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动态     
《生物加工过程》2011,(6):44+58+76
美国找到可突破血脑屏障分子美国科学家发表在《神经科学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能将解开"如何安全地打开和关闭血脑屏障"这个困扰科学界长达百年的谜团。科学家们可借此更有效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及与中央神经系统有关的癌症等。该研究的领导者、康奈尔大学的免疫学助理教授玛格丽特.拜努表示:"利用腺嘌呤  相似文献   

2.
环球风云     
《生物技术世界》2009,(6):90-91
德国研究发现植物冠瘿病发病机理;美国科学家证实端粒酶可延缓衰老;瑞典利用苔藓质粒打开生物技术新大门;西班牙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抗旱具体机制;英发现一种蛋白质对形成疯牛病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新知     
"恋爱"让雌性大脑基因开开合合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当雌性剑尾鱼有漂亮的雄鱼在身旁做伴时,表现得异常兴奋,它们的一些基因会打开,而更多数的基因发生的是关闭。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08,(7):7-7
当一个细菌想要停下来的时候,它会使用一个分子“离合器”来脱离推进力系统,这是科学家首次弄清细菌怎样关闭用来运动的鞭毛。  相似文献   

5.
把有用的特征转移到植物体中,一直是植物遗传工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而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最热门的工作是鉴定和转移控制基因表达的 DNA 序列。人们现在已经能够通过遗传工程技术把基因“开关”引入到植物中,基因“开关”可以随意打开或关闭。由英国 Durham 大学的 C.H.Shaw 等所作的一篇报告中提出了“第一个在染色体上表达的植物启动子的功能图谱”。所描述的这个启动子能够控制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西德  相似文献   

6.
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酵母细胞制造出了能够互相交流的“生物电路”,未来,科学家有望使用人体细胞构建出更复杂的系统,用以检测人体健康状况。作为欧盟“分子计算机”项目的一部分,瑞典哥德堡大学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科学家在哥德堡大学施特芬·霍曼教授的领导下,进行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团队使用酵母细胞制造出了合成电路,细胞之间可通过基因调控进行连接。  相似文献   

7.
《植物杂志》2010,(2):5-5
美国科学家发现决定RNA分子三维结构的规则——RNA分子三维结构不是由复杂的化学作用决定,而仅仅取决于几何学特性。 RNA分子非常松散,经常通过与其他分子结合改变其形状来发挥功能。RNA的形状改变后,会引发一连串反应,如打开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等。  相似文献   

8.
《生物磁学》2014,(12):I0001-I0002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锌可以将每年夺走超过100万人生命的致命肺炎链球菌“饿死”,具体机理是锌能通过聚集而关闭细菌的一种蛋白转运子,导致细菌无法摄取其生存所必需的锰元素,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  相似文献   

9.
生命起源于宇宙的新证据已知水对于保持蛋白质折叠成的三维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科学家埃文·威廉斯认为,去氧核糖核酸(DNA)可在宇宙真空的无水环境中多年存活。威廉斯及其同事将DNA置于抽空的装置。他们的检测结果提示,DNA有可能在室温下真空中保持双链结构长达35年之久。威廉斯说:“在宇宙的极低温度下,此种复合物可存活很长时间——几乎可无限期地存活”。这一发现支持了生命起源于宇宙的设想。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旱的沙漠植物在阳光强烈、气候干燥的沙漠中,植物常因防止水分蒸发而关闭气孔…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初,医学界已认识到“人体磁场”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状况。随着电子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体磁场”信息已经更准确地测量出来,利用它可为病人进行多种病理诊断及医疗保健,从而发展成一门崭新的诊断学和保健学。“人体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医学科学家认为,人体各部的器官都有“生物电流”产生。既有电流,就可产生磁场。同时,人体内部有铁质铁元素通过体内生物电流作用,也可产生磁场。据测知,人体磁场是非常微弱的。在人体各器官的磁场中较强,但仅有地球磁场强度的2万分之一,而心磁场强度,则只有地球磁场强度的200…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可控制循环系统和脑之间的物质进出及分子、营养物质交换,保障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完善的血脑屏障是脑发育和功能的关键。但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期,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 Braniste 等研究者提出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受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以及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以表彰他们创造性地应用物理化学分析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测定的研究。其中芬恩和田中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方法”和“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法” ,维特里希则是开创了“利用核磁共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遗传物质的发现者之一——麦卡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3位科学家艾弗里、麦卡锡和麦克劳德在DNA遗传本质方面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个发现打开了生物学革命的大门,从而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这项研究还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3位科学家都未曾荣获诺贝尔奖.通过介绍麦克林·麦卡锡的科学研究,从而对这项发现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最近报道了有关分子细胞和组织培养的进展情况,并说有关领域可能将对农业发生一次冲击,其影响可同19世纪末期遗传规律的发现相比。它“向科学家们呈现出一个新起点,就是要向不可预测但又大有潜力可图的方向进军。”由于有这个潜力,这篇报道建议农业科学家们在研究食用动物、农作物、植物病原体和虫害时,广泛运用分子和细胞的新技术。以此手段补充而不是代替常规的研究方法。这些常  相似文献   

