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三百多位古生物学界的代表在园林城市苏州聚会,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建立五十周年。古生物学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学术团体之一,她对团结古生物学界,促进古生物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古生物学家之家”。五十年来,这个“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热闹和兴旺过。在反映古生物学会五十年变迁的书刊展览室里,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们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与中国的政府首脑 ,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 :我们六国的科学家已完成了人类生命的分子指南———由 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DNA的关键序列图。人类“生命天书”全部章节的解读 ,适逢DNA双螺旋结构发表五十周年。五十年前的这个月 ,沃森与克里克这一里程碑的发现 ,使基因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五十年后的这一天 ,“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序列信息 ,全世界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从公共数据库中自由分享 ,免费使用而不受任何限制。人类基因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Endotronics公司研制的空心纤维细胞培养装置的查封处分已解除.因对美国Cellco公司专利的侵权一事,1990年5月京都地方法院曾查封Endotronics公司产品的进口代理店“京都第一科学”.Endotronics公司与Cellco公司签订了合同书,使“京都第一科学”在日本重新营业.  相似文献   

4.
1990年9月18—20日第二届“鱼类生理学、鱼类毒理学和水质管理国际会议”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首府萨克里门托召开,会议由中、美双方共五个单位组织,由美国渔业学会、美国环保局、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国家环保局、自然科学基金及鱼类学会联合赞助,参加会议的有五十多人,共有二十名中美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其中中国学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与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环保局及新疆环保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5.
谈家祯 《遗传》1979,1(4):1-4
1978年11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 院为纪念该院生物学部建立五十周年,召开了 一次名为“基因、细胞和行为”的国际性生物学 学术讨论会。我作为校友应邀出席了会议。这 次讨论会主要以五个方面的问题为中心,反映 了当前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结合会议内 容,就我国如何在遗传学、生物学方面实现赶超 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说起“化石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以为是美国学者J.W.威尔斯教授发现并创立的。却不知道有一位比威尔斯研究“化石钟”早了数十年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台湾大学教授马延英博士。奇妙的“化石钟” 1963年3月,科学史上发生了一起并不大的、然而使人震惊的事件,即美国古生物学家J.W.威尔斯运用“化石钟”的资料,解决了地球物理学者、天文学者长期以来无法验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段续川教授(1902~1989)是我国植物细胞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他和汤佩松院士、高士其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同期由北京清华学堂公费到美国留学。段师在美国著名长春藤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大学、南京及重庆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解放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被调到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并与吴素萱教授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植物细胞研究室,直至工作到1989年去世。根据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编印的“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一文,列…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邹承鲁教授七十年的成长历程和奋斗心迹.真知灼见 硕果璀璨邹承鲁教授说“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他以行践言,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次.邹承鲁教授早在学生时代就对生命现象非常感兴趣,并深信解决生命现象的关键应从生  相似文献   

9.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自1970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正式会员、荣誉会员、外国会员和大学生会员等达七千多人。除美国各州、加拿大和墨西哥外、该学会会员还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中国的两名会员均系香港学者),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学术团体。其历届年会均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参加。第11届年会于1981年10月18~23日在美国洛杉矶市召开,约有8,000名美国和外国学者与会。18日下午大会开始。19日晚,在该学会现任主席E.R.Kandle主持下,授与H.H.Jasper 1981年R.W.Gerard奖金,并围绕“现代神经科学的起源”做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可兴奋膜:电压固定技术的起源”(K.S.Cole);“突触:从电传递到化学传递”(J.C.Eccles);“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长因子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没有批准美国Genetics Institute公司要求在美国市场销售EPO(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申请.这样,美国Amgen公司的EPO得以作为“独家药”在美国销售.申请是1989年和1990年(2次)由GI公司和美国Chugai-Upjohn公司提出的.理由是使用Amgen公司的EPO的患者数超过了约20万人,以及Amgen公司申请的适应范围和FDA认可的适应范围不一致等,还有诉说Amgen公司1983年获独家药认可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 BioTechnica Agriculture 公司经理 Charles H.Baker 4月19日在东京召开的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讨论会上讲:“关于母公司美国 Biotechnlea 公司的诊断部门的分公司美国Biotechnica Diagnostics 公司(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销售的牙周病诊断用 DNA 探针(商品名为“DMDX”,参阅本刊1988年3月14日号)的销售为1988年扩大“DMDx”的市场,所以想争取日本和欧洲共同投资的合作者。”“DMDx”是从唾液中检测牙周病病原菌的药盒。可以检测的菌有拟杆菌 Bacieroidesgingivalis、B.inlermedias 及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2种。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DNA。牙科医生把捻子状的药盒放在患者的齿肉和齿中间采集检体,将采集后的药盒邮送到 BioT-  相似文献   

12.
福寿鱼原是台湾省养殖的罗非鱼杂交种。1977年我们从香港引进,经过几年试养,现已在广东普遍推广,成为群众喜爱养殖的新品种。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日本召开水产增殖会议上正式把罗非鱼推荐给世界各国作为养殖对象。我国也先后引进过几种罗非鱼。最早是五十年代从泰国和越南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我们叫它“非洲鲫鱼”或“越南鱼”,台湾省  相似文献   

13.
个木虱科一新属三新种:同翅目:木虱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昆虫分类学家周尧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和由他创办并主编的《昆虫分类学报》创刊十周年,特选了他在五十年前(1928年)由四川康定和1983年“太白山昆虫考察组”采集的木虱标本撰写此文。本文包括了个木虱科(Triozidae)的一新属三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最胖的城市     
田原 《生命世界》2006,(10):36-37
素有“风城”之称的美国东部城市芝加哥荣膺2006年美国“最胖城市”,这是来自美国《男性健美》杂志的最新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里芝加哥每10个居民当中,就有6人因为超重而出现健康问题,如此“骄人”的成绩也使得芝加哥最终取代上届冠军休斯敦,顺利摘取了全美“最胖城市”的“桂冠”。  相似文献   

15.
给人生算账     
蔡成 《生理通讯》2004,23(4):110-111
人的一生有多长?有支“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睡中过,算来仅有廿五年……”民国时期,此歌颇为流行。它把短暂的人生“计算”得一清二楚了。人生,有效的作为时间,只有区区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16.
《古生物学报》1996,(6):776-776
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于1996年5月4日至6日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17.
去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西德柏林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有中国、美国、德国(东德、西德)、日本、法国、英国等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共35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际上许多知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其中有的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8.
在讲授“鸟类的多样性”一节内容时,我利用自己数年来在当地采集制作的五十余种鸟类生态标本,以鸟展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已于1980年由美国纽约John Wiley andSons出版。全书共ⅩⅤⅠ+500页。由五十余位学者参加编写》摘要报道美国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及环境保护局资助的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项目近几年的成就。这个课  相似文献   

20.
基因(gene)一词是在1909年由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首先提出的,用来说明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J.Mendel)在豌豆实验中所假定的遗传因子。二十年代,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及其学生在果蝇研究工作中,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五十年代,法国遗传学家本泽(S.Benzer)等人对基因精细结构和顺反位量效应(cis-traus tffeet)等方面研究的结果,也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象“念珠”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而不发生重叠。这一观念,长期以来,获得了普遍的信任。但是,1977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F.Sanger)运用其首创的正负法,分析了ΦX174噬菌体DNA的核苷酸顺序,在比较ΦX174噬菌体DNA核苷酸顺序和其产生的蛋白质氨基酸顺序时,意外地发现了基因是可以重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