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在植物学84页的图54小麦的花中2鳞被在雄蕊下,我们在观察小麦花的构造时鳞被的所在部位与图的部位有所不同,是在单一雄蕊的两侧,希望,把小麦花的构造情况详细的给我们写来才好.答:植物学教科书84页的小麦花的构造是不正确的,再版时,一定要改换。小麦花的构造是这样的:外稃内稃各一片,套合着生长,像肥皂盒似的,外稃扣在内稃的外面。如果是有芒的花,芒长在外稃上。在这两面稃片里面,包藏着浆片[书上叫鳞被]两个;雄蕊三枚;雌蕊一枚,柱头两个,上面生有羽状分枝。这两个浆片相当花被,它们长在靠近外稃的那面。你观察的很正确,正对着外稃有一个雄蕊两个浆片生在这一个雄蕊的两侧;也就是说,有一个雄蕊是在两个浆片之间生长着的。(徐晋铭答)  相似文献   

2.
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本属约有15种。一年生(春小麦)或越年生(冬小麦)草本,复穗状花序顶生,小穗有3-7朵小花。普通小麦(T·aestivum)又称软粒小麦,品种很多。外稃有芒或无芒,颖果。它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小麦中,还有硬粒小麦、圆锥小麦等。其他麦类作物有大麦属的大麦(稃与颖果粘合,俗称有稃大麦)和裸大麦(又称元麦),与小麦合称为三麦。此外,还有燕麦属的燕麦和黑麦属的黑麦等。稻禾本科,稻属。有20多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我国为原产地之一。栽培稻(Oryza sativa),疏散圆锥花序,小穗有3小花,下方两花退化,顶端花发育,外稃较  相似文献   

3.
水稻的开花     
白露节后,我校水稻栽培课外活动小组,在10天时间内,着重观察了水稻的开花习性,在这10天当中,是江西宜春晚稻开花的盛期。我们观察到稻花的构造,在每一小枝梗上,生有小穗,其上有一花,花有外稃(较大)和内稃,内外稃下面有2个护頴,内外稃的内面有雄蕊6个(靠外稃3个,靠内稃3个),雌蕊一个立于中央,其下部有2片浆片。内外稃在未成熟时为绿色,雄蕊淡黄色,雌蕊淡绿色,浆片白色,柱头是羽状二裂,外稃顶端有生芒的,也有不生芒的,内外稃外面都有短刺(图1)。  相似文献   

4.
融安黄竹小穗和小花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镜对融安黄竹Dendrocalamus ronganensis的小穗和小花的发生发育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其小穗的发育过程是: 小穗原基→第一颖片原基→第二颖片原基→第一朵小花的外稃原基→第一朵小花原基→第二朵小花的外稃原基→第二朵小花原基。小穗为由2个颖片和1-2朵小花组成的假小穗。其小花发育的过程是: 内稃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内稃在发生上由彼此独立的两个突起形成, 随着发育逐渐愈合。观察结果支持内稃是双起源的说法。雄蕊原基近两轮发生。雌蕊原基由小花原基的中央部分直接发育而成。在小花的发育过程中, 未观察到鳞被原基的发生。该种的小花是无花被的, 结构较为简化, 为外稃和内稃包裹的雄蕊和雌蕊组成的结构。与近缘类群做比较, 探讨了小穗和小花在竹亚科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以小麦稃片为外植体,在MS附加不同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成功地从愈伤组织上直接诱导了小穗和雌蕊状结构的再生。实验表明,附加2,4-D 2mg/L和6-BAP 0.1mg/L有利于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附加2,4-D 1.0mg/L和6-BAP 2mg/L有利于外稃和内稃愈伤组织直接再生小穗;附加2,4-D 0.01mg/L和6-BAP 1.0mg/L有利于内稃愈伤组织直接再生雌蕊状结构。本文还观察了小穗和雌蕊状结构再生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并对诱导花芽和性器官再生的某些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水稻颖花开裂SRS突变体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水稻(Oryza sativa L.)颖花开裂突变体SRS(split rice spikelet)花器官形态发生过程,该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变软变长,不抱合,外稃基部又着生一颖花,浆片呈稃片状,但是雌雄蕊着生位置和形态表现正常。利用SRS突变体为父本,“窄叶青8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其F2代群体中正常与突变植株的分离比例为3:1,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作为对照,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地区竹类二新属:香竹属和筇竹属(二)筇竹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一至数枚分枝,此分枝简短,不再分枝,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苞片所包被,形似小穗柄(可称假柄);小穗含3—8花,微作两侧扁压,绿色或暗绿色;小穗轴脱节于颖之上及诸小花之间,扁平,无毛,基部微被白粉;颖2或3枚,常呈苞片状;外稃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小花之外稃常呈苞片状),无毛,具7—9脉;内稃短于外稃,先端钝或微二裂,背部具2脊,脊间具不明显的纵  相似文献   

