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通过对江西高安盆地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在锦江第二、三级阶地发现旧石器遗址23处,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石制品96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原料均为脉石英,尺寸以小型为主,微型和中型次之。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石器修理均为锤击法,石片毛坯占比高,修理程度有限,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和钻。不同遗址石器技术特征相近,都具有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特点。从埋藏地层、石器技术面貌等来看,调查发现遗址的年代与盆地内已经发掘的上湖遗址年代相近,处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高安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为探讨中国南北方人群迁徙、交流,以及古人类在面对MIS 2阶段,尤其末次盛冰期极端气候事件时的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6-7月对遗址展开试掘,发掘面积24m2;共获得石制品982件,陶片46件,装饰品2件,未见动物骨骼。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钻具、石镞、细石核、细石叶、石叶等,类型较为丰富。石制品原料以凝灰岩、玛瑙、白云岩、玄武岩和燧石为主,原料较为多样。石制品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也有使用;工具的修理方面主要采用锤击法,同时具有压制法修理的石镞和刮削器等工具。该遗址所处年代位于晚更新世末期向全新世早期转变的时期,环境变化剧烈;遗址石制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性质较为独特,总体呈现出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面貌,层序清楚,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演变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为探讨这一阶段东北亚与北美地区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等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蔚县盆地地处泥河湾盆地(广义)的东南端,是更新世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2017-201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在盆地内开展系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并确认了27处旧石器地点。相关地貌、地层对比显示,新地点年代可大致分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期两个阶段,文化遗物分别埋藏于泥河湾河湖相堆积和黄土堆积中。中更新世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均采用锤击法进行剥片和修理石器;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包括石核、石片和细石叶等,原料以白云岩和燧石居多,火山岩次之,以硬锤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技术,软锤技术少量发现。对石制品初步分析表明,蔚县盆地中更新世地点表现出了一套与阳原盆地早-中更新世不同的原料及石制品组合,且在蔚县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存在小型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两种工业。本次调查扩大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地理范围与文化内涵,为揭示泥河湾盆地(广义)早期人类的迁徙与适应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定模遗址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内。2010-2011年间,广西民族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定模遗址进行了试掘,面积32 m2,出土了2108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器、石片、断块、碎片、未经加工的砾石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类型多样,以砍砸器、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凹缺器等。原料主要来自附近的右江河滩,岩性以砂岩为主。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石器毛坯以砾石和石片为主。经过14C测年分析,该遗址的距今年代为1.6~0.5万年。定模遗址的试掘为探索百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探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2014年7-8月在河北怀来盆地开展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确认10处旧石器地点,获得20余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以及断块,总体来看包含了石片石器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组合。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永定河两岸第二、三级阶地是文化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依相关地貌、地层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7.
鲁可 《人类学学报》2019,38(3):362-372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由d’Errico教授率领的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研究者的工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骨针出现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地区,且这两个地区的骨针可能是独立起源。中国考古学的纪录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本文将这一工具类型与石器技术和环境背景结合考察,探讨更新世晚期后半段发生的人群的扩散。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证明,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是出现于距今31000年前的一次技术创新,这一技术创新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旧石器晚期的到来为背景。距今25000年,一种新形制的骨针出现。这些骨针形制扁平,与细石叶技术同时出现。这可能反映了欧亚大陆西方人群的东迁,这些人群带来了细石叶技术。更新世末,骨针更加多样化,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有多种用途。在晚冰期末段,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不仅与细石叶技术共出,同时也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共出。在中国南方地区,在距今12000年前,骨针的出现与石核-石片技术同时出现。南方地区的骨针或是本地的的发明,或由末次冰期前北方人群的南迁带来的。长江以南地区,骨针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在更新世晚期同时出现。更新世晚期中国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的这一工具组合,即石核、石片、陶器和骨针,预示着南北方地区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可能存在着长距离的人群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2017年7月对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4 m2,出土石制品684件。14C测年显示,遗址距今约1.7万年。石制品以石片类数量最多,细石叶丰富,石核数量很少,另有少量无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搬入石块;石器少,仅有1件刮削器和2件锛状器,但经过精致修理且标准化程度高。对石制品的拼合研究及细石叶生产流程的分析显示,石片类产品形态、技术均展现出与细石核预制和修型的高度相关性;共发现19个拼合组;细石核技法属北方系或涌别系,技术稳定娴熟,多根据毛坯特点简化预制程序。综合泥河湾盆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以末次盛冰期的结束、全新世的到来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细石叶技术萌芽、流行与衰落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文化遗存构成渐趋丰富,人类的群体流动性逐渐降低,社会组织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上湖遗址埋藏于锦江右岸第3级阶地顶部的红色黏土堆积中。2020年对上湖遗址B区进行了发掘,发现石制品303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和未经加工的砾石;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的砾石,岩性以脉石英为主;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缺乏预制程序,盘状石核占有一定比例;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和钻等;石器毛坯以断块和石片为主,修理程度有限。从尺寸来看,上湖遗址石制品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小型化特征。初步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频繁活动的时间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处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阶段)的早期。上湖遗址的发掘,为认识中国南方地区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相似文献   

