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中国豆科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豆科一新记录属闭荚藤属和一新记录种滇西围涎树前者分布于我国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峡谷热带山地雨林中,后者见于云南西部盈江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相似文献
2.
3.
西藏豆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从事《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及分布格局研究 (KSCX2 - 1 - 0 6B)》项目研究时 ,对PE所藏青藏高原地区豆科标本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鉴定 ,首次发现民和黄芪在西藏有分布 ,本文予以报道并附有该种详细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4.
外来种入侵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入侵生态学研究方面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自Elton的经典假说提出以来 ,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比物种贫乏的群落更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观点得到广泛接受。一些理论模型和多样性处理实验支持了该假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开始对这一经典假说提出异议 ,甚至反对。同时 ,在入侵生态学广泛受到关注的今天 ,大量的实验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本文对Elton经典假说提出以来全球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关系的主要研究及其观点进行了评述 ,以期为我国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豆科植物分类系统概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豆科是被子植物中继兰科和菊科之后的第三大科,其中包括三个亚科:即云实亚科、含羞草亚科和蝶形花亚科.本文根据最新资料,整理出世界豆科有42族、634属、17 834种,中国有33族、169属、1 518种(另外含15亚种、167变种和41变型),其中外来种158种(含亚种和变种,隶属于73属).为建立中国豆科植物数据库,本文在Polhill豆科植物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新的资料,提出中国豆科植物系统概要.文中按分类等级进行排序,每一属含有世界和中国种数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首次报道了豆科(Fabaceae)山扁豆属四叶山扁豆[Chamaecrista absus(L.)H.S.IrwinBarneby]在中国的新分布,并提供该种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8.
9.
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2,自引:16,他引:162
对植物外来种的入侵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与分析,植物入侵多种因子的影响,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植物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土壤营养,水分,干扰体制,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等方面,在管理外来种时,需对外来种的特性和影响因子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采用机械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控制法等综合办法控制植物的入侵,引进植物引来种时,要对引进种的行为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注意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无意引进的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的类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28.2%和33.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51.7%和24.4%。1969~2008年,昆虫纲的入侵种每10年的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的2种和12.5%增加到1999~2008年的17种和77.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的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中,昆虫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的0增加到1999~2008年的81.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的类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的原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其中角斑蚜亚科的寄主最为丰富,包括14个科的植物;同类寄主植物上取食蚜虫的多样性,其中桦木科植物上有15个属的蚜虫取食。在地理分布上,斑蚜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古北界的4个区和东洋界的3个区,以古北界的成分占优势;而且华北区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蒙新区。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12种,分别为中国特有分布型、东亚特有分布型、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东洋界特有分布型、全北界分布型、全北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东洋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东洋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及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其中以东亚特有分布型为最丰富,有10个属;其次为全北界分布型,有7个属,同时中国的特有成分也相当高,涉及6个属。纵观整个中国斑蚜科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中国的斑蚜科以全北界成分为主,其次为东洋界成分。斑蚜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由东向西,种类越来越贫乏,特别是青藏高原,种类很少;从南北向来看,以华北区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东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类都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2.
吉占和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82,4(3):1-3
采用近代仪器与传统小气候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人工胶林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效应;对若干生态因于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讨论。胶树体温与测试地日照强弱密切相关.西双版纳树温西南高,东北低,西向与北向最高温之差约为l℃;树表和浅层受日照影响直接而明显,随深度增加而减弱,树心比较间接,既受环境影响又受本身机体调节。冬季胶林边行热效应较明显,比林内树温高2℃左右,若加充分利用对防寒有一定意义。树温和气温有差别,气温变幅大,树温变幅小,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建议直接测定树温观察寒害.胶林中适当种植茶树,冷季有增暖效果,能对轻度寒害起缓冲作用.涂黑树干法不是理想防寒措施,因边行增温不明显 况且密林深处有轻微降温趋势,可能导致寒害加重。 相似文献
13.
陶国达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83,5(2):1-3
合欢属是豆科,含羞草亚科,Ingeae族的一个中等大的属,全世界不下1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南半球热带,亚热带为主。国产合欢属27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的分布、生态学特性、木材宏观构造、木材加工工艺性质及树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研究表明,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较少,还不到10种,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高级家具用材树种利用过度,其中麻楝、降香黄檀已很少见,林分径级下降,资源面临濒危状态。因此,对这些种树的保护和人工造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录的角蝉原只属于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在对1991年从云南采集的角蝉标本的鉴定中,我们发现在我国有另一个亚科——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的种类分布。本文报导了这一新记录亚科,并记述该亚科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中国新记录亚科 该亚科于1929年由Haupt所建立,识别特征是小盾片完全被前胸背板所遮盖,前胸背板下缘和中胸前侧片下方各有一个向下后方伸出的齿突。大多种类分布于非洲,仅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和澳洲。 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中国新记录属 根据Capener(1962)的意见,隐盾角蝉亚科仅包括一个属——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该属的异名有Oxyrhachidia Melichar(1903),Xiphistes Stal(1866),Gongroneura Jacobi(1910),Xiphistoides Goding(1931),Kombazana Distant(1908)。中华隐盾角蝉Oxyrhachis sinensis,新种(图1-10) 体中型,雄虫较雌虫体小,体长5.7-6.5mm,上肩角顶端间宽2.6—3.5mm,肩角间宽2.3-2.6mm,红褐色。外形很近似于分布在印度、南非等地的Oxyrhachis tarandus(Fabricius),但区别在于:①成虫的上肩角比较上举,后突起不伸出前翅臀角;②若虫头顶突粗壮,前胸背板前突起顶端钝;③雄虫细胞减数分裂中期X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re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Spilogona Schnabl, namely S. carbiarenosa sp. nov., S. dasyoomma sp. nov. and S. kunjirapensis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China. The type specimens of S. kunjirapensis sp. nov. are kept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ose of S. carbiarenosa sp. nov. and S. dasyoomma sp. nov. are deposited i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8.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9.
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境内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表示,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方法。所捕获的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5个目中的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几乎每种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吸虱种类数很少(1-4种)。动物分类上接近的宿主,其体表的优势吸虱种类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哺乳动物体表吸虱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很低,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研究同时提示,吸虱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可能存在高度一致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