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三代玉米螟卵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晓泉  宋汝国 《昆虫知识》1993,30(6):329-331
<正> 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棉株高大、枝叶多,产卵部位又较为分散,全株查法费工费时。为寻求简便易行的调查方法,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一、方法 于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采用定株定期的调查方法进行系统观察,选择不同类型棉田3块,每块田定2个点,每点25株,3天调查1次,记载卵量和产卵部位。 二、结果 (一)总卵块在棉株上的分布 在调查中共获卵196块,其在棉株上的分  相似文献   

2.
麦田玉米螟产卵与幼虫为害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麦套棉田面积增加,一代玉米螟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我所于1987~1988年对玉米螟在麦株上的产卵和幼虫为害习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为害情况 玉米螟一年发生3代,麦套棉田主要以一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棉区以四代棉铃虫为主害代,其时棉花已打顶,株型结构基本稳定。弄清棉铃虫卵在棉田及在植株上的分布格局,对研究抽样技术、改进传统全株查卵法及防治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1996年笔者于四代棉铃虫产卵盛期在如皋市棉田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田间查卵样田肥力水平中等,未进行“四清理”。调查时每块田随机确定5个样点,每样点随机查20株棉花,逐株详细记录着卵部位与卵量。共查6块棉田,计600株、972粒卵。1.2资料统计每株棉花为一独立样本,逐块田统计样本卵量的平均数(m)、方差…  相似文献   

4.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四代棉铃虫卵、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涛  王东华 《昆虫知识》1998,35(5):286-287
1994~1996年,笔者结合棉铃虫的系统观察,调查了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1方法1994年选定2块长势较好的棉田,每块田定2个点计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产卵开始日起逐日系统调查棉株各部位卵量。另外每块田定两个点逐日系统观察低龄幼虫的分布位置,调查方法同卵。1995~1996年分别在一、二、三类棉田及不用药棉田定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开始产卵起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分布位置。2结果分析2.1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市棉铃虫卵在果枝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递减,主要集中在顶部…  相似文献   

6.
王学平  曹雁萍 《昆虫知识》1996,33(3):144-146
1993年在江苏省如皋市研究了棉田三代玉米螟幼虫为害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棉田三代玉米螟为害,因棉株生育状况而变,初龄幼虫为害表现为随机选择,在蕾、叶柄中的幼虫,2、3龄时向外转移为害。高龄幼虫绝大多数为害大铃,少量蛀杆。依据棉田发生为害规律,三代玉米螟防治时间,以卵盛期用药最佳。  相似文献   

7.
棉田玉米螟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改变春玉米的栽培方式降低了棉田玉米螟的虫量基数、开发和筛选新药剂确保了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改进施药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对玉米螟表现很强的抗性功能、棉花生育状态模型和DPC在棉虫综防中的应用丰富了玉米螟综防技术、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有助于加强天敌的保护利用,并能提高玉米螟测报的准确性。与常规棉田比较,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推广种植,有效抑制了棉田玉米螟,其残虫量和被害率下降了80%以上;棉田捕食性天教总量增加了25.63%—47.50%;有利于与多种作物间套作;省工节本可增加1476.93元.hm^2,增幅达30%左右、同套复种还可以增加产值15%以上。  相似文献   

8.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9.
棉田棉铃虫卵估值抽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岩钦  陈玉平 《生态学报》1985,5(2):136-146
由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构属负二项分布,并且它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系上部卵量明显较下部为多,这样,本文应用了二阶抽样技术代替当前国内采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允许误差为10%时,每株抽取上部15个叶蕾,每块棉田共抽60株棉株。 抽样单位的大小对于抽样的时间消费与抽样精确度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定最适的抽样单位也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个体群平均占据的面积大小,提出一次调查6抹(2行×3株/行)棉株较单株为优。即在棉田中每次调查6株,共调查10次 新的抽样方法较当前国内应用抽样法,提高效率2.2—2.6倍。  相似文献   

10.
桃蛀螟为害玉米部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玉米面积的扩大,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ee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害虫,其发生量超过玉米螟和高粱条螟。为制订测报方法和防治对策,笔者于1989年固定3块春玉米田和7块夏玉米田,从抽雄开始,5天一次,每次每块田顺序调查50株,逐株检查玉米各个部位桃蛀螟的虫量,直到玉米成熟为止。对  相似文献   

