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大鼠海马脑片体外缺血模型观察钙离子和蛋白激酶C(PKC)对神经元胞外谷氨酸(GLU)堆积的影响,结果显示:海马脑片在体外“缺血”10min,GLU在胞外的浓度增加4倍(从32±4升高到113±10pmol/(min.mgPr).n=6).N型钙通道拮抗剂蝙蝠葛苏林碱(DSL)或无钙培养液均能有效抑制这种浓度的升高(P<0.01).提示缺血10min引发的GLU浓度升高是受Ca2+内流调控的.当脑片在缺血状况下孵育30min,DSL只部分抑制这种GLU堆积,而无钙培养液则无影响,但这额外的GLU堆积可被PKC抑制剂H-7完全阻断,而被PKC激动剂PDB所加强;且不受钙调蛋白抑制剂Calmdazolium和8-溴-cAMP影响.提示缺血30min,胞外GLU的堆积受钙内流和PKC双重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本文以蒙古沙土鼠侧颈动脉夹闭(BCAO)形成前脑缺血模型,不同体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皮质、纹状体、小脑Ca^2+/CaMPKⅡ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91)除小脑外,海马、皮质、纹状体Ca^2CaMPKⅡ活性在缺血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该下降对缺血过程中体温十分敏感;如分别于36.5℃、30.0℃、39.0℃同时样缺血10min,海马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32.2%、101.3%、9.1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海马脑片体外缺血模型,观察海马突触体内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突触体谷氨酸(GLU)摄取的影响。结果显示:海马脑片体外“缺血”10min,其突触体内PKC活性基本不变,而缺血30min,突触体内PKC活性显著上升(P<0.01,n=6);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DNQX有效地抑制PKC活性的同时,可降低胞外GLU的堆积,而NMDA受体阻断剂AP_5无作用。进一步实验证明,PKC激动剂PDB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突触体对3H-GLU的摄取(IC50=131±10μmol/L),此抑制作用可由PKC抑制剂H-7(100μmol/L)抵消。提示脑缺血诱发GLU堆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脑缺血引发钙内流导致GLU过量释放,GLU又通过突触前非NMDA受体激活PKC,抑制其自身摄取,正反馈性加重胞外GLU的堆积。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时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Ⅱ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蒙古沙土鼠双侧劲动脉结扎造成脑缺血模型,研究了Ca^2+/CaM PKⅡ活性在脑缺血时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缺血5、10、20和30分钟时,4000g大脑皮质匀浆上清Ca^2+/CaM PKⅡ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91%、65%、53%、和48%;经磷酸纤维素部分纯化的酶活性,10分钟缺血组也仅为对照组的62%。(2)动力学分析表明,增加Ca^2+浓度或CaM浓度,均不能逆转在脑缺血时该酶  相似文献   

5.
大鼠海马脑片缺氧诱导Ca^2+/CaMPKⅡ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裴林  纵艳艳 《生理学报》1997,49(1):61-66
采用大鼠海马脑片体外缺氧模型,观察了Ca^2+和氯受酮对海马脑片Ca^2+/CaMPKⅡ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缺氧对神经外谷氨酸堆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鼠海马脑片体外缺氧模型,观察了Ca2 和氯胺酮对海马脑片Ca2 /CaMPKⅡ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缺氧对神经元胞外谷氨酸堆积的影响。结果如下:(1)有钙或无钙培养时,酶活性随缺氧时间的延长均下降,但前者比后者酶活性下降更显著,提示外ca2 在神经元缺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海马脑片在体外缺氧30min,谷氨酸在胞外的堆积增加2倍多。(3)单纯过量外源性谷氨酸能引起酶活性显著下降,提示脑缺氧时酶活性的抑制与兴奋毒性有关。(4)氯胺酮对缺氧和单纯外源性谷氨酸所诱导的酶活性抑制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说明脑缺氧引起酶活性下降与NMDA受体介导有关。我们的结论是:脑缺氧时该酶活性的抑制是与下列途径有关:谷氨酸→NMDA受体→Ca2 →Ca2 靶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蒙古沙土鼠双颈总动脉结扎(BCAO)前脑缺血模型Ca2+/CaMPKⅡ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以氯胺酮(KT)、右美沙芬(DM)、苄丙咯(BP)及硝苯吡啶(ND)为代表的配体门控Ca2+通道(LGCC)及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两类Ca2+通道拮抗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如下:(1)脑缺血后,胞浆型及颗粒型Ca2+/CaMPKⅡ活性均明显下降;(2)缺血前单独用药,KT、DM、BP及ND对酶活性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3)与单独用药相比,联用异类药,KT+BP、KT+ND及DM+BP的保护作用显著增高,而联用同类药,BP+ND及KT+DM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增高。