砖茶中发花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文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加工的茯砖茶中细菌种类丰富,分为9个门、16个纲、29个目、50个科、66个属,其中厚壁菌门中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占绝对优势;湖南产区的茯砖茶中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最高。真菌分为2个门、6个纲、6个目、7个科、7个属,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是绝对优势菌种,在每个样品中的丰度均在92%以上;此外,还检测到了丰度低于1%的酵母属,分别是假丝酵母属、耐碱酵母属和毕赤酵母属,且在不同茶样中的丰度存在差异;陕西产区的茯砖茶中真核微生物菌群丰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同一产区的茯砖茶样品距离较近,表明地域环境及加工工艺是影响茯砖茶发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三种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养成品的形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选取池塘专养(M1)、日本沼虾套养(M2)以及水库放养(M3)3种养殖模式下培育的肛长为(25.91±3.26) cm的日本鳗鲡作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的形质指标,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种养殖模式日本鳗鲡养成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涉21项生物学指标和23项形质评价指数中,M1与M2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5项和14项,M1与M3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9项和18项,M2与M3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1项和8项;M1-M2、M1-M3、M2-M3之间的欧氏距离依次为1.433、3.516和2.167,均具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1%,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依次为与体型相关的肥瘦因子和与摄食行为相关的运动因子,后3个主成分为与营养状况有关的消化吸收因子,仅通过第1主成分便可较清晰地将3种养殖模式试验对象分开;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体宽/肛长、体长/肛长、净体积系数、鳔体积系数和肝系数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清晰区分3种模式的养殖群体,其判别准确率和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桔梗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采用YMC Hydrosphere C_(18)分析色谱柱(250×4.6 mm,5μm),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建立不同产地15批桔梗药材H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产地桔梗质量及其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建立的桔梗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1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指认其中7个成分;不同产地桔梗相似度在0.927~0.991之间;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都将15批桔梗分为3类,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造成桔梗差异的13个色谱峰。本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简便准确,能够为桔梗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紫踵劈蚌(Potamilus alatus)贝壳外部和内部特征,并对紫踵劈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进行了形态学比较。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分析了3种淡水育珠蚌的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6·90%,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3·10%,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100%;采用逐步判别法,从11个比例性状中筛选出6个主要性状建立了3种育珠蚌的形态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徐臣善 《广西植物》2013,(5):685-690
以“长富2号”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Red Fuji',Nagafu No. 2)为母本,9个授粉品种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研究授粉处理对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结果表明:果实的花青苷、单果重、维生素C、固酸比、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等主要经济性状,各授粉处理间差异较大,果形指数、硬度差异较小; 主成分分析提取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6.02%,根据主成分得分和方差相对贡献率构建综合评价函数,由综合评价函数确定9个授粉处理果实的综合品质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雪球、美红、火焰、红星、道格、全家红、绚丽、荷红、粉芽。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川乌及制川乌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3个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该文采用HPLC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并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了3个产地15批川乌炮制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了25个和14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指认出6个共有峰,分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峰16)、苯甲酰乌头原碱(峰17)、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峰18)、新乌头碱(峰21)、次乌头碱(峰22)、乌头碱(峰23)。(2)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显示,川乌炮制前后的30批样品被明显分为2类,15批川乌被分为3类,15批制川乌被分为3类,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6个成分可能是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潜在差异成分。(3)炮制前后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四川江油所产川乌炮制前后部分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另外两个产地所产川乌。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分析,可为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酚类物质的红茶滋味特征分类与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以多酚类为指标对茶叶滋味类型进行鉴别的可靠性,以中国13种红茶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感官审评结果为:13种红茶在滋味上可分为甜醇温润、清甜鲜爽、甜醇浓烈和小种4个类型。化学分析结果为:以茶多酚、茶三素和7种儿茶素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茶叶感官审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相似度77%;以感官审评分类结果为依据进行判别,判别准确率达92.3%。因此,根据多酚类含量可区分和判别红茶的滋味类型。本试验可为茶叶滋味分类和鉴别提供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定量评估四川眉山地区6种丛生竹种纤维原料化学组分的造纸应用潜力,提出其原料化学组分利用潜能排序。选取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绵竹(Bambusa intermedia)、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6种当地主要丛生竹种,对其竹秆含水率、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木质素、戊聚糖及灰分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运用Matlab对化学组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估各竹种化学组分的造纸应用潜力综合得分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6种丛生竹造纸纤维原料化学组分的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3.7%、23.8%、13.8%和12.0%,其中综纤维素、木质素和1%NaOH提取物是第一主成分的主要载荷贡献因子,戊聚糖和含水率是第二主成分中的关键载荷因子。绵竹为6种丛生竹种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的竹种,慈竹、梁山慈竹和甜龙竹三者综纤维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较绵竹和粉单竹含量低;慈竹...  相似文献   