11.
棉田玉米螟卵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采用平均拥挤度的概念和聚集性指标。运用随机分布的偏离度假设测验。对玉米螟Ostrlnia funacalis(Guenee)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聚集度和格局纹理描述了卵的不同密度在棉田的分布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得出江苏沿江.沿海棉区二代玉米螟在棉田内为聚集分布。服从Neyman A概型的核心分布;三代卵在百株25块以下的密度为随机分布。服从Poisson分布。而在高于百株25块的密度下则为聚集分布。并根据分布型计算出理论抽样和抽样单位大小.从获得的资料中建立了预测模式:二代:m↑^=1.2167[-ln(1-P)]^1.0173r=0.9966三代:m↑^=1.1263[-ln(1-P)]^1.2423r=0.9871用有卵样点率(P)简单估计田间卵的平均密度(m^)为研究测定棉花受害损失、决定防治策略和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东西湖棉田蜘蛛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武汉东西湖棉区,对棉田蜘蛛群落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现报告于下。1调查方法1985—1988年在武汉市东西湖棉区,分季节不定期地随机采集棉田内的蜘蛛种类、害虫种类及其它捕食性天敌;在调查棉区选择不同类型的棉田进行定期定点系统调查。每块田按大五点取样法。每隔五天调查一次。2结果与分析2.1棉田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种类组成通过几年调查发现在当地为害棉花的节肢动物23种,分属8目13科;捕食性天敌45种,分属7目21科,其中昆虫13种,捕食螨2种,蜘蛛30种。表1棉田蜘蛛与其它捕食性天敌发生量(%)的比较(1985)五月六月七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地区推广了玉米、棉花夹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相应地起了变化。本来以害玉米为主,现在变为既害玉米又害棉花。往往造成棉花蛀秆断头、烂铃。1976年全县调查,二代玉米螟为害棉花,蛀秆率0.8%,三代高达43.3%,三代棉桃蛀铃率平均6.7%,高的达14%,减产一成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我们对玉米螟侵入棉田的  相似文献   

14.
李生才  杨福田 《蛛形学报》1997,6(2):107-111
1996年5月上旬至下旬,在山西运城地区临猗县,选择高水肥及中水肥棉田进行蜘蛛混合种群空间格局的调查分析。用经典频次法分析,大部分样本符合负二项分布,少数样本有多解和无解现象。9种聚集指标结果均符合聚集分布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种指标可按其性质分成3类。Iwao M~#-m模型为M~#=3.5151 1.4765 m,改进的M~#-M模型为M~#=2.6423 1.9587 m-0.0246 m~2,Taylor的幂法则式为S~2=22.089M~(2.6466),其结果均为聚集分布。应用以上分析结果,建立棉田蜘蛛混合种群调查的简化抽样方案。用零样出现的百分率来估计百株蜘蛛数量的指数回归式为:P_O=(0.6011/(0.6011 m)~(0.6011);用有蜘蛛的株率来估计百株蛛量,则用以下指数回归式:Y=256.52~(1.5345)。  相似文献   

15.
了解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寄生的玉米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不仅是调查取样和试验设计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为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螟虫长距茧蜂的数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尚未见到报道。为此,1982年进行了这项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分布型 螟虫长距茧锋第1—2代幼虫结茧高峰前3—5天,选择不同类型的玉米田,每块田取  相似文献   

16.
宋国春  侯素玲 《昆虫知识》1993,30(3):147-148
<正> 我们于1989~1990年,在山东省微山县对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研究方法 在大豆鼓粒期,选择4块有代表性豆田,进行连片调查,调查样方为1m~2,在1m~2内随机取大豆5株,分别调查5345、2290、789和1680株。以调查大豆被害荚代替豆荚螟幼虫。取样60m~2,以不同的抽样方式进行抽样,分别记载各样本内的被害荚数。以每块田为1组,用波松、  相似文献   

17.
棉田四种常用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不同虫态的杀伤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明  黄佩忠 《昆虫知识》1994,31(6):330-332
棉田四种常用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不同虫态的杀伤力差异显著。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久效磷、甲胺磷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杀伤力均很强;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对玉米螟赤眼蜂卵至蛹各个虫态的杀伤力较强;而氰戊菊酯对卵、久效磷对幼虫有较强的杀伤力。久效磷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残留毒杀力最强。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是玉米螟赤眼蜂一生中对农药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卵和幼虫,而预蛹和蛹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棉田玉米螟的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玉米螟的为害损失研究刘立春,顾国华,陈建军,杨顾新(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如皋226541)邵晓泉(江苏省如皋市植保站如皋226500)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过去在南方主要为害玉米,为害棉花甚微。随着玉米种植的...  相似文献   

20.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