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同基源不同入药部位何首乌和首乌藤中的化学成分。以同基源不同入药部位何首乌和首乌藤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TQ/MS技术同时测定其中二苯乙烯类、蒽醌类、黄酮类和酚酸类14种成分,用QTRAP UPLC-MS/MS技术同时测定其中10种核苷类成分,用ICP-MS测定其中24种无机元素。同基源何首乌和首乌藤中化学成分差异明显。何首乌和首乌藤中二苯乙烯类成分的总量分别为26.135、15.307 mg/g,蒽醌类成分的总量分别为15.608、10.034 mg/g,黄酮类成分的总量分别为0.864、17.075 mg/g,没食子酸的含量分别为0.529、0.720 mg/g;何首乌和首乌藤中10种核苷的总含量分别为140.517、197.534μg/g,其中尿苷含量较高,分别为55.688、90.273μg/g;何首乌和首乌藤中无机元素中均以K含量较高,分别为12.538、16.747 mg/g,何首乌中Ca、Mg、P的含量分别为3.283、1.362、1.218 mg/g,首乌藤Ca、Mg、P的含量分别为37.999、2.105、1.021 mg/g。基于多成分的同基源何首乌和首乌藤成分含量分析为何首乌和首乌藤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同时对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Ultimate AQ-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9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适用于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分析。运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破壁时间、不同采收时期龙泉、奉化、大别山、黄山4个产区的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破壁处理对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不大,不同产地的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孢子粉中的核苷含量随着产粉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各待测样品中均含有胞嘧啶、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等成分,其中尿苷、鸟苷、腺苷3种核苷的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在待测样品中均达到70%以上,为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核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金蝉花中核苷类成分,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6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结果定性分析出金蝉花中13种核苷类成分,腺嘌呤、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在2.34~18.67、4.77~38.13、3.48~27.87、1.13~9.07、4.76~38.04、2.84~22.7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2%~102.37%,且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可用于金蝉花中主要核苷类成分的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的金蝉花中核苷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安徽大别山和江苏句容的6种核苷类总量相对较高,浙江天目山、安徽宣城和福建三明相对较低;不同部位的金蝉花样品中,腺嘌呤、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在子实体中含量均高于菌核,而N6-(2-羟乙基)腺苷则在菌核中含量较高。以上结果可为金蝉花的质量控制及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延胡索药材不同部位中11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延胡索中核苷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为鸟苷>尿苷>腺苷>肌苷>胞苷>尿嘧啶>2’-脱氧肌苷>2’-脱氧胸苷>腺嘌呤>胸腺嘧啶>2’-脱氧腺苷,11种核苷总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块茎,不同产地延胡索核苷类总含量由高到低为浙江磐安>浙江东阳>陕西汉中>重庆万州>重庆开州,块茎中的11种核苷成分含量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茎和叶差异较大。结论:此方法可用于延胡索不同部位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为其综合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苦玄参苷类成分的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的苦玄参样品进行分析,以揭示苦玄参苷类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在对苦玄参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收集不同生长期的苦玄参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仪测定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并进行色谱图比较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苦玄参总苷、苷IA和IB的含量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基本上呈现一致性,苦玄参苷IA和IB的含量均在75d达到整个生理期的最高峰,随后缓慢下降,但在果期前期(即120d)两者含量再次出现次高峰,此时的生物量达到最大。由此可以确定苦玄参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果期前期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不同来源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药材的酚酸类成分,采用化学指纹图谱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丹参药材中的酚酸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产地、采收期、病害、根色、根的粗细以及药材部位等因素尽管对丹参酚酸类成分绝对含量的影响比较大,但对各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较小;不同来源丹参药材酚酸类成分指纹图谱相似性较高;8月份采收的药材,丹酚酸B含量较高;病害能够显著降低丹酚酸B的积累;与白根和褐色根相比,砖红色根中的丹酚酸B含量较高;根越粗,丹酚酸B含量也越高。这为丹参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RP-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了国内首次用RP-HPLC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方法,并详细考察了2个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对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不同采收期的虎杖根及根茎以及虎杖的不同部位共25个样品中的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了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产地、采收期及部位的关系,为虎杖资源的合理采收利用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栽培藏药材麻花艽中四种苦苷类成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栽培藏药材麻花艽根中龙胆苦苷、落干酸、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四种苦苷类成分的含量及其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四种苦苷类成分随植物的发育节律而波动。龙胆苦苷的含量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龙胆苦苷的含量虽然在7月有个积累的高峰期,但7月为花期,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不宜定为采收期,到9月含量又有所增加,故而确定栽培藏药麻花艽根的适宜采收期应在9~10月之间。  相似文献   