8.
对绵竹(Bambusa intermedia Hsueh et Yi)花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每个假小穗基部都生有潜伏芽。小花类型为开放型,基本结构包括内、外稃各1枚,浆片3枚,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羽毛状三分叉。小花中各结构的发育顺序为外稃→内稃→浆片→雄蕊→雌蕊。小穗中小花的发育顺序是由基部向顶部。子房1室,胚珠倒生,侧膜胎座,双珠被。药壁具4层细胞,有大量的败育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9.
对9属13种竹类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形态指标(包括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 CV)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刚竹组( Sect. 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 Carr.) J. Houz.﹞、淡竹( P. glauca McClure)和乌哺鸡竹( P. vivax Mc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麦族的形态演化与分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演化形态为基础,结合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研究了中国小麦族的分类和属 间的亲缘关系。 小麦族的穗状花序可认为由雀麦族的圆锥花序和短柄草族的总状花序演化而来,演化路 线可归纳为:1.圆锥花序的各级花序柄缩短直接形成圆锥穗状花序,具不定数小穗或假单生小穗,其颖与外稃的中线及小穗轴不在同一面上。2.圆锥花序简化为总状花序后小穗柄再缩短,形成简单穗状花序,具真单生小穗,其颖、稃的中线与小穗轴处于同一面上。 3.聚伞圆锥花序简缩为聚伞穗状花序,具三联小穗,其居中小穗的颖位于外稃的背面,侧小穗的颖位于外稃 的侧面。据此,根据小麦族颖、外稃的形态和其它性状、生境、分布,国产的和引种的小麦族植物可分为13个属(赖草属、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偃麦草属、山羊草属、小麦属、冰草属、旱麦草属、黑麦属、簇毛麦属、新麦草属、大麦属和猬草属),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供体,遗传多样性丰富,而我国节节麦资源是有别于中东节节麦资源的重要基因源。为了合理高效地管理、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节节麦资源,本研究将野生采集的762份中国节节麦资源作为试验材料,基于SSR标记分组状况,利用小穗长、护颖长、护颖宽、外稃长、外稃宽、内稃长、内稃宽、穗宽、粒长和粒宽等10个穗形性状指标,在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和4种取样比例下构建节节麦核心种质候选集。进而采用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及变异系数变化率4个指标对不同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候选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原种质和核心种质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基于欧氏距离、10%取样比例下、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的包含76个样品的节节麦核心种质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份数、最大限度地代表我国节节麦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赖草属(禾本科)一新种——贫穗赖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联炳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7):1464-1467
报道了中国西部赖草属一新种———贫穗赖草。该种相似于若羌赖草和广叉赖草,但它不同于前者在于穗状花序的中部或下部具孪生小穗,外稃披针形、无毛,具1.0~1.5 mm长的短尖头,内稃短于外稃1.0~1.5 mm,沿上部脊疏生小刺,叶鞘无毛,具非膜质边缘;不同于后者在于秆较高,叶片内卷,穗状花序稀疏、狭窄,小穗较短,颖较长,外稃披针形、较长,具5条不明显的脉。  相似文献   

13.
燕麦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我国至少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类似于小麦中的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燕麦也有二倍体(2n=2x=14)、四倍体(2n=4x=28)、和六倍体(2n=6x=42)三个种群。按其外稃性状可分成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中国以种植大粒裸燕麦为主,俗称莜麦。虽说现今我国莜麦单产水平还没法与小麦相比,可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它却寄予厚望。有人甚至把它做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攻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钱义咏 《植物研究》1998,18(4):398-399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秆高30-50cm,具4-6节,叶舌长1-2mm,顶端齿裂,叶片长2-10cm,宽2-4mm,圆锥花序稍疏松,长8-15cm,宽1.5-3cm,分枝每节1-5枚簇生,小穗长2.5mm,绿紫色,第二颖长2.3mm,外稃长2.4-2.5mm,内稃长约为外稃的2/3。  相似文献   