12.
舒家岭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2012年3~7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784m2,出土石制品1954件;另采集石制品51件。古人类就地取材,选择河卵石为原料,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断块和备料。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大部分为正向加工;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该遗址表现出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鲜明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相似文献   

14.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95─1997年,经过连续3年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的发掘,获得2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以及包括人类生活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和77000余件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的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本文是1995年度龙牙洞内顶部扰动层及第4层上部出土的18608件各类石制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石制品是以中小型石片和简单的石片工具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龙牙洞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类型遗址。  相似文献   

15.
辽宁桓仁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1年4月,共获得石制品60件。石制品原料多为角岩和石英砂岩,采用锤击法剥片。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主要采用硬锤修理。南山地点发现的个别石叶和桂叶形尖状器在辽宁地区较为罕见。推测此地点的年代为旧石器晚期。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汉源狮子山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肖沟遗址位于湖北省郧阳区安阳镇钟家河村,埋藏于丹江口库区汉江左岸第二级堆积阶地,遗址所在地三面环水,北靠低山。2010年10月-12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 m~2,出土石制品413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断片和碎块碎片等。古人类利用河流砾石,就地取材加工石制品;硬锤锤击是主要剥片方法;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边刮器为主要类型。石制品特点显示石片工业特点。石制品类型以石片类和断块类为主体,石制品拼合率近10%,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遗址。通过与丹江口库区相关旧石器遗址的比较,结合地貌地层特点,推测该遗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8.
高家镇旧石器遗址1998年出土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家镇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第Ⅲ级基座阶地内。1995年和1998年经过两次发掘,揭露面积456m2,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其中1998年在B区发掘出土石制品71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运用锤击法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石核和完整石片,砍砸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冉家路口遗址同时,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西峡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6月中下旬在河南西峡县县城跑马岭一带以及丁河镇凤山和五里桥乡杨岗等地发现并确认8处旧石器地点,获得4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碎骨。老鹳河在西峡县城一带发育四级阶地,石制品分布于老鹳河沿岸的第三级基座阶地内。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石器原料主要取自阶地下部的砂砾石层,锤击法剥片;石器由锤击法简单加工而成,类型以刮削器为主,此外还有球状器和薄刃斧等。石器面貌具有南北方过渡区的特点。依地貌和地层对比,初步判断其时代应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20.
烟墩堡遗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墩堡遗址位于三峡地区重庆市丰都县,地处长江干流的第四级阶地,出土1300余件石制品。遗址底部的似网纹红土层是石制品的原生层位;上部的粘土层和粉砂层是流水等从高处搬运、二次堆积形成的,除石制品外,还混入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制品应为一套文化组合,以磨圆度较高的河床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锤、断块、碎屑、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大型和中型者为主;石片占大多数;石器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加工简单,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砾石石器工业。零台面石片的出现对“摔碰法”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