15.
《昆虫知识》2011,(3):798-798
科学家曾通过传统杂交手段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家蚕品种,使养蚕业获益匪浅。但好景不长,这种方法很快遭遇蚕丝产量停滞的瓶颈。科学家又突发奇想,能否将转基因的方法运用于提高蚕丝产量上,让蚕“吃得少、吐得多”呢?2011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胜研究员和西南大学的夏庆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由中国科学家主办的国际生物学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这个“贪婪”的想法可以付诸实现。  相似文献   

16.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限制血液中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但有些病毒可穿越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病毒可通过细胞和细胞间隙两种方式穿越血脑屏障,前者为直接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跨细胞途径,后者为破坏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特洛伊木马"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病毒穿越血脑屏障的途径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跨血脑屏障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研究2种不同细胞的TBEV培养物在病毒跨过血脑屏障中的主要差异,从而为进一步TBEV跨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CMEC/D3)构建体外血脑屏障的细胞模型。用BHK-21细胞中培养的蜱传脑炎病毒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检测TBEV在hCMEC/D3中的复制增殖情况;将TBEV加入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上层微孔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噬斑测定的方法检测跨过血脑屏障的病毒量;将感染TBEV的人单核细胞加入血脑屏障模型的上层微孔中,观察渗漏进下层孔中的淋巴细胞,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噬斑测定的方法检测跨过血脑屏障的病毒量。利用伊文思蓝标记的白蛋白确定血脑屏障细胞的渗透率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TBEV不能在hCMEC/D3细胞中复制增殖,也不能直接跨过血脑屏障;然而,人单核细胞THP-1感染TBEV后,尽管单核细胞不能直接携带TBEV跨过血脑屏障,但THP-1中产生的病毒却能跨过血脑屏障模型进入下层孔中,并引起血脑屏障渗透率的增高。【结论】单核细胞有助于TBEV跨过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2006,18(1):24-24
由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健康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洋杯”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的评选活动在京揭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四项成果榜上有名,分别为“果蝇学习记忆有协同双赢和相互传递的功能”、“我国科学家发现引导神经生长方向的新机制”“我国科学家揭示吗啡镇痛作用新原理”和“β抑制因子可做药物信号‘二传手’”。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世界》2006,(2):9-9
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癌细胞会派出“使者”,为它找第二个巢穴生长,这一发现解释了癌症为何会形成转移性肿瘤。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这项研究打开了一扇研究治疗癌症的方向之门。  相似文献   

20.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0年18卷3期249页报道: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已培育成功一种可在高温下维持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烟草(Science287,476~479,2000)。鉴于沙漠植物的叶绿体可在高温下减少三烯脂肪酸的合成,科学家们培育了含有来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附加的叶绿体特异△-3去饱和酶(脱氢酶)基因的两个转基因烟草株系。互阻遏作用导致△-3去饱和酶基因在这些植株中的表达下降,以及与此伴随的三烯脂肪酸的相应减少。因此,这种转基因植株40℃高温下的光合作用活性可高于25℃下的活性(但40℃可极大地降低野生型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科学家们提示,利用内源基因可避免利-46用外源DNA进行基因操作时发生的有害效应。这个研究组的植物生理学家KohIba说:“此项研究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可育成新的农作物或树木,以适应无可避免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例如可使寒冷地区的树木适应于高温环境”。汪开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