15.
对小麦顶生小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顶生小穗的护颖具有特殊的形态,第二护颖常为小花外稃状,腋内有时还保留着雌雄蕊或内稃残余。说明其不稳定和可变的本质。2.顶生小穗具特殊的坐落位置,其小穗轴与主穗轴一致。顶生小穗原始体发生在穗生长锥顶端,其下无苞原始体,长成后也无小穗领。其护颖和小花外稃与侧生小穗下的小穗领呈严格连续互生状态。说明其一次轴的渊源。3.顶生小穗护颖腋内可长出小穗,小花也可代之以小穗,护颖和小花外稃有时以苞片的形式保留于新侧生小穗外侧。新顶生小穗的护颖来自小花外稃。说明顶生小穗护颖腋内的退化花芽、外稃腋内的小花与侧生小穗都是花序一次轴上的二次轴分枝。4.顶生小穗产生小穗的变异严格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与原侧生小穗有严格的连续性。5.事实证明,顶生小穗是一次轴花序,它属于穗状花序顶端的可变部分。  相似文献   

16.
水稻小穗轴维管系统网络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型、粳型或其不育系与保持系代表品种小穗解剖观察表明:水稻小穗轴维管系统网络由中央维管束和各分枝维管束复合而成。来自小穗柄的1条大的中央主束和几条边围维管束经数次分枝、联结,不断产生新的分枝维管束进入相应的结构。一般颖片中维管束1-2条,第一稃片中1-3条,第二稃片中1-4条,第二朵退化小花残余结构中0-3条,顶生可孕小花的外稃中5条,内稃中3条,浆片中各2条,雄蕊中各1条,雌蕊中3条,主束与支  相似文献   

17.
小穗是否正常发育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后代繁殖,其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是作物生殖发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水稻小穗发育包括花分生组织命运决定及转变、退化颖片和不育外稃的发育、花器官属性确立和形态建成,以及花分生组织终止生长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四聚体模型、内外稃属性、花分生组织命运转变以及小穗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45个基因型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幼胚培养,发现有11.1%的基因型从靠近再生芽基部的愈伤组织上分化形成花器官,再生花芽呈裸露的,多子房丛生的,具有藏盛羽毛状柱头而缺乏雄蕊,外稃,内稃和颖片的单性雄花。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其雌蕊起源于再生芽附近的分生组织细胞,并通过次生雌蕊再生的方式形成从生状,其羽毛状结构的发育先于子房中胚珠的分化,除正常的单胚珠外,还发现双生胚珠分化。X^2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花芽再生率存在强烈的基因型效应,小麦品种YA-1表现突出(44.4%)。其花芽再生潜力能在不同年份间较好地再现,说明YA-1的花芽再生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与脱分化培养基的效应相比,YA-1的花芽再生效率主要受继代培养基成分的影响,其中,6-BA,NAA和加倍无机铁盐的配比较2,4,-D和正常浓度无机铁盐的配比更有利于YA-1的幼胚培养再生花芽,同时,外植体实验表明,YA-1的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无任何成花反应,而其幼胚外植体具有特异的花芽再生能力。据此认为,YA-1的幼胚培养有助于为小麦花发育机理研究建立理想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山东产羊茅属的2个新类群,即毛鞘羊茅和崂山小颖羊茅。毛鞘羊茅与羊茅相近,表现在叶片内卷成线状,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外稃背部粗糙,区别在于具有向上膜质的叶耳,叶鞘密被倒向的微毛,小穗长7-10mm,第1外稃长4-5mm,顶端具0.5-1mm长的芒或无,内稃脊光滑;崂山小颖羊茅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第1颖卵状披针形,长1.5-2mm,具2-3脉。  相似文献   

20.
通过45个基因型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发现有11.1%的基因型从靠近再生芽基部的愈伤组织上分化形成花器官.再生花芽呈裸露的、多子房丛生的、具有茂盛羽毛状柱头而缺乏雄蕊、外稃、内稃和颖片的单性雌花. 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其雌蕊起源于再生芽附近的分生组织细胞,并通过次生雌蕊再生的方式形成丛生状,其羽毛状结构的发育先于子房中胚珠的分化. 除正常的单胚珠外,还发现双生胚珠分化.χ2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花芽再生率存在强烈的基因型效应.小麦品种YA-1 表现突出(44.4%),其花芽再生潜力能在不同年份间较好地再现,说明YA-1的花芽再生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与脱分化培养基的效应相比,YA-1的花芽再生效率主要受继代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其中,6-BA、NAA和加倍无机铁盐的配比较2,4-D和正常浓度无机铁盐的配比更有利于YA-1的幼胚培养再生花芽.同时,外植体实验表明,YA-1的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无任何成花反应,而其幼胚外植体具有特异的花芽再生能力.据此认为,YA-1的幼胚培养有助于为小麦花发育机理研究建立理想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