9.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采收期的新疆产罗布麻和白麻药材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紫云英苷、芦丁和白麻苷的含量,进而分析2种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发现不同采收期的新疆产罗布麻和白麻药材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紫云英苷、芦丁和白麻苷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罗布麻和白麻呈现出不同特点。以《中国药典》中罗布麻含量测定项下的金丝桃苷为指标,罗布麻和白麻的最佳采收期都是6、7月;但是,以7个成分的总含量和6个黄酮的总含量为指标,罗布麻的最佳采收期是8、9月,白麻的最佳采收期仍是6、7月。该结果可为确定罗布麻和白麻药材的采收时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麦冬多元活性成分的影响。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不同干燥方法下麦冬中甾体皂苷、高异黄酮、氨基酸及核苷类共29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根据29种目标成分的含量,用聚类分析(HCA)及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干燥方法下麦冬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9种目标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 999 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RSD均小于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 02%~102. 78%,RSD均小于5%。PCA结果显示,以晒干、无硫烘干的麦冬样品综合质量较优。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麦冬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该研究可为揭示麦冬传统干燥方法科学内涵提供依据,同时为麦冬产地加工时干燥方法的优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诃子属药材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诃子属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测定44批不同诃子属药材中7个鞣质类成分含量,并结合方差分析、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诃子属3种不同药材的鞣质类成分差异.可见诃子属3种药材中7个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方差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玄参芦头片和根片中5种成分(哈巴苷、麦角甾苷、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肉桂酸)进行含量测定,以探讨玄参芦头片对玄参药材整体质量的影响。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10、280、330 nm下对样品进行检测。其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7 nm下对样品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检测。玄参中所测定的5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其芦头片与根片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无显著差异。各批玄参饮片中普遍存在芦头片,实验结果表明玄参芦头片和根片中的哈巴苷和哈巴俄苷总含量差异较小,因此芦头片对玄参药材整体质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以探讨蛹虫草品质的差异。对17个蛹虫草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及16个市售样品中的多糖、核苷类成分、游离糖醇及小分子糖类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比较其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因菌株不同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菌株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 6-(2-羟乙基)腺苷,因菌株不同虫草素含量可相差14倍,N 6-(2-羟乙基)腺苷的含量差异可达6倍以上。市售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明了在测定的几种成分中,虫草素是含量差异最大的活性成分。17个蛹虫草菌株子实体的多糖含量为1.81%-4.92%,甘露醇含量为1.44%-4.47%,海藻糖含量为3.58%-25.43%。16个市售样品的多糖含量为2.84%-5.55%,甘露醇含量为0.96%-3.93%,海藻糖含量为1.04%-19.91%。采用数据归一化法进行子实体品质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7a、G10a、G15a综合品质较好,多数成分含量均大于平均值,是生产高品质蛹虫草的合适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不同物候期乌腺金丝桃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了3个产地乌腺金丝桃在不同物候期总黄酮的含量。以总黄酮为技术指标筛选乌腺金丝桃药材的采收期、黄酮含量最高的产地。结果:以总黄酮成分为指标确定的产地、采收期为:佳木斯猴石山产,花盛期采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乌腺金丝桃药材以勃利县产花盛期采收总黄酮含量最高,对乌腺金丝桃的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虫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及菌丝体中核苷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摇瓶培养获得的19个虫草属菌株的菌丝体及胞外液中核苷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菌丝体中含有的核苷种类较多,且不同菌株菌丝体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而胞外液中的核苷主要为虫草素。同时发现虫草素主要分泌到培养基中,胞外液虫草素的含量可比菌丝体中高出40倍。通过筛选,获得一株虫草素高产菌株,培养液中虫草素含量可达366mg/L。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多叶棘豆中芦丁的动态积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确定野生多叶棘豆的最佳采收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采收期野生多叶棘豆中芦丁含量进行测定,考察其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变化趋势.结果:多叶棘豆中芦丁的动态积累有一定规律.在7月末8月初以前其芦丁含量有上升趋势,8月初以后其芦丁含量逐渐下降.结论:为保证药材的质量,根据多叶棘豆中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有必要在其最佳采收期采集药材.  相似文献   

17.
建立HPLC同时测定苍耳子、苍耳草药材中绿原酸、新绿原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阿魏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酚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4.6 mm,5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14种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31);加样回收率为97.18%~101.09%。苍耳类药材中酚酸和蒽醌类14种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绿元素、原儿茶酸含量较高,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含量较低。该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较好,可用于苍耳类药材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对不同采收期太子参中挥发性成分组分差异进行研究。样品经GC-MS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峰对齐、切割、滤噪等预处理,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太子参样品能较为明显的分开,且传统采收期7月初样品与其他采收期样品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初步筛选并鉴定出不同采收期太子参间35种差异显著的化学成分,其中10种共有的差异化学成分且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本实验为揭示不同采收期太子参中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及确定其药材合理采收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鲜鱼腥草药材UPLC特征图谱及5种指标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本研究采用UPLC技术,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54和326 nm,同时测定不同产地16批鲜鱼腥草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槲皮苷含量及特征图谱,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对共有峰进行了指认。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征图谱共标定了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峰;不同产地鲜鱼腥草药材与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在0.890~0.999之间;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16批鲜鱼腥草分为3类,不同类别间质量存在差异;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浙江金华种植的鲜鱼腥草质量最优,其次是四川彭州、广汉、绵阳等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UPLC特征图谱及5种指标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方法可用于鲜鱼腥草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洁  杨志玲  杨旭 《植物研究》2012,32(2):237-242
以厚朴野生种和栽培种苞片刚裂开的花苞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了花朵不同部位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厚朴野生种共有39种香气成分,雌雄蕊中26种,花瓣中22种,栽培种中75种香气成分,雌雄蕊中49种,花瓣中54种。萜烯类是两种厚朴花苞中最重要的香气化合物,莰烯、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石竹烯、芳樟醇是野生种和栽培种中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厚朴野生种和栽培种间以及同种厚朴雌雄蕊与花瓣之间的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