结果提示:脑缺血中,LGCC及VGCC两类Ca2+通道均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两类Ca2+通道的单一拮抗对缺血性脑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而联合拮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以小鼠断头脑缺血为模型,研究缺血小鼠脑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改变。对缺血1min、5min、15min和30min及对照小鼠脑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研究表明,有些磷蛋白如145kD、84kD、59kD和50kD的磷酸化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减弱,还有些磷蛋白如119kD、105kD、78kD和55kD的磷酸化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对磷酸化程度变化显著的缺血15min小鼠脑内胞浆及膜上PKA、PKC、Ca~(2+)/CaMPK底物的磷酸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胞浆组分中与钙相关的PKC、Ca~(2+)/CaMPK底物磷酸化在缺血鼠脑中明显减弱。同时研究了脑内唯一依赖于Ca~(2+)/CaM的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底物的变化,发现缺血小鼠脑内CaN的某些底物磷酸化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蒙古沙土鼠双颈总动脉结扎(BCAO)前脑缺血模型Ca^2+/CaM PKⅡ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以氯胺酮(KT)、右美沙芬(DM)、苄丙咯(BP)及硝苯吡啶(ND)为代表的配体门控Ca^2+通道(LGCC)及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两类Ca^2+通道拮抗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如下:(1)脑缺血后,胞浆型及颗粒型Ca^2+/CaM PKⅡ活性均明显下降;(2)缺血前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0.
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旨在观察在体大鼠短暂缺血后心肌膜ATP酶活性的变化及粉防己碱(Tet)的作用。分离缺血15min、再灌注2h后及在缺血再灌注前给Tet的大鼠心肌粗制质膜和内质网,测定质膜Na+-K+-ATP酶和内质网Ca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心肌缺血15min后二酶活性均明显降低,分别为假结扎组的63.6%和72.6%(P<0.01),再灌注后Na+-K+-ATP酶活性有所恢复,再灌注30min时为假结扎组的72.1%(P<0.01),而Ca2+-ATP酶活性则进一步下降,再灌注30min时为假结扎组的50.4%(P<0.01),再灌注后2h二酶活性分别升高至假结扎组的80.9%和65.3%(P<0.01)。在缺血前20min分别给予Tet64.2和96.3μmol/kg及硝苯啶(0.23μmol/kg),能明显减少内质网Ca2+-ATP酶活性的降低。结果提示心肌膜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参与了短暂心肌缺血所致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Tet可减少缺血和/或再灌注时内质网Ca2+-ATP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蒙古沙土鼠脑缺血和再灌注时100000×g离心的大脑皮质可溶性和颗粒性Ca(2+)/CaMPKⅡ活性变化的规律性及差异性。实验结果为:(1)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增加,两部分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但可溶性酶活性比颗粒性酶活性下降得更快。(2)随着脑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两部分酶活性均逐渐升高,但可溶性酶活性比颗粒性酶活性上升得更快。结果表明,可溶性酶比颗粒性酶对脑缺血与再灌注更敏感,该酶活性的变化反映了脑缺血的状态,是脑缺血的重要生物化学指标,可用以研究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人参茎叶皂甙(GSL)对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内磷脂酰肌醇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GSL体内应用(50mg·kg ̄(-1)·d ̄(-1),伤后0─3d)对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P_3)、游离Ca ̄(2+)、钙调素(CaM)、CaM依赖的蛋白激酶(CaM-Pk)、蛋白激酶C(PKC)水平的降低具有明显的逆转效应,并可明显降低创伤小鼠血清、巨噬细胞、Ts细胞对各指标的抑制活性。GSL(1.0─100mg/L)在体外也可明显提高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内IP_3、Ca ̄(2+)、CaM、CaM-PK及PKC水平。上述结果表明,GSL可逆转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内磷脂酰肌醇代谢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Xue BJ  Wang ZA  He RR  Ho SY 《生理学报》1998,50(1):55-60
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技术,在大鼠海马脑片上观察了L-精氨酸(L-arg)、N-硝基L-精氨酸(L-NNA)及SIN-1对谷氨酸(glutamate,Glu)诱导的CA1区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旨在了解L-精氨酸:NO通路在谷氨酸诱发的海马放电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如下:(1)用GlU(0.5mmol/L)灌流海马脑片1min,12个放电单位放电频率明显增加,表现为癫痫样放电;(2)海马脑片2mi  相似文献   

14.
