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Phadiatop检测对变应性皮肤病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法玛西亚UniCAP变应原检测系统的吸入性过敏原筛选试验和多价食物变应原检测测定其荧光比值反馈至计算机并绘标准曲线和打印结果。结果:60例荨麻疹和湿疹Phadiatop阳性35例,阳性率58.8%,其中荨麻疹26例,占总阳性率的74.3%,fx5E阳性5例,阳性率8.3%。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 =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荨麻疹40例,湿疹50例,过敏性紫癜30例)血清中14种食物变应原IgG浓度,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按疾病分组观察并比较血清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14种食物变应原血清不耐受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结果表明,病例中以鸡蛋、虾、螃蟹的致敏性较高(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小麦、牛奶、西红柿和蘑菇的致敏性次之(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牛肉、鸡肉、鳕鱼、玉米、猪肉、大米、大豆致敏性较低(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对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痛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检测血清食物变应原不耐受抗体IgG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致敏食物确定疾病病因,及时将致敏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降低患者食物过敏的患病率,缓解临床症状,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07年5月~ 2011年4月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和支气管哮喘关系,以了解该地区支气管哮喘情况.方法 运用暴片调查法和暴皿调查法统计和记录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的种类及数量.选择该时期内鄂州市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真菌变应原浸液作过敏原皮试发现有35例患者皮内试验阳性,将35例发作期患者和40例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行曲霉特异性IgE测定.结果 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皮内实验组阳性35例,阳性率为35%,而在35例患者中IgE阳性有31例,检测符合率为88.58%,稳定期患者中阳性反应例数2例,阳性率为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和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曲霉,是支气管哮喘的致敏原之一,需要注意环境卫生以减少气传致敏真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荧光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筛查的敏感性。方法收集皮肤科门诊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同时用KOH湿片法和真菌荧光染色法进行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 209例患者中真菌荧光染色法阳性的阳性率为42.76%,KOH湿片法的阳性率为24.8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4,P<0.05)。荧光染色法和KOH法在患者不同部位的阳性率:头面部为55.59%、7.90%,体股部为46.93%、30.06%,手足部为27.37%、26.25%,外阴部为31.85%、14.07%,指甲(趾甲)部为51.64%、48.36%;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马拉色毛囊炎为77.00%、8.50%,手足癣为48.04%、46.08%,体癣为50.31%、33.44%,甲癣为51.64%、48.36%,花斑癣为66.67%、48.00%,湿疹为10.24%、5.42%,皮炎为48.11%、9.43%。结论荧光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真菌镜检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其总体的阳性率比KOH湿片法高,毛囊虫、疥疮等真菌荧光染色法在镜下更容易辨认。头面部、外阴等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以及马拉色毛囊炎、湿疹和皮炎等疾病推荐使用荧光染色法来排除是否有真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草原地区气传花粉与应变性鼻炎(AR)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临床诊断为AR的患者353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16种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同时,采用重力沉降法对2015年当地花粉监测,显微镜下计数每日主要气传致敏花粉数量。研究表明,353例受试者中317例(89.80%)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前5位为:大籽蒿(74.99%)、葎草(61.93%)、灰黎草(58.53%)、豚草(56.25%)、榆树(47.15%)。夏秋花粉阳性率显著高于春季花粉(83.29%vs 63.46%,p0.001)。花粉监测显示锡林浩特地区气传致敏花粉主要为蒿属、藜科,分别占全年花粉总量的54.16%和30.71%。花粉分布的最高峰月份为7~8月份。本研究表明,草原地区AR常见致敏原为夏秋季花粉,为多重过敏原,且该草原地区主要气传花粉为蒿属与AR患者SPT主要致敏原一致。草原地区气传花粉在AR发病中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变应原阳性率等变化,了解老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武汉地区294例50~84岁的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描述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各变应原阳性率随时间变化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期患者(≥65岁)人数在受试老年患者总人数的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间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粉尘螨阳性率为历年最高,其次为屋尘螨,两者的阳性率在5年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蒿、豚草花粉、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艾蒿、豚草花粉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多价兽毛阳性率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花粉Ⅰ组、春季花粉Ⅱ组阳性率均呈波动性改变,其中春季花粉 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人数显示逐年增长趋势,尘螨过敏在老年患者中仍为最为常见的变应原,但无整体人群体现出的增长趋势,真菌阳性检出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兽毛过敏有较弱升高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对蕈样肉芽肿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蕈样肉芽肿,17例慢性皮炎湿疹,17例扁平苔藓,6例正常皮肤的CD1a、CD8、ICAM-1和CD7的表达情况。结果1.蕈样肉芽肿表皮CD1a,CD8,ICAM-1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扁平苔藓、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2.蕈样肉芽肿真皮中CD1a阳性细胞的线性密度高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蕈样肉芽肿真皮内CD8阳性细胞百分比较慢性皮炎湿疹增多,蕈样肉芽肿真皮表达ICAM-1抗原的细胞百分比高于扁平苔癣和慢性皮炎湿疹。3.慢性皮炎湿疹、扁平苔藓真皮内CD7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蕈样肉芽肿和正常皮肤。结论CD1a、CD8、ICAM-1、CD7免疫表型的研究可能为蕈样肉芽肿和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等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丹皮酚软膏治疗手部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4周对照试验,第1、2、4周复诊,临床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判定。结果: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19%、91.67%,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4周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皮酚软膏治疗手部慢性湿疹2周后临床疗效与派瑞松相当,安全性好。在减轻脱屑及皲裂方面优于派瑞松。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人和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常见损容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某些慢性病、化妆品中的光敏物质、遗传因素及紫外线等有关.随着皮肤微生态学的兴起,近年来国内有人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黄褐斑.该研究小组通过定位、定量、定性的方法对58例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和58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行研究比较,旨在探讨黄褐斑患者皮损处微生态的改变并为开展微生态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