12.
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岩韵"是衡量岩茶品质的关键因素.自古以来,岩茶"岩韵"的强弱与产地密切相关,然而产地对岩茶"岩韵"的影响一直缺乏科学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来自武夷岩茶三大产区(正岩、半岩、洲茶)的112个茶园,采集了1120个茶青样品和224个相应的土壤样品,通过代谢组技术结合大样品数据分析,探讨了产地对"岩韵"的影响.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了不同产地岩茶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发现来自武夷茶区不同产地的岩茶,其代谢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利用检测到的1058个代谢信号对岩茶产地进行分类的正确率高达94.94%,正岩茶和洲茶大部分点及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分离状态,而半岩茶则处于两者之间,说明岩茶"岩韵"确实客观存在.利用产地作为限制条件进行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constraine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CPCoA),发现产地对代谢物质总变异的贡献极其显著,产地可解释代谢物总变异的32.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茶园间茶青代谢物相似度极高(R=0.6380),表明"岩韵"确实与产地密切相关,正岩茶的"岩韵"显著异于洲茶,半岩茶则处于二者之间.通过不同产地茶园耕层土壤肥力指标(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综合分析,发现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肥力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与茶叶代谢组变化趋势极为吻合,说明武夷茶区各产地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了岩茶的"岩韵".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定量测定了8项主要的茶叶品质成分: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 GC),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研究发现各土壤肥力指标与不同茶叶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壤肥力确实影响了岩茶的品质,进而可能影响其"岩韵".本研究结果为解析产地与"岩韵"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及管理高品质茶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53家果园的猕猴桃(Actinidia)品种‘金艳’(A.eriantha×A.chinensis‘Jinyan’)果实为材料,测定其软熟时的单果重、色彩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糖酸比、软熟率、病果率及采收时的干物质含量等10个品质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金艳’果实品质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以及适合的果实品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按方差贡献率大小前6个成分的特征根大于0.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57%;综合分值排名前3位的果园分别为DJY1、GY4和GY1。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并分析了前6个贡献率较高的主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金艳’果实以采收干物质、软熟色彩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糖酸比等为基础的综合果实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48份甘蔗品种(系)的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间的叶片形态特征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选出了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7.52%,叶长、叶宽及形态因子分别是第一、二、三主成分的主导因子;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对甘蔗品种(系)叶片形态分类有极显著影响的面积、长度、宽度、周长、长宽比及形态因子参数,同时建立了4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相似文献   

15.
冠突散囊菌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茯砖茶样中分离纯化制得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菌株,选用普通炒青绿毛茶做茶坯,应用人工接种发酵技术进行固体发酵制成发酵散茶。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一个月后的炒青绿茶不仅品质成分明显改善,茶黄素和茶红素高于其他样品,而且苦涩味减轻;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法测定发酵散茶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达到75%和56%以上,与湖南茯砖茶相近。发酵散茶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高于对照和浙江茯砖茶64.7%和80.6%,而对DPPH的清除能力略低于对照,但是高于浙江茯砖茶。  相似文献   

16.
甘蔗品种(系)叶片形态特征数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48份甘蔗品种(系)的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间的叶片形态特征差异达到权显水平(P>O.01);主成分分析选出了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7.52%,叶长、叶宽及形态因子分别是第一、二、三主成分的主导因子;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对甘蔗品种(系)叶片形态分类有权显影响的面积、长度、宽度、周长、长宽比及形态因子参数,同时建立了4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不同产地黄管秦艽为材料,测定其无机元素含量,分析黄管秦艽中无机元素特征及评价药材质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黄管秦艽中无机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管秦艽中无机元素Ca、K、Mg、Mo含量较高,部分无机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20%。从无机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来看,产于卓尼县尼巴乡的黄管秦艽质量最优,本实验可为黄管秦艽的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控制以及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乌龙茶水提液的不同膜分离工艺对产品品质、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陶瓷膜(500 nm)和超滤膜(20、10、5、3.5 kD)对乌龙茶水提液进行分离,经喷雾干燥制得茶粉。通过感官品质、物理性质等方面评价不同膜分离工艺所制备的茶粉品质,并对茶粉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力、FRAP氧化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力、抗超氧阴离子活力方法评价茶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陶瓷膜透过液的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体外抗氧化活性亦最高。500 nm陶瓷膜可有效分离与富集茶多酚(TPs)、游离氨基酸(FAAs)、咖啡碱(CAF)、可溶性糖(SPS)等物质,还可达到除杂效果,经陶瓷膜分离后的乌龙茶水提液再经超滤膜分离,对TPs、CAF、SPS、儿茶素组分无分离与富集效果。截留分子量小于10 kDa的超滤膜可有效分离与富集游离氨基酸。500 nm陶瓷膜截留液的SPS含量最高,但综合感官品质最差,抗氧化活性最低。基于品质、功效、节能3大要素考虑,500 nm陶瓷膜透过液制备的茶粉综合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广西金樱根药材中22种金属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该文对不同产地药材及其炮制品中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药材的质量和优选适当的炮制方法。同时,采用 ICP-MS 法测定22种金属元素含量,绘制其特征金属元素柱状图谱,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金樱根药材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品的45个样品进行判别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金樱根不同产地药材及其炮制品的45个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Al元素含量偏高,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产地分为三类,主成分分析特征元素为Al、Pb、Ba、Zn、As、Sr。该研究通过金属元素在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的变化规律,发现金樱根醋炙的炮制方法最优,为金樱根的临床安全应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比较了连丹皮、刮丹皮、栓皮、木心、须根这五个牡丹根加工过程中分成的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探究牡丹药用部位的科学性,评价牡丹根部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的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牡丹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牡丹根不同部位中酚及酚苷组分、单萜及其苷组分、鞣酸组分等类别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中可指认的7个及含量大于0.1 mg/g的化学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连丹皮、刮丹皮和须根三者化学成分相似;木心和栓皮与前三者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木心中化学成分较少,且含量均较低;栓皮化学成分最为丰富,且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占比较大。本研究表明连丹皮、刮丹皮与栓皮等部位在主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为牡丹皮在产地加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