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8km高度的低压舱内缺氧1周及缺氧后空气中常氧恢复1周和2周,观察了左右心室功能、心肌肥厚、心肌收缩蛋白含量及其Ca ̄(2+),Mg ̄(2+)-ATP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km缺氧1周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左右心室±dp/dtmax及收缩指数明显降低。左右心室肌明显肥厚,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明显减低。缺氧后常氧恢复1和2周后,左右心室功能逐渐恢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心肌肥厚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也逐渐升高。因此说明: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的改变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它的减低是缺氧心肌对环境的代偿适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和方法:采用蒙古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AO) 前脑缺血/复灌模型,通过放射性自显影,观察脑缺血及复灌时胞浆50 kD等蛋白在有Ca2 +/CaM 及无Ca2 +/CaM 两种反应条件下反磷酸化(backphosphorylation) 水平的变化。结果:缺血后,总蛋白激酶介导的50 kD蛋白反磷酸化水平逐渐下降,其中,Ca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介导的50 kD蛋白反磷酸化水平逐渐下降,而Ca2+/CaM 非依赖性蛋白激酶介导的50 kD 蛋白反磷酸化水平逐渐上升;复灌后,上述变化均逐渐有所恢复。结论:脑缺血时,50 kD 蛋白在体磷酸化水平逐渐增强,蛋白激酶活性由Ca2 +/CaM 依赖性向Ca2 +/CaM 非依赖性转化,复灌后上述变化均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活体脑片细胞内Ca2+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缺血/再灌时间不同,梗塞面积不同,缺血4小时梗塞面积占同侧半球的16.3%,缺血4小时再灌20小时梗塞面积增加到25.9%,缺血24小时梗塞面积占同侧半球的60.4%。(2)本文首次观察到在缺血4小时纹状体区域的Ca2+变化明显高于皮层,并且再灌后皮层及纹状体区域Ca2+的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镁对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海  时安云 《生理学报》1996,48(3):303-306
大鼠等容心脏制备经低血流缺血60min后复灌30min。组(2)灌注液中镁浓度始终为1.2mmol/L,而组(3)及组(1)则于缺血期分别换用15mmol/L或无镁灌注淮。结果表明,高镁对心肌线粒体Ca^2+-ATP酶活性,合成ATP能力具明显保护作用,并减轻了钙超载现象,部分地防止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Ca~2+指示剂的分光光谱法测定巨噬细胞(Mφ)内Ca~2+浓度([Ca~2+]i)、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Mφ膜上Ⅰa抗原的表达,研究肌醇磷脂代谢中第二信使分子甘油二酯(DG)在去甲肾上腺素(NE)促进MφⅠa表达效应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NE效应的跨膜信息传递机制。结果表明: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4αPDD(25μg/ml)虽不影响NE(10 ̄-8mol/L)升高Mφ[Ca ̄2+]i的效应,却显著减弱了NE促进MφⅠa抗原表达的效应;而PKC激动剂PMA(10nmol/L)本身促进MφⅠa抗原表达的作用不明显,也不能进一步增强NE促进MφⅠa抗原表达的效应。结果提示:DG激活的PKC系统也参与了NE促进MφⅠa抗原表达的信息传递过程,并与另一第二信使分子肌醇-1,4,5-三磷酸(IP_3)介导的Ca ̄2+途径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Na^+/Ca^2+交换抑制剂在大鼠海马缺氧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鼠离体海马脑片和分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为标本,分别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单个神经元[Ca2+]i的方法,研究Na+/Ca2+交换抑制剂Benzamil对缺氧后海马脑片损伤以及海马神经元[Ca2+]i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先用Benzamil(50μmol)灌流的海马脑片缺氧后PV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提示其可延缓海马不可逆缺氧损伤的发生;共聚焦测[Ca2+]i实验进一步发现,急性缺氧可诱导海马神经元[Ca2+]i迅速升高,而Benzamil(20μmol)能显著抑制缺氧引起的[Ca2+]i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抑制神经元Na+/Ca2+交换活动可提高海马脑片抗缺氧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缺氧所致神经元[Ca2+]i升高有关,由此推测Na+/Ca2+交换体参于大鼠海马脑区缺氧损伤,它可能是导致缺氧后神经元[Ca2+]i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褐黑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所致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HX  Zhang LX 《生理学报》1999,51(4):430-434
在大鼠海马脑片上电刺激Schaffer侧支纤维,胞外记录CA1区锥体细胞层诱发群体锋电位,观察灌流谷氨酸和褪黑素对PS的影响。结果显示:5.0mmol/L浓度的Glu可使PS值下降至对照值的4.1%;ME(0.4、0.5和0.6μmol/L)一5.0mmol/L浓度的Glu可使PS值下降至对照值的14.7%、105.2%、24.3%;MEL、Glu,与赛庚啶混合给药,PS值下降至0。上述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