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NT方法为基础比较了ELISA和FIA方法,共检测84份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敏感性,结果ELISA和EIA阳性各50份(59.5%),NT阳性45份(53.6%)。三种方法相符者71份,符合率84.5%。ELISA和FIA均较NT敏感,而且快速,简便,经济,可应用于大批标本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用HSV-1(IEA)和B病毒(IFA)的方法检查猴B病毒相关抗体和B病毒抗体的结果:IEA检查出的B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猴,经IFA检查,全部为B病毒抗体阴性。用IFA检查了B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的恒河猴,在单笼隔离饲养六个月后,有98.3%的动物B病毒相关抗体仍为阴性,表明IRA的阴性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讨论了建立无B病毒感染猴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恒河猴B病毒感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猴B病毒血清抗体和病毒PCR检测结果,阐明动物感染后病毒在机体内的存在状况。方法:采集成年猴血清和三叉神经组织,首先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B病毒抗体,然后采用B病毒舡和徊基因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血清DNA和三叉神经组织DNA,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2份猴血清中,B病毒抗体呈阳性的有13份(59.1%);PCR结果显示,抗体阴性动物及所有血清DNA模板中均无阳性扩增,但在13份抗体阳性动物的三叉神经组织DNA样品中,PCR阳性4份(30.8%);gL和gD基因扩增条件及产物分析表明,舡基因的GC含量为64.1%,gD为74.2%,且舡的扩增条件和效果明显优于gD。结论:B病毒感染猴后,将在部分动物神经节中建立潜伏,而础基因更适合作为分子鉴定的靶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B病毒(B virus)抗体检测的3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准确、可靠、经济的检疫方法。方法对以HSV-1为抗原的玻片酶免疫法、B病毒为抗原的玻片酶法(E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猕猴血清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SV-1为抗原的EIA与B病毒为抗原的EIA、ELISA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7.7%和95.5%。结论HSV-1为抗原EIA的检测结果与B病毒抗原EIA和ELISA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以做为初筛手段,且检测效果较好,投入资金相对最低,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恒河猴STLV-1血清抗体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国恒河猴STLV-1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537只野捕恒河猴,365只繁殖猴和44只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作了STLV-1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10岁以上恒河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5.5%)高于10岁以下的恒河猴(6.2%);雌猴的STLV-1抗体阳性率(17.5%)高于雄猴(5%);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猴群的STLV-1抗体阳性率(34.1%)高于野捕猴群(8.8%).结论在我国的野生和饲养恒河猴群中广泛存在STVL-1血清抗体阳性动物,其抗体阳性率与动物的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驯养条件下食蟹猴B病毒抗体水平变化规律,便于有效控制自繁食蟹猴的BV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409只对不同月龄自繁食蟹猴,采用BVELISA法进行BV抗体监测。结果新生仔猴刚出生时均携带不同程度的BV抗体,但随着月龄的增加,BV抗体水平开始下降,至5月龄时BV抗体阳性率降至最低(12.3%),之后BV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结论人工驯养条件下食蟹猴B病毒抗体水平呈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5月龄时断奶可最大限度地获得BV抗体阴性猴。  相似文献   

8.
B超对恒河猴全妊娠过程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型超声波,跟踪观察了单笼饲养、定时交配的178只妊娠恒河猴的全妊娠过程。测量了各孕周的妊娠囊长径(GS)、胎猴顶臀径(CRL)、胎猴双顶径(BPD)、股骨长径(FL)。得出了3~25孕周胚胎发育的正常值,为恒河猴的妊娠诊断和胚胎发育监测提供了超声学数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发生肠套叠的恒河猴,采用手术治疗法挽救其生命。方法使用B超确诊具有肠套叠临床症状的恒河猴,确诊后动物实施手术治疗。结果经B超确诊肠套叠共5例,实施手术4例,手术成功率达100%,愈后恢复良好。1例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而死亡。结论 B超诊断技术是确诊肠套叠的一种好方法,手术治疗法是治疗肠套叠最有效的方法,用B超诊断技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及相关的外科手术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用抗人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注射液,Rituximab)通过静脉滴注的方法敲除中国恒河猴体内B淋巴细胞,并观察其敲除效果,为建立B淋巴细胞缺失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方法选取健康的中国恒河猴两只,静脉滴注抗人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定期采集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系统性测定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后24 h,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的缺失即能达到100%,持续约14 d;腹股沟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在静注后7 d缺失100%;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B淋巴细胞在静脉滴注后7 d缺失达到90%,维持28 d。并且在成功敲除B淋巴细胞的情况下,CD4+T及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波动,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能有效去除中国恒河猴体内B淋巴细胞,为建立B淋巴细胞缺失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恒河猴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思义  朱家新 《动物学报》1993,39(2):185-188
本文应用花环法测定了健康恒河猴红细胞上C_(3b)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数量。恒河猴红细胞上C_(3b)受体花环率的数量为12.83±1.95%,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为6.37±1.25%。研究结果表明恒河猴的红细胞,除了具有携氧、运输气体等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用ELISA和蛋白印迹法,检查了41只恒河猴D型逆转录病毒的血清抗体,以蛋白印迹法为标准,评价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值。其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67%,阴性预测值为97%。结果表明:用ELISA法确定猴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阴性猴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方法,但对其阳性结果应作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确立一种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个体的遗传鉴别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采用15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50只恒河猴和50只食蟹猴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对比两群体间等位基因数目差异。结果筛选的15个具有显著多态性的微卫星DNA位点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可以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数目均在7个以上,且两群体间有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利用这些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建立一种有效鉴别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遗传背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恒河猴血清中孕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结果孕酮的回收率为94%,批内CV为5.1%~8.3%,批间CV为4.5%~7.7%,灵敏度为5~10Pg。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测定了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的雌性恒河猴的血清中的孕酮含量分别为:(0.20±0.04)ng/mL、(6.26±0.17)ng,mL和(0.35±0.06)ng/mL;成年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孕酮的变化范围为:滤泡期为(1.10±0.12)ng/mL,排卵期(2.36±0.18)ng/mL,黄体期(6.17±0.15)ng/mL,妊娠期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孕酮浓度也增加,最高可达50ng/mL。结论经实验验证,该方法灵敏、可靠、适用,可作为恒河猴血清中孕酮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恒河猴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胶原酶对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消化,以9.92±3.34×10~3个细胞/cm~2的接种率接种于35mm培养皿中原代培养,体外培养7.7±1.82天,细胞增长了7.39±5.04倍,以1:6及1:2比例分别传第一代、第二代共历时13.89±1.36天细胞增长了147.93±88.68倍。对原代及传代细胞进行染色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vWF和PGF1α的含量,原代、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20.
对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安徽恒河猴进行了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病原菌)和寄生虫检测。对恒河猴的病毒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20只恒河猴中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肉眼检测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本次调查表明,安徽恒河猴无特殊疾病,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可以建立普通级的实验恒河猴,实现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